李跃华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素有“东海明珠”之称的大陈岛,从战后满目疮痍的荒岛变为朝气蓬勃的活力之岛,60多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垦荒队员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青春年华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尽管时代的主题发生变化,但可歌可泣的垦荒精神依然在传承与弘扬,在时代主题的变迁下体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内核。
1955年,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一举拿下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仓皇逃窜,掳走了大陈岛上的几乎所有居民,大陈岛成为荒无人烟的孤岛,百废待兴。当时担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提出:组建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祖国新大陈。来自温台地区的467名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毅然告别温暖的家庭和安逸的生活,奔赴垦荒前线,扎根大陈荒岛。当时的垦荒队员们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宣誓和边防战士一起,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大陈岛建设成可爱的家乡。队员们用“坚忍、学习、团结、斗争”这八个字去克服垦荒中遇到的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因为垦荒队员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才使大陈岛从最初的衰草荒烟变得生机盎然、朝气蓬勃,从荒芜之地变成活力之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苦干实干,什么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尽管当时他们也不明白他们自己身上是什么精神,没有人对他们的这种精神进行概括、提炼和升华。直到1983年6月,人们才提出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但是他们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语言、最美的语言,这种实践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阶段是有实践无理论,人们没有从理论高度对大陈岛垦荒精神进行概括和提炼,但丰富生动的垦荒实践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动能。
最初的垦荒队员渐渐老去,时代的主题也在悄然变化,但垦荒的故事依然在持续,垦荒的精神依然在传承和发展。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垦荒队员们的奉献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作出开发大陈岛的重要指示,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16字的垦荒精神得到完整呈现,蕴含更加丰富完整。
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时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6年5月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后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示要做新时代的垦荒者。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成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担负民族复兴重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至此之后,大陈岛垦荒精神和中国梦也就更加紧密相连,继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也在浙江和台州大地掀起了新高潮。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1]曾经的大陈荒岛,在伟大的垦荒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人间奇迹。当前,大陈人民在垦荒精神的指引下向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昂首前进,台州人民、浙江人民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指引下向着新时代的新目标昂首前进,大陈岛垦荒精神也在新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时代蕴含。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垦荒”的场景已然远去,但大陈岛垦荒精神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不断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源于当年建设的伟大实践。尽管今天的境况和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垦荒精神依然在当代拥有独特的价值和蕴含,指引着我们进行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也只有到实践中去寻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蕴含,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对于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台州来说,要奋力完成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建设美丽台州等历史任务,垦荒精神依然有继承弘扬的丰富场域。我们也只有把垦荒精神融入到时代主题之中,才能让垦荒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新时代的垦荒意味着需要垦环境之荒、垦技能之荒、垦精神之荒,在这些场域中弘扬、深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首先是垦生态之荒。当年,国民党军队制造了“大陈浩劫”,物品惨遭掠夺,原先的居民全部迁台,岛上建设物几乎被破坏殆尽,留下的是地雷和铁丝网。到处是断垣残壁、青蒿杂草。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大陈岛垦荒队员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跟自然环境作斗争,垦环境之荒。垦荒队员们表示:大家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这种垦自然之荒的精神感人至深。今天的我们正处在实现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台州、美丽浙江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垦环境之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台州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我们离美丽台州建设的目标还很遥远,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拆迁项目的遇阻、邻避项目的纠纷、垃圾分类的难以推进、群众环保意识的淡薄等等。我们尤其需要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像当年的垦荒队员一样,树立坚定的信念——“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必须迎难而上,敢于硬碰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攻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跟阻碍发展的环境作斗争,把台州建设成为我们美丽的家园,就像垦荒队员所做的,背靠祖国河山,面朝祖国大海,有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困难,有十个困难就解决十个困难。
其次是垦技能之荒。当年的垦荒队员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毅然奔赴艰苦前线,许多垦荒队员来自城市,根本没干过农活,一开始连锄头都拿不像样。然而,青年们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边学习边实践,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垦荒种粮,发展畜牧。经过半年多的磨炼,队员们都学会了很多技能,既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能开荒种地。当年,他们就收获了番薯、马铃薯、蔬菜及花生、绿豆等农产品近10万公斤。不仅如此,青年们还学会了驾船出海、撒网捕鱼。当时下海捕鱼是在没有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撑下进行的,青年们凭借着智慧和斗志迎难而上,依靠勤劳和智慧苦干巧干,学会新知识,练就新本领,创业创新。他们甚至能够通过外出学技术和实践摸索,将原本生长在北方海洋的植物(海带)移植到大陈岛上,在大陈岛成功养殖并获得丰收,开创了南方养殖海带的先河。总之,我们的垦荒队员凭借着信心和勇气在实践中学习,在锻炼中成长,在摸索中创新,他们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打开了新局面,为大陈岛的恢复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留下了史诗壮歌。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从省内落后地区跻身沿海发达地区行列,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台州现象”。当前,台州正处于奋力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实现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前景可期,任务艰巨。制约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缺少创新驱动大平台、大载体,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体量不小,但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较慢。这一系列制约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能力,或者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现在最大的恐慌不是资源不足、市场受限、资金不足,而是本领恐慌,或者说是技能恐慌,我们不懂的、不会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正如当年垦荒队员遇到的情境。同样,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实践,也唯有学习、实践和创新,才能不断破解难题、迎难而上。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学习基础上的创业创新一直是浙江精神、台州精神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核,“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灵魂”[2]。这一规律时至今日依然适用,今天的我们要再创台州民营经济的新辉煌,依然需要像当年的垦荒队员一样,垦技能之荒,边实践边学习边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新飞跃,实现自身核心技能的突破和提高,增强竞争优势。
再次是垦精神之荒。大陈岛垦荒队员高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正是这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使大陈岛从遭受浩劫的“荒岛”变成充满活力的“东海明珠”。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有成就,因此有的人小富即安、有的人骄奢慵懒、有的人安逸懈怠、有的人挑轻怕重、有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总之,当年的革命精神无形中有所消退,慵懒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抬头。实现全面小康,也只是万里长征的前几步,后面的任务依然十分艰苦。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解决“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大陈岛垦荒精神正是我们的精神之“钙”,不仅唤起我们理想信念,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也唤起我们的奉献精神,舍小我顾大我,舍小家顾大家,在风险社会中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唤起我们的责任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需要以奋斗的姿态达致目标,也唤起我们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不断创业创新、超越自我,完成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台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是台州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品牌,是台州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4]159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台州再创民营经济的新辉煌、美丽台州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我们必须依然像当年的垦荒队员那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创业创新。
在当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首要的是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我们的时代主题。大陈岛垦荒精神之所以具有时代的感动性和感召力,能够历久弥新,永放光芒,不仅在于当年垦荒队员惊天动地的奋斗场景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更在于它对当代人民的启示性和号召性,在为当代社会提供的意义和价值。在当前,台州人民正在为要拉高标杆赶超进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台州而奋斗,正在奋力谱写“两个高水平”的台州篇章,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实现目标的进程充满艰辛。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以垦荒精神垦环境之荒、垦技能之荒、垦精神之荒,振奋精神,不懈怠、不自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4]173我们也只有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台州、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之中,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它的时代色彩和精神感召,才能使之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在当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仅仅依靠个别单位和单一群体,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发挥社会合力的作用。就像在英国,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民间组织,一直都齐心协力,在树立和落实“英国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在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的结合:
首先是顶层设计和发挥民间积极性的结合。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他们直接来自于一线群众,跟群众的结合最为紧密,在垦荒精神的宣传和普及中自然能够发挥官方组织难以发挥的作用。
其次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165我们要继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16字垦荒精神融入我们的时代主题和生动实践,在我们的奋斗实践中解读和诠释大陈岛垦荒精神,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感知它、践行它。于此同时,宣传普及形式的艺术化也不可或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4]161当前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来接触世界、掌握信息、汲取知识、进行交流。得移动互联网者得天下,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占领移动互联网这个新高地,用生动丰富的形式,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垦荒事迹、更多的感动、更多的潜移默化。
在当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建立弘扬效果的反馈评估机制和改进机制。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不断摸索、不断试错,及时发现问题、思考原因、提出改进之策。因此,建立大陈岛垦荒精神继承弘扬效果的反馈评估机制和改进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继承弘扬就是让这种精神被受众接受的过程,受众的接受程度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是衡量垦荒精神弘扬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围绕一定的目的,依据某种原则,建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对继承弘扬的实际成效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思考改进提高之策。要使这种评价活动科学合理,我们需要:
第一,明确垦荒精神接受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民众接受情况如何,我们可以用认知性指标和内化性指标来衡量。认知性指标衡量的是大陈岛垦荒事迹和垦荒精神被民众知晓的情况,包括民众对垦荒人物和事迹的了解程度、对垦荒精神的认知程度,这些可以在一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测验、座谈、问卷调查等来测量;内化性指标衡量的是民众是否真正发自内心接受认可这些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这些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来测量。这两个指标在垦荒精神的继承弘扬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是接受并内化为信仰和行动的前提,信仰和行动是认知的目的。但是总体来说,二者并非同等重要,后者的重要性显然超过前者。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和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必须赋予后一指标更大的权重。
第二,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价者。垦荒精神继承弘扬效果的评估需要依赖一定的主体来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普通百姓,可以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是独立的调研机构或第三方专业机构,他们的评价各有自己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为了增加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增强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专业性,应该适当增加独立的调研机构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权重。
第三,选择科学合理的调研分析方法。在调研评价中,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关乎最终结果的客观性。因此,我们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各个群体、各个阶层都纳入调研和分析之中。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应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体分析和个别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我们才能动态把握垦荒精神继承弘扬的实际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使大陈岛垦荒事迹和垦荒精神真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成为推动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