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卿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1.1 “健康中国”的丰富内涵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诸多诉求中,保持身心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可以享有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中的“健康”不仅指向人的健康,还指向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全要素健康,有着全新而深刻的大健康内涵与中国内涵。[1]大健康内涵不仅是全民的身心健康,也包括生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有着跨界构建“预防体系”的深刻内涵。大健康观强调体育与医疗、非医疗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将预防成为保障健康的第一屏障。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健康中国“动”起来。
“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指向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承担起“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提升自身的体育人文素养,努力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文化素养的含义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体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育素质,具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行为、体育个性、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2]其中,体育知识、体育个性、体育行为是显性因素,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是隐性因素,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在动力。
1.3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处理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其感受到来自同学的支持与帮助,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和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与坚韧,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习拼搏奋斗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获得身心全面成长与发展。
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具有情绪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可以排除烦恼、产生愉悦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排解不良情绪,以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
2.1 体育意识不足,体育行为被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参与运动、健身的主观意愿有了明显上升,校园群体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仍然是其最主要的体育锻炼的方式。由于经济条件和自身原因的制约,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不强,终身体育意识还未形成。体育行为是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体现,比如体育消费,体育锻炼等。[3]学生的个人消费中与体育相关的消费支出较少,很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是怕点名扣分,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这种被动的体育行为也会伴随外部压力的消失而停止。
2.2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足
多数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对很多大众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没有健身习惯和常识性的体育及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围绕“成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导致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被动和盲从,没有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实践和正确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2.3 体育个性匮乏,体育意志薄弱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体现。如兴趣、需要、性格等。[3]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个性的发展。有些学生体育意志薄弱,不愿参加体质测试中的中长跑项目,或者找人代考舞弊;有些学生在群体竞赛中过于看中名次和成绩,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导致偏激的言行或冲突等。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体育意志和体育品德的集中表现。
3.1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手段,侧重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新体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等因素为基本框架,以增强大学生体质、发展大学生健康个性、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促进其人格成长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体育教学为大学生终身服务的思想宗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以对武汉多数高校的调查为例,公共体育课仍然采用大一为身体素质课程,大二为自主选项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一年级较为固定的课程安内容使很多本来具有运动兴趣的新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渐渐冷却,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3.2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来自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平台。高校要加强对各类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社团和协会的作用,开展体育专题知识讲座、举办体育比赛、组织群体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中来,体验运动快乐,感受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自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
3.3 开辟高校健身场所,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保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体育运动与健身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健康与时尚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时代前列最活跃的群体,理应成为体育锻炼的主流人群。由于高校的体育场馆有限,且部分场馆在课外时间对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高校应该考虑大学生的诉求,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加投入,努力开辟健身场所,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校园整体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