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娄成良
从2008年起,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成为评价和衡量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部分第六章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并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建设情况及相关岗位标准要求,编印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目录,省赛国赛上下贯通,明确界定了各类赛项的内容、模块及评价标准,进而构建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完整体系,大赛成绩也成为了一所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标杆及招生优势的重要指标,导向性地推进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发展进程,围绕赛事展开的质量工程教研项目申报、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相互融合,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双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锻造、教育理念更新、创新意识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等收益显著,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下文就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进一步改革的具体思路作以分析阐述.
高职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却只能在职业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为企业行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即“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艺术类专业为例,这些综合职业素养包括,专业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坚韧不拔能力等.如对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上,从广大赛、学院奖和学年奖三个高校学生积极参加的最重要的比赛来看,学生参赛多数会集中在大二和大三,这是因为比赛是对学生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软件操作等数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只有学生将这些知识真正理解并能够相互联系,才能够取得好成绩.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学校会集结各方面资源,在一个时段内对选手进行综合集训,其中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梳理提炼和强化外,还包括专业及企业导师的技能指导、仿真环境下以实战项目为引领的团队协同作战,按照大赛模块实施的任务驱动下的限时技能强化训练等等.这样一个密集而高强度的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进行打磨和锤炼,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常规教学状态下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大赛洗礼的学生具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将来进入企业后无需经过再培训的过程即可快速进入职场角色,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纵观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韩国、瑞士等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水平和影响力也较大,多数知名院校的教师本身就是该行业或所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对于生源质量一般的民办院校,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力争获奖,更是对教师因材施教和重点突破能力的一种考验.为此,作为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复合型的要求.而作为一般高校教师而言,专业实践技能往往是短板.这就迫使专业教师在从事大赛指导之前就必须有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参加全国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之前,学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来优化专业指导教师队伍.这种走出去就是教师必须到企业一线挂职,了解生产流程和行业标准,同时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引进来则是聘请企业的技能工匠和专家到学校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的指导和培训.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并与学生伴同成长的过程,对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云集来自各个高校的专业拔尖选手、优秀指导教师和专业评审专家,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仅是在展示高校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契机.通过比赛,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优劣势所在,了解到选手在集训过程中方法手段的差异,可以洞悉到先进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因此,大赛结束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奖牌和证书,也包括经验和思想,而这种通过大赛获取的具有实效性的经验和思想,势必会为本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进而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当技能大赛成果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标杆,社会对一所高校的认知及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在大赛中的表现和成绩.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例,某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历届大赛服装设计和制作工艺赛项中成绩突出并形成了传统优势而引起高度关注,并因此成为服装设计赛项的承办院校,通过承办大赛和参赛,锻造并凝练出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彰显了学校教育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成果,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使该高职院校成为了一所高职类名校.此外,通过大赛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往往都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抢手的香饽饽,更引发企业对大赛成绩优异院校的关注,在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又得了社会资源的支持,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得以稳定的保障,而一所学校的就业质量又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因此,院校通过大赛成绩获得的社会效益是直接而显著的.
职业技能大赛因其自身特点的制约,影响了其对职业能力发展功能的发挥,导致职业技能大赛是面向“少数人”的竞赛、职业技能大赛是面向“操作技能”的竞赛等多种不够客观的说法出现.诚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参赛只是极少部分人的事,与大多数师生并无关联.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组建参赛队伍,不惜重金购买大赛专用设备和软件且仅供参赛师生使用,比赛训练的内容及资源并未惠及全体师生,大赛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唯成绩论的指导思想让大赛成为教学及专业建设中的一个孤立的现象,参赛团队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孤岛.大赛的确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指导教师,但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并获得好的成绩,学校往往把指导学生参赛的工作固定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优秀指导教师在大赛中收获的经验也没有通过普及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受益.尚未形成“人人知大赛,参赛促能力”的职业能力提升序列.
由于整体竞赛专业指导力度不足,在实际职业技能大赛组织环节,并没有对应的专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在机械性质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其对相应竞赛参与人员的气动、传感器、电器控制、机械、PLC、人机界面组态等方面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若在前期集训过程中相应职业院校组织方无法为参与学生提供对应的课程指导,或者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竞赛差距较大,将对职业技能大赛训练造成严重的阻碍.
同时,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各院校在组建参赛队伍之后,便将团队从教学常规中剥离出来,甚至出现不参加常规教学活动、彻底停课的局面,将学生或封闭训练或送到企业进行特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大赛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参赛师生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围绕大赛项目内容而进行集中指导、集中培训和各种高强度训练,参赛选手脱离了同学群体,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隔阻了学生的社交通道.这种为比赛而比赛的做法,背离了大赛的初衷,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的宗旨.
此外,集训活动盲目地跟从大赛指挥棒,训练的内容紧紧围绕大赛的模块,训练模式遵从大赛的游戏规则,和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无关,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与常规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相脱节.
基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专业实践性,在实际竞赛指导过程中,相应竞赛指导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职业岗位经验及实践技能.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育资源严重缺失.大多数指导教师都缺乏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虽然在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能力方面有着较好的储备,但对企业文化解读、行业标准的认知、实操能力的掌握与岗位实际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加之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对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了解和掌握甚少.再加上在现阶段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指导教育过程中,相应教育人员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职业竞赛指导工作仅仅是一种附带工作,这就导致相应指导人员无法在竞赛指导及实际训练中投入充足的精力,从而对竞赛培训和指导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技能大赛的比赛模式及赛题的确定就是根据企业或行业实际产业标准和生产流程设定的,追求的是操作性和务实性,而这点正是高校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的痛点.由于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不了参赛学生,一些学校甚至为了比赛,直接花重金从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参赛,用这种利力的参赛行为来包装大赛成果,体现不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的目标.
就目前职业教育现状而言,虽然教育部对实践课程课时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较大落差.如在有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实践课程是在校内完成,而这些实践课程与市场和企业标准相去甚远,更多的是停留在非仿真环境下的简单的基本技能学习,或者在计算机上进行命题软件设计操作,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根本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还有一些校外的实践课程如顶岗实习、自主实习等,实际上是一种放任性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事的根本就是与本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而学校的指导和监管也是失控的.职业技能大赛倡导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终极目标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改良和发展.因此,要在吃透和领会大赛宗旨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彻底更新职教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
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举办多次,主办方不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常规性大赛,只划定参赛的类别,而作品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均没有明确要求,如江苏省工艺美术设计大赛等.这一类大赛参赛作品的完成和遴选可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进行细化,既方便又快捷.第二类是临时性大赛或是确定主题的大赛,如中国南京“吉祥云锦杯”第二届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江苏省室内设计、陈设设计大奖赛,均限定了主题和具体要求.此类大赛的参与,教师可以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集中精力组织学生分析要求、搜索素材、头脑风暴、完成方案、设计制作.必要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先后顺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集中授课,集中精力做好设计作品.第三类是现场大赛,既指定了大赛的内容又要求现场比赛,如: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这一类大赛不仅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检验教师的现场指导能力和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做好这几类大赛的参赛工作,尤其要注重将课内教学同课外实践充分统一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安排教师进行辅导和管理,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能力.
通过对技能大赛的分析不难看出,各赛项模块的设定和内容的遴选都折射出一个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新工艺最前沿的动态,也体现出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体系性,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前瞻性的启发.参加比赛的指导教师在竞赛指导和筹划准备过程中本身也根据大赛指南学习了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了企业的最新技艺和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接收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信息.同时,比赛中的每一道赛题都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都是众多行业企业优秀者智慧的结晶.这些通过大赛获取的知识信息都是最鲜活、最具实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素材.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对大赛获取的新知识的收集整理,并将这些素材作为丰富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而实现以大赛促发展的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命题及内容选定,就是依据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说,大赛就是根据某个专业当前市场对学生所需技能的实际需求,即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设定了赛事的模块.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导向,也是大赛的目标,那就是希望通过大赛的导向作用,引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方面的破立革新,以顺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赛的终极目标不是成绩和奖牌,而是通过大赛的反思,对通过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和矫正.这种教改必须遵循行业标准和企业未来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技能大赛的出发点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校能“教有所用”,这个理念就体现在比赛的具体内容中.如安徽省职业院校服装工艺与设计赛项要求学生在连续十个小时内完成女式上装的设计和制作,这就对参赛选手专业技能的基本功和扎实熟练程度以及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能力的获得,和赛场发挥无关,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技能实战训练,也就是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课本上的,也不完全是软件操作上的,而是需要学校通过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仿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密集的、高强度的企业标准化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营造企业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任务和项目的驱动下,有置身职场的真实感受,通过反复训练,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社会的关注重视与企业的青睐和支持.技能大赛无疑为校企之间搭建了一个互通双赢的平台.一方面,在参赛过程中,学校需要深入到企业学习技术知识,了解行业动态,解读企业标准、熟悉工艺流程,同时,也会将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到校内进行专业指导,这个指导的过程既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校双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基于对人才的渴求,他们会密切关注各个参赛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和选手参赛的成绩,并有针对性地与院校进行接触,在对口适用的前提下开展办学合作,诸如冠名班、厂中校、订单式培养等等.这些合作的形式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表现,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会向合作院校注入资源支持和技术帮扶,同时也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因此,通过大赛,将校企合作从协议合作推送到实质性和成效性的互动互赢高度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取得参赛成绩、推进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之,大赛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强、职场适应度高、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学生,在指导大赛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大赛的成果也成就了一些院校的社会美誉度,但也应正确认知和面对大赛折射出来的问题,通过机制和方法的变革使大赛能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将大赛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训、赛一体化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大赛推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专业建设成果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让大赛能够成为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助推器,成为全员人才培养质量检阅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