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合”带“五抓”,促地方文化育人
——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20 16:20叶茂樟邱丽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贤泉州学院

叶茂樟,邱丽芳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优秀地方文化引入校园育人机制, 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也将大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近年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 以 “五合”带“五抓”,促进地方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 所谓“五合”,即科研和教学相配合、传统价值和时代精神相契合、讲授辅导与实践指导相融合、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及其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相糅合;所谓“五抓”,即抓基础、抓内涵、抓方法、抓手段和抓成效。具体地说,就是以“科研育人”为切入点,申报省市社科项目,深入开展泉州历史名人、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和乡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挖掘优秀地方文化的内涵,将其蕴含的传统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建构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讲授辅导与实践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育人与学科渗透等方式,使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和熏陶,成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新载体, 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概述

(一)科研和教学相配合:抓基础

泉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找到彼此之间的契合点,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基础工作,专门成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将地方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将其纳入学院的科研体系,以深化对地方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使学院成为整理、搜集、研究、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为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来,学院以“科研育人”为宗旨,深入开展泉州历史名人、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和乡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相继申报了“革命作家莫耶的创作特色及其故居的开发利用研究”、“‘一带一路’与泉州高职教育发展抉择”和“福建名人家训研究——以李光地家训为例”等省市社科项目;出版了《李光地民间故事》、《闽南家风家训》 和 《圣歌未曾止息——莫耶传》等著作;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牡丹江师范学院学院学报》 等刊物发表了《清人李光地的“论学”思想——〈榕村语录〉及其著述特色》、《一带一路背景下泉州高职院校发展抉择》和《闽南文化对提升地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等四十余篇论文。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需要让地方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 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学院积极建构有关地方优秀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的体系。 努力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和科研育人中,做到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职业院校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主渠道。 八年来,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学院先后开发了“李光地文化”、“闽南家风家训”、“走近泉州”、“莫耶红色文化”和“乡贤文化”等校本教材,创建了一支良好的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营造诠释和传播地方文化的教学氛围。

(二)传统价值和时代精神相契合:抓内涵

地方文化是历史沉淀与积累的精华, 其鲜明的地域特征, 更是一种历史绵延下富有民族特征、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将其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八年来,学院立足泉州,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研究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发展地域性特色教育,形成育人特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具体说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内涵建设:

第一,以乡贤文化为突破口。 八闽大地,乡贤辈出。 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能够涵育文明新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 同时,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反哺桑梓,在家乡投资兴业。 这些,都对大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鉴于此,学院把八闽乡贤文化列为重要项目进行系列研究,深入挖掘其精神品质,以闽南乡贤家风家训、传说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泉州是一方革命热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安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下革命斗争和武装斗争的中心之一,又是《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乡。 深入挖掘莫耶红色文化,申报了“革命作家莫耶的创作特色及其故居的开发利用研究”省市社科课题,出版著作《走进红色才女莫耶》、《圣歌未曾止息——莫耶传》和《永远的莫耶,永远的〈延安颂〉》。 学院不断创新和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莫耶故居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第三,紧扣闽南(李光地)家风家训。 2016 年5月, 中纪委监察部官网上线的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福建安溪李光地》 专题, 介绍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在全国各地引起广泛关注。 学院位于李光地的故乡。 学院深入发掘李光地文化,除了家风家训,还挖掘了李光地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本主义思想、廉洁奉公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值得当今大学生继承和发扬。 传承李光地精神、思想,就是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为未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讲授辅导与实践指导相融合:抓方法

八年来,学院积极研究地方文化,努力探索将地方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研究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八年来,除了开发“李光地文化”、“闽南家风家训”、“莫耶红色文化”和“乡贤文化”等校本教材,还定期邀请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地方文化进行探讨交流。 2016 年,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针刺无骨灯”传习系列活动;2017 年,参与主办第九届海峡论坛李光地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峰会,为传承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搭建两岸沟通交流平台。

学院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亲密接触地方文化,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李光地故乡至今仍然保留李光地大量遗迹,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学院借地利之便,组织学生参观李氏家庙、李光地故居(新衙)和贤良祠,使学生在活动中对李光地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近年来,还组织学生开展“古城护遗青年先行”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实践队走上街头,为“古城护遗”做宣传,到泉港土坑村进行社会调研,到泉州开元寺等旅游景点担任志愿导游,为游客做讲解。 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加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强了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传播优秀地方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抓手段

首先,在具体的地方文化育人过程中,学院根据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利用移动网络学习的趋势, 重视在线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学院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完善设施设备,建设CRP 智慧校园和“教、学、做”一体化智慧教室,实现校园WIFI 全覆盖,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良好学习环境。 2015 年,学院引入超星集团开展技术项目,合作开展“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自主学习平台建设。 学院采用建设项目负责制,选拔优秀教师组成项目团队,设计建设校本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经过两轮的项目立项,截止目前, 网络学习平台已建设上线校本在线课程133门,尔雅平台在线推荐课程67 门、通识课程7 门。其中建设地方文化校本在线课程10 门,泉州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8 个, 其中校本在线地方文化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走进泉州》、《经贸在线》,超过八千名学生注册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分别达164 万余人次和156 万多人次。

其次, 在线下组织校内外教师举办大量地方文化讲座,举办地方文化活动,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以来,学院开办地方文化主题讲座50 余场(次),如以李光地等为主题的泉州名人、 以莫耶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系列;组织地方文化主题活动30 余场(次),如无骨针刺花灯的制作等; 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15 门,如福建茶文化、泉州旅游等。 “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自主学习平台设施完善, 构建理念领先, 技术先进,特色突出。 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合的方式,推进地方文化教育教学的开展, 有利于发挥各自功能特点和优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相糅合:抓成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院的特色化创新之路。 注重抓教育成效,思政教育引领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渗透思政教育,将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相糅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思政教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文化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形成具有高职特色、院校个性的文化育人体系。

学院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育人功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思政教育, 通过第一课堂主渠道和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相结合, 并将学院“三素质双核心”即培养“思政、科学人文、身心”三素质协调发展,具备“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双核心能力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注重挖掘乡贤文化、泉州海丝文化、闽南家风家训、安溪红色文化与职业素养的结合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服务,成立相关社团,举办主题讲座,组织富有地方气息的活动,比如茶道、香道、泉州花灯制作等等。 始终坚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进行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文化校本在线课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作为学院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程,《走进泉州》系统全面的介绍泉州的概况、历史、文化、经济及创新发展, 以经典的案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经贸在线》包括经贸讲坛、经贸风采、经贸阅读三大版块,经贸讲坛中开设“素养讲坛”、“道德讲坛”栏目;经贸风采介绍闽商、侧重泉商和校友的成长、成才、 成功故事, 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经贸阅读每日向全体师生推送正能量的信息。 开设地方文化校本在线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福建元素、泉州元素、经贸元素,增强了学生综合素养,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创新点

(一)“五合”模式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指的是系统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组织优于他组织的地方就在于无需外力, 而依靠系统自身就可以实现良性运转。 “五合”的逻辑起点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 以这一教学需求作为导向,向地方文化寻求合适素材,这就需要科研的介入。 换言之,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科研并非务虚,而是实实在在指向思政教育的需求,以此作为行动指南。这样,科研和教学就不再是两张皮,教学提出需求,科研提供滋养,两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科研和教学两条腿走路, 地方文化育人目标指向明确,素材供给充分。

(二)“五合”模式具有自适应性

“五合”模式强调将时代要求注入传统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基因,以适应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的要求。具体言之,“五合” 模式从高职共性和学校个性两个维度,从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从积淀、熏陶、内化、传承四个功能来培育、凝练和传播地方文化,同时, 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 积极开展地方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育人, 依托地方资源, 共建类别细分、功能多样、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体验主题活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五合”模式具有自扩张性

“五合”模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形成具有高职特色、院校个性的文化育人体系。 地方文化是一座宝库, 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五合” 模式能够持续不断地挖掘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元素, 源源不断地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从而提升、扩展了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三、“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成效

(一)全面推广,校际交流

几年来,学院各教学单位围绕“‘五合’带‘五抓’”的创新理念,依据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尝试创建各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了众多的地方文化课程。 例如,制作《走进泉州》校本在线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全面系统介绍泉州的概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走进泉州》 移动网络学习平台自开通以来共有164 万余人次学习使用, 五千多名学生通过测试合格取得学分。 兄弟院校和企业对我院的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先后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十余所职业院校和50 多家当地企业到我院访问交流学习。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给予高度评价。

(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的实施,为学院的特色办学、 特色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深入发掘的李光地文化、 红色文化和乡贤文化等地方文化在泉州地面高校甚至福建省内高职院校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 学院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文化交流,参与主办了第九届海峡论坛李光地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峰会、《延安颂》 词作者莫耶逝世三十周年和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等重大活动, 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特色,课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育人方式, 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光明网、搜狐网、台海网、福建省教育厅官网、闽南网和《泉州晚报》等十余家媒体曾对学院的办学特色与成果进行深入报道。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实施以来,大学生们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古韵海丝申遗实践活动,感受了泉州古老的海丝文化的魅力;探寻闽南乡贤文化,则感受到乡贤们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和爱拼才会赢的进取精神; 家风家训教育, 则领略了先贤们廉洁奉公、 谦虚谨慎、 团结友爱和淡薄名利的传统美德等等, 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队连年获 得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经管系黄梦迪同学荣获2017 年度福建省“最美大学生”称号;学院组织的《< 经贸阅读>移动教学平台阅读推广活动》 案例获得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阅读推广案例大赛最佳团队奖,等等。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长期以来注重文化育人分不开的。

(四)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五合”带“五抓”育人模式推广八年来,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改变, 使教师更加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自觉将地方文化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地方文化内涵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学科教学中, 促进了教师教研教改的热情。项目团队不仅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更加明确了育人方向,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猜你喜欢
乡贤泉州学院
泉州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