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2019-01-19 21:21滕开荣
天津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溶质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滕开荣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三中学,甘肃 张掖 734500)

一、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

在一些数学课堂上,教师还是守旧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大多使用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往往会先给出定理,然后对定理进行分析,给学生交代具体的解题方法,接着结合例题对定理进行证明,再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教师提问直接,缺乏思维价值,学生也是机械式地回答,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地位。这种程序化的“模式”教学,既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让学生动脑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会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拓展性思维逐渐减弱。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丰富灵活、生动活泼,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发表自己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见解,以达到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解答关于x的方程ax²+bx+c=0(a≠0),当学生得出结论后,向学生提问:“这个方程是不是永远有解?”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自然会得出只有b²-4ac≥0时方程才能有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就会对此类题目的规律产生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打下基础。

二、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复杂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数学。只有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才能建构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凸显数学知识的形成与验证过程,从而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学习中获得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比较能力、总结能力与归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主要通过感性思维促进理性思维进行学习探究,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围绕生活现象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明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坐标”一课的学习中,如果在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直接切入正题,对坐标的概念进行讲解,势必会对学生造成压力,坐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和使用坐标?如何建立坐标?一系列的疑惑都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困扰,导致学生不理解坐标的概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无效。如果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学校要绘制一张简单的校园建筑物方位分布图,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以升旗台或中心花坛为原点建立坐标,以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再将校园内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餐厅、体育馆等建筑物的方位确定在坐标轴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完这个实践性作业以后,不仅彻底明白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加深了对坐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规律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客观规律,全面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如在初一的教学内容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难点所在和薄弱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的规律,我们可以把课本内容组合编排了一下,将相关知识归纳成8个问题,进行专题教学。1.和倍差倍问题;2.等积变形问题;3.劳力调配问题;4.比例分配同题;5.路程问题:分为一般路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船在水中航行问题、环形跑道问题;6.工程问题;7.浓度配比问题;8.数位问题。在专题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和生活实际,为每项专题收集大量的联系题目,让学生通过归类练习,使学生对各类问题的特点产生深刻理解。另外,学生在列方程时寻找等量关系会存在困难,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归纳各类问题等量关系之间的规律。例如,浓度配比问题中的稀释问题是增加水份使浓度从高浓度变为低浓度,必须掌握加水前含溶质重量=加水后含溶质重量这一条规律,即原来溶液×原来浓度(高)=(原来溶液+水)×现在浓度(低);浓缩问题是蒸去水份,使浓度从低浓度变为高浓度,必须掌握蒸发前溶质重量=蒸发后溶质重量这一规律,即原来溶液×原来浓度(低)=(原来溶液—水)×现在浓度(高),加浓问题是溶液中加入溶质使浓度从低浓度变为高浓度,必须掌握加溶质前溶质量+溶质=加溶质后溶质重量这一条规律,即原来溶液×原来浓度(低)+溶质=原来溶液+溶质×现在浓度(高),混合配制问题要掌握配制前溶质重量的和=配制后溶质重量。在这样的问题探究中,学生通过有效归纳和整理引导,明白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和探究过程,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答过程,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过程,就会逐渐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规律,全面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获得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导致思维僵化的弊端,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思考,切实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质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要优化培养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要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激发点,搭建思维阶梯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对典型例题进行教学后,学生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这时候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通过改变同类题型中的已知条件、结论、问题情境等多种途径,采用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变式、多题一解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等方法,从多元化方向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开阔思路,掌握解题规律。例如要求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就不能将学生的思维方向过于局限,而是要引导同学利用已知条件从各个方面来探寻求证的依据:1.有无同位角相等;2.有无内错角相等;3.有无同旁内角互补;4.要证明的两条直线是否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5.要证明的两条直线是否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6.要证明的两条直线是否截其他两边的线段成比例;7.要证明的两条直线是否在图形中组成平行四边形或特殊平行四边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上述七种情况,反复进行观察、探究和练习,他们的思维活动自然得到有效训练,自然会强化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变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懂得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和解读,使思维活动跳出固定的理解模式,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解法。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围绕学生的学情和生活体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学懂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完成“理解应用——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

猜你喜欢
溶质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滴水成“冰”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归类解析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