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203)
现阶段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是五年一贯制贯通学籍办学模式、三二分段制学习模式和天津特有的春考模式。
其一,五年一贯制贯通学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体现在中职学校和大专院校进行联合培养的方案,选择这类学习模式的学生直接拥有大专学籍,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直接和对口的高职院校对接,这些学生有长达五年时间是共同在一起完成学业的,中职不发放毕业证书,待学业期满最终获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其二,三二分段制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不同于五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三年的中职学习之后,学业期满获得中职学校发放毕业证,进入高职段学习两年毕业后发放大专文凭。
其三,春考招生办学模式。这是个别城市的招生政策,拥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可以于每年三月份参加一次本市的大中专院校的招考,招生对象为新高三学生、高三复读学生、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因为考试季节正值春季,故称之为春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严谨、系统的高中课程教育,没有经受严格思想政治教育和洗礼。其中春考制的生源大多为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春考试卷相较于秋季高考难度小,部分院校为弥补生源不足会降低录取分数线。因此,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中职与高职院校直通的衔接教育需要配套的教育德育等相应的措施要到位。从中职到高职的时间跨越起来看,五年的时间正是学生三观的养成期,及学生们身心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个年龄阶段也处在非常重要的心理变化期。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需要正确的对待家人、师长、周遭人等对自我评价,这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部分同学正值青春期,对待恋爱关系和两性关系的正确理解还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就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学习能力欠缺。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分流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高中学习,部分学生是因为个人的智商因素,更多的学生分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成就孩子,同样,一个问题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有诸多的不利因素。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系统性较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学习框架。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事务推断能力,但辩证推理不成熟,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属于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就无法拥有一个好成绩。
2.厌学情绪严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推行还受到很多的挑战,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可度,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从学生自身角度、学生家长还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学生们自我学习能力欠缺,加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学生中间蔓延,在很多学生的思维理念里,知识并不能为他们创造财富和利益,认为打工赚钱远远比课堂学习更重要。而大专段的教学计划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进行的。这就凸显了教育教学方面的矛盾冲突,部分学生到大专段跟不上学习节奏、成绩不理想、学习内容无法吸收等困扰随之而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智力有问题,情绪低落,更学不进去了,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中职生进入大专后从认识上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认为自己的身份改变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再愿意接受父母、师长的管教和约束。年龄的成熟并不代表心智的成熟和稳定。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冷静思考,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律能力不强,还需要他律来进行自我约束。这就造成了自我意识、行为的不成熟和思想渴望独立间的两相矛盾。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基本上是三年中职模式+两年高职模式,教育教学的过渡也意味着德育管理的过渡,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从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过渡到辅导员的管理模式。从事高职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是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学生们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相较于中职阶段班主任耳提面命保姆式的管理,高职阶段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中职阶段学生行为由家长和老师共同管控,出了问题由监护人共同承担,高职阶段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有所担当。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技艺,能够在社会具有生存能力的人。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对社会现象具有趋利避害的能力,拥有正义感、正能量,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才。
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们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的活动中,比如校会、班会、团会、社团、志愿者服务。学校还设有学生会、团委、宿管会等学生组织团体。对于经济困难的帮扶形式还有勤工助学。学生要参与到各类学生活动中去锻炼自己,如何融入到各个集体中去,并挖掘自身潜质,这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考验。另外,很多学生离乡背井求学,要过集体生活,如何搞好宿舍关系,减少生活矛盾,也是学生面临的问题。此外,这个年龄也正值学生们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好恋爱关系和两性关系等等也对对学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要经历的大专段学业为两或三年,刚刚进入大专段的学生们也刚刚到成年的年纪,逐渐适应对自我定位的变化,就要面临毕业就业等问题。大部分学生不再选择继续求学深造来延缓就业压力,很多的学生还缺乏对自己有更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对前路的和未来发展很迷茫,在专业上准备不足,也没有树立相应的专业目标,就要面临社会的考验,这也是很多学生会显得不知所措、茫然、没有方向感的重要原因。
1. 加强学生的扶志教育。首先,学校着重立德树人教育,《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就告诫我们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培养有德行的合格大学生,做对社会对他人无害而有益的人。其次,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转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学习思想,即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们对于想学好、能学好有较高的动力和期待。给学生们灌输更多的心理暗示,从师长的角度要了联合起来,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心态,努力挖掘学生的优势,对学生有进步,有长处的地方进行正面的强化,通过赞赏、奖励等方法强化他们的优点。再次,积极树立榜样和典型,让学生们有效法的途径和学习的标榜,通过标杆的力量促进自己不断前进。
2. 加强学生的扶智教育。扶智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中高职直通车教育教学进步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搭建中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衔接的桥梁,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习任务向高职学习任务的转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类学生没有进行过严格的筛选考核,成绩参差不齐,如果进行统一课程教育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听不懂,而有些学生重复学习。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反复测评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次教学。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进行教学目标分化,在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完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树立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提高参与度,让学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和难度,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第三步,在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加强实训演练,让学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们更加直观感受到自己要完成的目标任务。通过有步骤、分梯度的引领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度和兴奋度,最终引领学生掌握赖以生存社会技能。
首先,我们要守好我们的思想教育阵地,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等教育的主课程以外,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再只是一门选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梳理学生心理问题,真正达到帮助学生对自我有正确、清晰的自我认识,学会简单的自我剖析,掌握一定的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
其次,辅导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帮助学生适应角色转变。最后,学校配有心理咨询师为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的学生来讲还应该进行家校联手的辅导模式,有些学生还存在很多的家庭困扰,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经济困难家庭等诸多问题。有些看似问题学生的背后,可能是家长的教育问题和家庭问题。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深挖学生问题的成因,助其真正摆脱困境。其二,要打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宣传正面的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力量。组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融入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
其三,建立温馨的教育、德育、咨询环境。同时加强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
1. 简化部分课程,规划教学时间。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的过程中要剪掉重复课程,冗余课程,针对思想道德教育、英语类公共课程采取梯度化教学,不能选择重复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类思政课程重点突出学生年龄阶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学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对于数学、英语类公共基础课程采取测试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分级别教学,可以结合线上的教育课程附助教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2.进行就业储备,规划职业生涯。根据摸排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开设,加大实训课程和就业训练课程,开展多层次的实习就业教育,建立实习基地,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积极与社会公共服务系统搭建联系,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运营规则,提升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此外,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都做好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的准备。
育人为本,立德为先,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首先是拥有健全、健康人格的人,一个不会危害社会、他人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存的人。我们只有达成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才能谈及塑造、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人。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求学路上,心理疏导应始终伴随学生左右,是一项应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德育教育状态,应随时随地以各种形式,润物于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中去,成为一种德育教育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