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莉
绘本中的句子都是通过作者精心打磨的,而词语、句子是由文字组成,因此破解绘本中“文字密码”,了解其中的语言组建的秘密,就是“拆书”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七彩下雨天》一书中,形容下葡萄雨时“噼里啪啦”的声音,下橙子雨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下蓝色雨时“摇摇晃晃”的大裙子,这些生动有趣的词语都可以在阅读时和孩子一起来品味,帮助他们积累词语。在绘本《假如你给老鼠吃饼干》中,通過提示孩子关注文字“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他就会跟你要一杯牛奶。等你给了牛奶,他可能会跟你要一根吸管。等他吃饱喝足了,就会要一块餐巾擦擦嘴……”孩子会发现整个绘本便是以“如果你给……他就会……如果你给……他又会……”这样循环往复的句式来发展故事情节的,这样的句式不仅吸引他们翻页,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范本。
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藏着“三”的规律,如《三打白骨精》《三只小猪》等等。不少绘本也是以“三”的节律来叙述故事,发展情节的,如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讲的就是三只叫作“嘎啦嘎啦”的山羊,分三次通过山怪镇守的木桥到对岸吃草的故事,并在第三只大山羊“嘎啦嘎啦”过桥,和山怪斗智斗勇的过程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和孩子一起探索“三”的规律,并模仿这一规律进行故事创编,能使他们对文学表达形式有了更多了解,并举一反三拓展有类似表达方式的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唤起孩子的阅读回忆,积累阅读经验,提升文学素养。
还有的绘本故事告诉了读者事情是按怎样的先后顺序发生的,如《云朵面包》中猫妈妈烤面包的过程,《环游世界做苹果派》中小女孩做苹果派的过程,都可以请孩子看图说一说,从中学会按事情发展得顺序来说话、写作、表达,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有的绘本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充满特色,用来练习分角色朗读也非常合适,且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中三只山羊和山怪的对话、《你看起来很好吃》中甲龙宝宝和霸王龙的对话、《不要再笑了,裘裘》中老鼠裘裘和妈妈的对话等,都是做分角色朗读、绘本剧表演练习的好素材。
在共读桑达克的名作《野兽出没的地方》时,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我将绘本中的每一幅图都合在了一张幻灯片上,引导孩子观察绘本中图画大小的变化。刚受到妈妈的责怪批评而内心烦躁的小主人公麦克斯,此时的图画只是一页中很小的一个画面,到麦克斯来到神秘森林,受到众野兽的拥戴成为野兽之王,图片也从小变大,直至填满整个跨页,孩子便会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心情从刚开始被妈妈骂了一顿的压抑,到后来幻想自己成为野兽之王的释放。如果缺少家长的引领,紧靠孩子的阅读经验是难以发现这一奥妙的,通过对比图画大小的变化,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麦克斯,同时也更能够让读者与主人公共情,进一步体会绘本故事的魅力。
又如脍炙人口的绘本《我妈妈》中无处不在的爱心和妈妈的睡衣花纹,表现了妈妈的勤劳、慈爱,也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敬佩和爱戴,但这些细节都被藏在图画之中,不用心读图便会无法发现,失掉很多阅读的乐趣,也无法深入了解绘本。类似的还有《月亮的味道》中封面和封底月亮形状的变化、《你看起来很好吃》中霸王龙前后线条的变化、《疯狂星期二》中青蛙形状的云朵和墙上猪的影子等。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放过每一幅图,每一处细节,引领孩子一起不断探索、咀嚼,观察得越仔细,越有收获,越能得到更多的乐趣,而孩子的观察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强。
并不是所有的绘本都是作者在画纸上勾好线,用各种颜料涂色的。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就用上了拼贴,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逼真,也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月亮的味道》的作者为了使读者对月亮的味道有更多的联想,在创作月亮图案时便特意选择了一种带有褶皱的纸,孩子在观察封面的大月亮之后,表示“月亮上的一道道皱痕,使月亮好像脆脆的薯片或者薄饼!”看,作者的用心在这里达到了效果。
除了创作的选材,作者对颜色的精心安排也应该让孩子在阅读时有所感受。《红豆与菲比》通过彩铅描色,使人感受到与故事内容相贴切的温暖宁静的颜色;《菲菲生气了》中的明黄色和大红色的撞色,充分体现出菲菲的愤怒;《月亮晚安》里深沉的蓝色和暖黄色,则营造了一种安宁舒适氛围。颜色的巧妙搭配不仅给绘本增添魅力,也能使读者更容易走进绘本,融入故事当中,感受故事的气场,感知主人公的情绪。而这一切,也需要家长对阅读经验有限的孩子进行提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