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胡文虎小学 刘荣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小学《德道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对自我的人生价值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在学术界具有不同的概念界定。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思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分析、辨别的能力。由此可见,思辨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思辨性、逻辑性、科学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实施一般都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中的互动,更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更应通过学习,实现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师教学就能达到的,是需要学生经过理解、反思、修正这一过程,通过学生思维的升华而实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是、非、善、恶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化,从而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而思辨能力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和分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1.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动力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搜集,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而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因此,为有效进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注重进行丰富多彩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理清思路、把握概念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节目的收看,并根据收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如央视的《法治在线》《道德观察》《天网》等栏目都是非常优秀的关于道德与法治建设的栏目,对学生思辨能
力具有非常好的引导、启发作用。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参加法院案件审理的旁听、参加对公民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咨询活动等,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敢于思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对教学内容及学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列举一些学生在班级内常见的一些行为,并鼓励学生对这些行为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善于思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实施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紧密结合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辨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辨的思考习惯。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进行独立思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拓宽途径,使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实现终身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