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及翻译策略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

2019-01-20 13:43马叶彤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奇境爱丽丝儿童文学

马叶彤

(泰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一、引言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一直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启蒙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地将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展现给广大儿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也就是儿童的特点。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对于儿童来说,其天生就具备一种语言学习的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LAD),是一种让他们习得语言的独特知识。”[1]他指出,儿童生来就具备基本的语法范畴知识和语法关系。但同时,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其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高,词汇量有限。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不单要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同时还要依据这些不同,用儿童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把原作品的画面感、趣味感和美感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本文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探讨儿童文学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17世纪的英国,清教主义盛行,英国社会处处都充斥着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在清教主义的笼罩下,许多作家作为清教徒,他们的作品也难逃宗教主义的影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几乎屈指可数。到了18世纪,英国儿童文学开始慢慢挣脱清教主义的束缚,摆脱了浓厚宗教主义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有了应有的童趣性和想象力。这一时期的成年人开始重视儿童的思想启蒙教育,诞生了两部著名的英国少年历险类小说,即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进入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步入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更加开放,作家们的想象力也更加丰富,作品的童趣性也明显增加,《爱丽丝漫游奇境》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该书打破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品一味说教的写作模式,以荒诞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浓厚的童趣性,让人眼前一亮。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儿童文学著作,其实质上也暗含了作者卡罗尔对19世纪英国社会现状和人情世故的讽刺。在这部作品中,儿童看到的是童趣性,而成人看到的是真实的社会。因此这本书不仅收获了世界各地儿童的喜爱,也受到了一大批成年人读者的青睐。

由于《爱丽丝漫游奇境》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150多年来,它被翻译成17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还被人们改编成电影、音乐剧,深受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为了把这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给国内读者,国内许多译者都投身于这本书的翻译中,其中不乏知名译者。比较著名的就是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他的译本给这本书的翻译奠定了基础。此书原作者运用了许多的双关、谐音等修辞写作手法,给文章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翻译难度。之后的译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为国内小读者们贡献了一版版的精彩译作。

二、儿童文学的特点分析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特意为儿童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一)教育性

儿童不同于成人,由于其尚属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梁启超曾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句话就强调了人在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受众是儿童,通过一些故事来寓教于乐,让儿童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的成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启蒙和教育作用。

(二)形象性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此抽象不清的语言对于儿童来讲理解难度太大,如果儿童文学作品满是抽象晦涩的语言,肯定不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甚至他们连看都看不懂。形象的语言描述能给人以画面感,比如颜色词、拟声词以及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给原本苍白的语言描述赋予生命力,更容易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三)趣味性

儿童因为其年纪小,词汇量有限,不能将注意力长久地放在同一件事情上,因此枯燥泛味的文学材料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趣味性十足的语言作品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

三、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了“接受理论”,也就是“接受美学”。其主要思想即“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以及视野融合”。在“读者中心论”中,姚斯认为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心应该打破传统的以作者为主的模式,继而转化成以文本——读者关系为主的模式,即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参与度和接受能力。关于“期待视野”,姚斯认为其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2]。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可以给译者带来以下启示:首先,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读者自然是广大儿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基于目标读者,也就是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多揣摩。其次,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在自己的视野和原文视野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期待视野。下面引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

(一)形象化

儿童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让儿童更加感同身受,将书中的故事同自己的感受或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书中故事情节的理解。抽象晦涩的、一味说教的儿童文学作品向来得不到儿童读者的青睐。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要求必须考虑目标读者,也就是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儿童由于年纪尚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色彩和声音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文字的敏感度。这就要求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译者要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写作和译著儿童文学作品时,多使用拟声词、叠词、颜色词以及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增加作品的形象感,提高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拟声词能够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情绪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在听觉和视觉上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有一句运用拟声词的例子:“Just then she heard some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and she swam nearer to make out what it was.”[3]吴钧陶的译文是这么翻译的“就在这时候,她听见有什么东西在这个小池子里稍远的地方哗啦哗啦地划水,便游近一些去看看到底是什么。”[4]原文中的“splash about”为“在水中划水”之意,如果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她听见有什么东西在这个小池子里稍远的地方划水”,虽然意思表达一样,但是总感觉缺乏了一些生动感。这里译者选择使用拟声词“哗啦哗啦地”来进行翻译,让读者看到文字,瞬间多了一份听觉上的体现,耳畔就如同响起了“哗啦哗啦地”划水声一般,给原本苍白的文字叙述赋予了灵动的声音感,整篇文章也仿佛瞬间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叠词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很广泛,叠词的使用不但能生动地描绘出书中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并且还能让书中的句子显得韵律和谐,读上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比如原文中有一句话:“The birds with draggled feathers,the animals with their fur clinging close to them,and all dripping wet,cross,and uncomfortable.”[5]书中的译文是这么翻译的“飞禽们身上耷拉着羽毛,走兽们身上的毛变成一绺绺的紧贴着皮,大家都是水淋淋的、气鼓鼓的、好不难受哇。”[6]我们知道,叠词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ABB”类、“AAB”类、“AABB”类、“AABC”类以及“ABCC”类等等,对于原文中的“dripping wet”和“cross”,译者选择用“ABB”类的叠词“水淋淋”和“气鼓鼓”来翻译,比单纯的翻译成“淋湿了”和“很生气”效果要好得多,叠词的使用既迎合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语言特征,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又把飞禽走兽们掉进泪水池子里浑身被弄湿而生气的样子展现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增加了译文的韵律感。

比喻、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原文中有一句话“'Just like a star-fish,′thought Alice.The poor little thing was snorting like a steam-engine when she caught it,and kept doubling itself up and straightening itself out again.”[7]书中的译文是这么翻译的:“‘就像一只海星。’爱丽丝心中这样想。在她接住那个可怜的小东西的时候,它正像蒸汽机那样呼哧呼哧地喷鼻息,同时不停地一会儿把身子弓起来,一会儿又把身子挺得直直的。”[8]这里不仅用到了拟声词“呼哧呼哧地”,还用到了比喻,把公爵夫人抛给爱丽丝的婴儿比作一只海星,把它的喘息声比作蒸汽机,一时间读者眼前好像出现了这个呼哧呼哧喘气又长相怪异的婴儿一般,让这个形象更加生动活现了。

颜色词的运用能给苍白的语言文字赋予色彩感和画面感。由于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儿童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应用也随处可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就有许多运用颜色词的例子。比如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And then it covers them up snug,you know,with a white quilt;and perhaps it says,‘Go to sleep,darlings,till the summer comes again.’And when they wake up in the summer,Kitty,they dress themselves all in green,and dance about...I'm sure the woods look sleepy in autumn,when the leaves are getting brown.”[9]译文是这么翻译的:“然后,她用一床雪白的棉被把它们舒舒服服地盖起来;也许她还这样说:‘睡吧,睡吧,我心爱的宝贝们,睡到春回大地的时候。’然后,当它们在春天醒来时,小猫咪,它们全都换上绿色的新装,随着风儿翩翩起舞...我肯定当秋天来临,树叶开始变黄的时候,树林就开始打瞌睡了。”[10]这是《镜中世界》的开头中,爱丽丝跟小黑猫自言自语的一段话。里面不仅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这些生物以生命。同时也出现了几个颜色词,如“white”、“green”和“brown”,译者也对应的将其翻译出来,译成“雪白的”、“绿色的”和“变黄”。这些颜色词的使用,让读者彷佛跟着爱丽丝自言自语的描绘,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充满色彩的画面:白雪皑皑的冬天,绿油油的春天以及树叶开始变黄的秋天。颜色词的使用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感官体验,让儿童在看书的同时,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张张的图片,增加阅读趣味性及文章生动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二)简洁化

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感受和美学判断。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文化知识、思考模式和欣赏水平,翻译出适合儿童的译本。英语中,一个单词往往对应着几个中文释义,儿童因为理解能力所限,译者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简单的口语化的词语,或者是一些符合儿童说话特点的词汇。同时由于儿童在理解力和注意力方面的能力欠缺,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冗长乏味的句子,简短易懂的句子能更好地吸引小读者。比如原文中有一句话“′You promised to tell me your history,you know,′said Alice, ′and why it is you hate--C and D,′she added in a whisper,half afraid that it would be offended again.”[11]译者是这么翻译的“‘你知道,你答应过把你的历史告诉我,’爱丽丝说,‘以及你为什么憎恨……喵喵和汪汪。’她悄没声儿地加上这一句,有些害怕说明白了又会冒犯它。”原文中用到了C和D,这里暗指的是猫(cat)和狗(dog),上文中提及由于老鼠对它们又恨又怕,因此善良的爱丽丝为了照顾小老鼠的情绪,此处并没有明说,但如果把它直白地翻译成“C和D”的话,儿童读者又会看不懂,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这里选择用“喵喵”和“汪汪”这两个简洁易懂的词来翻译,不但准确精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这两个对猫和狗幼稚又可爱的称呼还非常符合儿童年龄小、理解力不足的特点,让儿童读者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同时译者在翻译中还选择使用儿化音词,用“悄没声儿”来翻译“whisper”,儿化音词的使用,既饱含浓浓的口语色彩,又显得亲切活泼可爱,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词语,简单易懂又充满童趣。

(三)音乐化

儿童一般都对充满韵律感的文字感兴趣,如同儿歌一般的文字,不但读上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是句句悦耳,动人心弦,音乐化文字的使用能增添儿童的读书乐趣。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应尽量注意译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加儿童读书的兴趣。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就有许多这样短小的歌谣,这里就选取其中的一小段:

“How doth the little crocodile

improve his shining tail,

and pour the waters of the Nile

on every golden scale!

′How cheerfully he seems to grin,

how neatly spread his claws,

and welcome little fishes in

with gently smiling jaws!′”

由于原文是以歌谣的形式出现,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这类的翻译看似简单,但要译的出彩,也着实要动一番脑筋,不仅要在形式上跟原文保持一致,还要考虑到韵律。为了让译文更加朗朗上口,读上去更像小歌谣,译者在句尾还选择了押韵,译文是这样翻译的:

“那条小小的鳄鱼怎么样

使它发亮的尾巴更发亮,

还把尼罗河的水浇身上,

洗的每块鳞片都金光闪!

喜滋滋的样子看来多动人,

张牙舞爪的动作多轻灵,

那两颌一开大口笑迎宾,

小小的鱼儿请进,都请进!”

四、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帮助儿童在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感染和提高儿童的情感、思想以及精神境界。儿童文学作品在幼儿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的作用如此重要,这就给作者和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把更多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引入国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就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其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利用形象化、简洁化和音乐化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和喜爱。

猜你喜欢
奇境爱丽丝儿童文学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花与爱丽丝
守卫冰雪奇境
花与爱丽丝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变大变大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