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90后群体的公共图书馆用户服务探索

2019-01-19 12:54:2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纸质人群群体

武 敏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上海 200031)

1 90后群体阅读状况调研

1.1 90后群体阅读现状分析

《易观》阅读纸质图书数据调查显示:目前纸本图书阅读人群的年龄段分布中,24~30岁的读者占总体的35.6%。《易观》的相关图书市场专题分析也发现,纸质图书读者并没有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图书市场中具有未来消费潜力的90后,甚至95后,依然对纸本图书有较大的关注度。

在浓厚互联网氛围下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人群对数字图书等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依赖,也是数字图书阅读领域的主要人群。24~30岁年龄段的数字图书读者在社会阅读人群中占比为37.3%。

上述数据表明,90后群体在纸本图书和数字图书两个领域占有类似的比重,在数字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代并没有出现偏废纸本图书的倾向。这一点值得图书馆人,尤其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者继续关注。

第十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了全民阅读领域的持续增长率。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的2017年阅读报告也显示,2013年以来,进入图书馆的阅读人群数量逐年上升,大部分为青少年,尤以女性读者居多。同时,这一年龄段的读者图书外借量明显高于更高年龄段人群。这些数据为公共图书馆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展示了探索方向。

1.2 90后群体的阅读目的调查

阅读是心理和智力、技能等一系列过程与行为的综合。从阅读目的来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功利性要求,为应对各种教学考试或技能考核而读书;二是由个人情趣出发,为提高自身的生活愉悦度去读书;三是寻求解惑悟道,求得人生的真谛,充实个体的精神世界而读书。前两者大多有阶段性特征,而第三种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90后,尤其是95后人群,正面临人生发展的转折期。通常认为,因为学业需求或职业发展需要,他们阅读主要目的是为了较好地完成学业或是尽快提高专业能力,以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许以个人情趣为出发点的阅读,在这一年龄段大多不具备条件。然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400名大学生的阅读目的抽样调查表明:有明确阅读目的者329人,占84.79%;无明确阅读目者59人,占15.21%。功利性要求者264人,占68.04%;个人情趣出发者108人,占27.84%;解惑悟道者12人,占3.09%[1]。两项数据表明,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中,依然有三分之一以上读者有较高层次的阅读目的。

1.3 90后群体的阅读行为与模式观察

生长于网络信息爆炸式发展时代的90后群体,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等新媒介快速发展,是90后群体阅读行为与模式发生变化的大环境影响要素。

2017年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8~29岁群体的手机阅读率最高,为92.8%。在微博、微信等新传媒环境中,90后人群的阅读行为受到很大影响。

一是经典阅读意识欠缺。微媒体发布内容呈现方式为多元化和碎片化,即使有少量经典著述在新媒体上出现,但大多被庞杂无序的新闻、娱乐类信息覆盖,经典文献内容若非深度查寻,基本被大量冗余信息淹没。由此,90后人群无法养成阅读传统经典的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人在经典阅读领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基本消失。

二是阅读倾向出现模糊化。图书阅读的基本价值在于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体读者的基础素质。为此,读者对于阅读内容的主动意愿和选择是个关键要素。时下的微传媒平台上各种炫目夺人眼球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良莠难辨,导致年轻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风阅读,呈现为整体盲目状态,传统的个性化阅读形式难以为继。由此,90后群体的阅读内容逐渐呈趋同化,为随波逐流状态。网络阅读客观表现为某种被动和强迫状态,海量的散乱信息使读者根本无暇选择。

三是微媒介导致相当一部分90后人群习惯于依赖微平台阅读、“跳跃式”的拇指阅读。“一点即得”的问题答案,自然导致这一群体出现阅读理解能力退化、思考能力匮乏的状况。传统经典阅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主动思考分析能力的养成过程。而“智能化”信息平台上一切都有现成答案,引发了90后群体中部分成员的阅读行为呈肤浅化、碎片化、快餐化倾向,也将导致他们的惰性思维成为习惯[2]。

2 公共图书馆面向90后群体阅读服务状况分析

公共图书馆面对网络信息时代长大的90后读者群体,必须主动去努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习最新信息技术,创新变化服务手段,开拓阅读推广服务的新路径。

2.1 着眼90后的阅读需求,创建阅读服务新平台

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和完善,使之成为大众互联网移动接入的主要终端设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6.2亿,在使用者中以手机上网为基本模式的人数为1.27亿。近年这一占比更是大幅度提高,手机阅读也成为一种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中的常态。上海图书馆搭建了移动服务平台,陆续推出微信公众号、书目查询、全文阅读、信用办证等服务。伴随着微信功能的持续提升,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接口,结合javaServIet、WebService技术,逐步将图书馆的书目查询、书刊续借、参考咨询及文化活动项目宣传等服务,逐一整合进了微信平台,这一领域的工作进展成为图书馆与90后群体密切联系的主要纽带。

2.2 做好阅读推广,为90后人群营造传统文化熏陶氛围

面对90后人群阅读行为趋向功利化、碎片化,阅读传统经典能力和阅读量下降的现象,公共图书馆普遍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览、组织诗词竞赛、开展影视剧观摩等多种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普及。

2.3 推出创客空间,为90后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服务90后人群的当代创业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创客空间”就是其中的服务方式之一。上海图书馆自2013年推出了“创·新空间”,成为国内首个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3]。此后,苏州、长沙等地图书馆也都设立了类似的创客空间服务。

上海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围绕创客需求,进行了图书馆空间再造,围绕空间、资源及使用效果三者进行统筹安排。精心设置的“创·新空间”由阅读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IC共享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等多个区域组成。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从文献查阅、激发灵感、剖析成功事例启迪思路,到创意展示专家咨询、创意交流讨论、创意成果展示,基本能满足创意实现的过程需求。

同时“创·新空间”根据服务90后人群的要求,配置了与创新、创意有关的纸质和文献材料。如服饰、首饰、建筑、装潢等门类的相关图书期刊,并提供3D打印机和打印服务,购置了6台软件专用计算机以及正版专业软件,为用户的创意设计提供帮助。

“创·新空间”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与新车间、小小创客、美田艺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设计中心等团体合作举办各种创意设计、艺术品展览交流活动约300场,有效地激发了90后人群的创新活力。

2.4 推进微阅读·行走,实施立体式阅读推广服务

根据90后群体数字化阅读人数的持续增长趋势,上海图书馆及时推出电子书外借服务,并建立了数字阅读网站(e.Library.sh.cn),整合多家数据资源,完成了统一检索、一键登录的数字阅读服务。2015年依靠屏幕完成在线阅读的“微阅读”、电子书阅读平台上线。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作宣传,引导读者参与相关线下活动,然后再回到线上阅读。通过实践,微阅读·行走不断完善人、空间、技术等多重整合,尝试了图书馆服务的升级与多元化,为读者提供了立体式的阅读推广服务[4]。

3 公共图书馆深化90后群体阅读推广服务的思考

3.1 以90后人群为重点,探索全域服务

所谓全域服务,就是在构建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保障下,将公共图书馆的物理建筑服务空间、读者的学习工作空间、用户的社会公共空间、公众的家庭生活空间、网民的网络数字空间等融为一体,让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资源的全域连接共享。这是对以往服务空间、资源、服务关系、服务秩序的完善与重构,是倒逼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要素的转型升级[5]。

现今中国的90后群体人口达到1.7亿,是当代社会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群体,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和经济转型成长起来的一代。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

3.2 以阅读服务为中心,为90后群体提供复合服务

复合服务始于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的复合,当下的外延已经进一步扩展到了全媒体阅读空间。重点做好90后人群的阅读推广服务,必须坚持双管齐下,从满足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两个方面继续深化,探索优质的复合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3.2.1 重视网络信息时代阅读用户行为的新趋势

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但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却大不相同。2017年数字阅读用户的画像和上一年调查类似:年轻人是主力(35岁以下的超过85%),男性略高于女性(55:45),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大于80%);所在城市以一二线城市居多,正向三四线城市递延。收入普遍不高,63%的人月平均收入在3 000~8 000元之间。而针对不同群体细分,网络文学的用户群体更为年轻。数据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阅读已经成为90后人群的阅读行为模式主体[6]。这一群体的数字阅读版权意识和付费意愿提升,“听书”则是数字阅读新方式之一。

3.2.2 关注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存的趋势变化

上海图书馆的服务数据显示,纸质阅读增长出现瓶颈,数字阅读方式拓展则出现了转折点。放眼世界,欧美发达国家的图书出版和阅读在2015年开始出现了纸本图书与数字模式平分秋色的局面,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些经典的优秀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量仍保持了上升的势头[7]。

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纸质阅读增长的源头在于18~34岁人群,也是90后人群的主体。由3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大型研究项目《学术阅读载体国家研究计划》[8],探讨了大学生学术阅读过程中对纸质或数字文本的载体偏好及相关行为。中国研究团队获取了16省市1 165份问卷调研样本,并对5所学校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喜欢纸质阅读的占88.24%,他们阅读时偏重使用纸质图书。

3.2.3 图书馆员需要探索与强化连接思维

一切有泛在性或是无所不在性的事物才具有连接性,图书馆因为网络文献资源的无所不在而具有连接性。阅读的无所不在也因此突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于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而言,既保留纸本图书,也寻求数字资源;读者可以进入馆内,也可以在馆外其他空间利用图书馆资源;此时图书馆员与用户的服务关系应该如何定义,读者的用户体验如何获得和评判等,都需要从图书馆为90后人群提供的服务样式,顺应这一群体读者的需求变化,增加用户粘性以保持连续性。

3.2.4 关注服务效益以提高90后群体服务的精准度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指出,新时代图书馆工作要确立情报思维[9],按传统管理科学话语就是关注信息变化的状况。任何专业活动的决策之前,要了解清楚真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在工作进程中注意跟踪调查与效益评估,为90后群体的阅读服务提供精准发展的创新思路。上海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开展阅读推广工作[10],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阅读推广活动进程。例如,“悦读账单”与借阅榜单关联的研究。悦读账单中设置了“2016年你到过哪两家图书馆?”“哪一家是你满意的?”在借阅量调查中设置了“您总共借过多少册图书?”“今年您爱的书分布在下列类目?如政经、社科、文学、艺术、科普、历史传记等”,进行多角度的数据收集与比较分析。此外,还探索性地发布“冷书榜”,将2010年以后入库,而外借数据为零的100种图书公示,让图书馆读者获得图书信息。实践效果成效显著,“冷书榜”带出了借阅的“热效应”,借阅量不断攀升。此举不仅提高馆藏文献的揭示度,也使得90后群体阅读在网络信息潮流裹挟下出现的“跟风阅读”现状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变。

猜你喜欢
纸质人群群体
在逃犯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我走进人群
百花洲(2018年1期)2018-02-07 16:34:52
财富焦虑人群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