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颜 张毅 谷顺通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天津 300450)
内容提要: 最近几年来,下腔静脉滤器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不断升高,从而使得相关并发症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具体表现在下腔静脉滤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移位、下肢静脉穿孔等,严重时甚至会再次引发肺栓塞,给患者预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必须要对下腔静脉滤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好相关并发症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则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并发症及其防治展开如下综述。
肺动脉栓塞大多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为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业内学者长期致力于肺动脉栓塞研究,并试图通过拦截深静脉栓子来达到防治肺栓塞的目的,下腔静脉滤器便应运而生了,有关研究显示,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降低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1]。然而,随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率的不断提高,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滤器变形、下腔静脉闭塞、下腔静脉血栓等,给患者后期的恢复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为最大限度降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不良影响,临床必须要认真做好并发症防治工作,以彻底改善患者预后,从而不断提高治疗的效果。
一般而言,滤器与下肢静脉纵轴夹角不能超过15˚,夹角超过15˚则被认定为滤器倾斜,该并发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一般不超过15%。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腔静脉滤器发生倾斜以后,不仅会降低血栓的过滤率,还会增加下腔静脉的穿孔率,并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如若滤器倾斜情况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倾斜角度必然会不断加大,从而使得滤器顶部与静脉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最终可能会导致滤器取出失败。有关研究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的倾斜不仅与体位、肠胃蠕动等情况有关,还与滤器置入位置、形态等有关[2]。
如下腔静脉滤器已经偏离正常位置超过2cm,则可认定为滤器移位,但从临床经验来看,滤器移位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后果,但如果滤器发生了断裂,而断裂后的碎片容易跟随血液迁移至心脏部位,对患者的心脏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出现心脏压塞、心动过速等。除此之外,滤器断裂以后会使得支撑杆的张力出现不均匀,从而提高了滤器倾斜发生率以及下腔静脉穿孔率。
临床通过CT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情况进行检查,如滤器支撑杆已经穿透静脉壁,表明患者发生了下腔静脉穿孔。下腔静脉穿孔分为4级。(3级)滤器支撑杆已经刺入或者靠近邻近的脏器;(2级)滤器支撑杆处于下腔静脉管腔外部;(1级)滤器支撑杆已经靠近下腔静脉壁,且随时有穿透静脉壁的可能;(0级)滤器支撑杆处于下腔静脉管腔内部[3]。实际上,随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的不断延长,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发生下腔静脉穿孔,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知,下腔静脉穿孔与置入时间长短呈正相关,主要是因为滤器置入时间越长,滤器发生倾斜、断裂的几率越大,下腔静脉穿孔发生率自然越高。
下腔静脉血栓、闭塞也属于滤器置入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有关学者猜测该并发症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①下腔静脉滤器对人体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发生率提高;②滤器置入后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提高了下腔静脉血栓、闭塞发生率[4]。
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体内主要是为了预防致命性肺栓塞,但临床治疗情况显示,许多患者在置入滤器后仍再次发生肺栓塞,但发生率一般不会超过10%。具体而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再次发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下腔静脉滤器对血栓的过滤性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患者盆腔、下肢的血栓发生脱落后回流至肺动脉;②滤器内已经形成血栓,并逐渐蔓延于滤器上方,血栓脱落后回流至肺部引发肺栓塞[5]。
(1)滤器倾斜、回收钩贴壁
一般而言,想要降低以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好的方法是取出滤器。当前,临床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体内时容易出现倾斜或者回收钩紧贴静脉壁等情况,从而降低了滤器的取出成功率。近年来,临床开始采用金属鞘、球囊、导丝圈套等取出下腔静脉滤器。①金属鞘和球囊取出:临床利用金属鞘对回收钩进行拨撬,或者通过球囊来扩大回收钩与静脉壁之间的距离,以便取出滤器;②导丝圈套取出:临床利用导丝圈套直接对滤器进行抓取,从而成功取出滤器。
(2)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临床给予患者会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容易出现下腔静脉血栓或闭塞,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则很有可能危及髂股静脉,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后,医护人员先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判断,如出血风险已经解除,则应立即进行抗凝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单一的抗凝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临床需要对患者采用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通过置入支架的方式来保障下腔静脉的畅通性,以防止下腔静脉再次发生血栓与闭塞。
(1)研发药物涂层滤器
一般而言,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体内超过1周后,内膜便会将滤器与下腔静脉连接点进行包围,而且随着时间不断延长,内膜增生可将滤器稳妥固定于下腔静脉壁内部。由此,业内学者建议临床将滤器取出时间延长至13d左右。同时,业内有关学者一直试图将药物涂层技术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上,希望带有药物涂层的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的炎症反应,并有效防止血管内膜出现增生,从而延长滤器取出时间,便于后期顺利取出滤器[6]。当前临床上所运用的药物涂层主要包括雷帕霉素、紫杉醇等,但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须业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
(2)研发可降解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置入时间的长短具有密切联系,置入时间越长,则代表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但肺栓塞的发生率却会随着滤器置入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有人曾猜想:设计一种降解滤器可以在肺栓塞高发阶段置入患者体内,肺栓塞高发期过后可自行消失或为人体吸收,这样就能大幅度降低因滤器取出困难或长期留置而引发的各类并发症。2007年,可降解滤器(冠状动脉支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可降解滤器肺栓塞治疗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美国的Thors等[7]人进行过一项动物实验:将可降解滤器置入10只小猪体内,一个半月后对小猪进行安乐死,并进行尸解,结果发现可降解滤器的降解率高达90%,预示可降解滤器在人体内也应该具有较高的适用价值。除此之外,该项实验还对可降解材料、降解时间以及具体运用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可降解滤器在临床中的运用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下腔静脉滤器不仅要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结构简易、置入方便、取出简单等优点,还要具有便于捕获栓子、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而且置入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对下腔静脉的畅通性构成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业内仍致力于下腔静脉滤器研究,临床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降低下腔静脉滤器倾斜和断裂、下腔静脉血栓和闭塞的发生率,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业内必然能找到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制作出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下腔静脉滤器,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