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登科 毛忞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会实践对产业工人幸福感影响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7YJC630103);中南民族大学教研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YX18021);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AI背景下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研究”(课题编号:CSQ18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毛忞歆
摘 要: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制造业的升级成为了各个国家的热点话题。近年,我国学术界针对制造业出现的人才、管理、工匠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通过研究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作用,引申出管理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核心表征,从管理人才的输送方和使用方提出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培养建议,构建中国制造2025计划、管理人才和工匠精神职业素质三者的有机联合。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管理人才;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制造业的新时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相继提出制造业计划,中国则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制造业关乎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一个国家的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
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性改造,是中国制造的一个门槛。工匠精神则与企业的发展、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1.工匠精神保障制造业产品质量大关
工匠精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职业——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乐业敬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任何事情,不能迷失方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产品的生产中至关重要,因为制造型企业应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生产产品;除此之外,创新、专注和坚持渗透在制造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意识条件下,员工的做事态度、方式、专注度等会有着较大的差异,员工的心态在产品上得到了最直接的反应。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自己高质量的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企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下跌,导致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制造型企业的工艺复杂,要求严格,工序繁琐,质量要求较高,每一道工序上面甚至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高精度的要求。每一道工序的标准是否严格,工艺的开展流程是否流畅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能制造出最精致、精度最好产品的企业将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最优,主要归功于企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正是他们日夜不息的努力和坚持、精益求精,才能为企业制造出核心产品。
2.工匠精神是制造型企业创新精神的源泉之一
工匠者,不仅是满足于简单的工艺品的制作,更是对自己工艺品的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将创新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陈劲教授首次提出中国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并在研究创新的道路上发展了整合式创新、破坏式创新等理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制造型企业同样如此,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生产出新功能、新样式、新核心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欢迎。著名制造型企业徐工集团破除万难进行工業设计创新,站在了行业的前列,打开了行业新的突破点,开拓了新的市场,也增强了企业的声誉,这便是创新的力量。企业的生产人员、研发人员及管理人员,通过自身对改变的坚持,对研究的坚持,秉承工匠精神的指导,才能实现企业的创新。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管理人才的核心素质表征
管理人才在企业、行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管理人才应当具有以下核心素质表征。
1.应用型素质表征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管理就是实践活动,任何脱离实践的管理都还不会是好的管理。其一,企业在发展变化,市场在变化,政策在变化,日新月异,理论知识的更新远不及现实的变化。其二,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根源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言在于资产状况、战略目标、市场地位、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所有的决策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复合型素质表征
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成为一名“光明思维者”。复合型人才则要求人才在掌握最核心、最突出的素养基础上,明确自己所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其他各种素养,并自己开展相关的学习,对相关的专业技能有相对比较全面性的了解,这样程度上的复合在工作开展中则很有效率。
3.国际化创新型素质表征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视野眼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创新是制造型企业发展进步最强大的推动力,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德国的众多制造企业,其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足够强大。高层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唯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界,在市场运营当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保持灵敏的嗅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超人一步的行动,走在行业的前沿。
4.领军型素质表征
领军型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领导素质,也被称为“将才”,这些人掌握着最先进、最前沿的管理方式,而且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学术造诣、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组织能力的人才。“伟大航行需要舵手”,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领军人才的引导。领军型管理人才在项目的开拓方面是领航者,他们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长远的见识眼光,为企业研发开拓新的方向和项目,提供市场空缺点,从而帮助企业填补市场空白,获取市场地位;在团队组织方面,提升企业员工的自信心和挑战性,激发企业的活力,也为企业开拓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管理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管理人才的加速培养对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培养管理人才的工匠精神,企业和高校应承担着同样的责任。
1.高校企业双发力,抓紧思想认识的教育贯彻
在学校层面,对未来管理者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遵循“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原则,修正培养方案,从本科开始,开展有关工匠精神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采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企业层面,引导管理人员通过阅读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书籍,汲取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内涵。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建设企业文化书屋,并开设工匠精神板块,在管理人员中积极组织企业的工匠精神分享会。倡导管理人员主动参与企业的活动策划和公共服务,以及高难度的挑战项目,在实践中领略工匠精神的力量;开设相关的培养课程,邀请知名的“工匠”进行讲座等,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树立榜样;加大在企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板报、在线推文、实际演练、竞赛等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使得管理人员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高思想行动力。
2.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是学生视野与创新能力获取的重要基地,在校学习期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思想最活跃、创新力最强的时候。学校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创新理论,例如整合式创新、破坏式创新等;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中饱含的创新力,结合社会企业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构想有效的创新举措。同时,高校应加大创新的宣传力度,举行创意大赛,鼓励大学生发挥才智,提出创意想法,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组织管理人员到外访学、参加国家国际论坛、持续关注行业前端发展状况、举行企业创新大会等多种方式,逐步拓宽眼界,对工匠精神的创新精神有所领悟,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提供的机会与平台上,通过学习的方式,深入新的生活环境,体会自由生活,领会创新点,形成自我的创新系统。改正落后和保守的观念,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坚持把创新意识带入工作,将创意领进工作,深化对工匠精神的体会。
3.增加实践锻炼,培养复合型能力
“实践出真知”,培养管理人才的复合型必须扎根实际,在实际锻炼中逐步形成管理人才的“工匠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高校作为实践培养平台,同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教师则要分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复合性才能的缺失点,对症下药,帮助未来管理者明确自身发展短板,促使其思考、发现和领悟,总结归纳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在实践中能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
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下基层”学习活动,让管理人员同生产工人学习基础的生产工作。制造业的管理人员虽不是技术人员,但是应当深入技术工作人员的日常,了解工作的流程、步骤、关键点等,并积极学习先进同行中企业的技术特点,增强对自身的了解和对市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改革创新,将本企业的制造工艺再上一层楼,不断推进企業的发展变化。这个过程充满管理的全面性和复合性,对管理人员的锻炼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08)[2015-05-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 19/content_9784.htm
[2]张薇.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
[3]王鹤.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29).
[4]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10).
[5]培养制造业人才需落实四大工程[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5-7.
[6]冯根尧.从制造业信息化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8(02):72-75.
[7]刘艳.关于我国制造业运营人才培养的思考及建议[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3):99-101.
[8]王帅旗,方召.试论面向制造业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296-297.
[9]胡俊立.“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研究——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17):139-140.
[10]刘吉轩,任晓莉,李娜娜,王国平.以制造业发展为导向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1):12-16+27.
[11]唐德淼.创新工匠型人才产教共育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7):115-116.
[12]冯根尧.从制造业信息化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8(02):72-75.
作者简介:金登科(2000- ),男,河南西华人,中南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毛忞歆(1981- ),女,江苏南京人,中南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