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019-01-19 09:16:58刘国珍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利益改革

刘国珍

(中共秦安县委党校,甘肃 秦安 741600)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科学解决新矛盾,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我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既有一般社会变革的特点和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决定了它必然充满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和探索性。而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改革实践过程是渐进性与革命性并存的过程,决定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变性和思想变化的深刻性。我国的改革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体制方面的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因此,改革从总体上采用非对抗性的、渐进式的方法推进。所以改革每前进一步尽管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但是人们的思想经常处于不确定和新变化的状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并贯穿改革的全过程。同时,我国改革实践又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具有革命性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形态来说,它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来说,它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双重嬗变。这就决定了人们思想变化的深刻性。在计划经济、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逐步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

第二,我国改革实践过程中对利益调整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凸现了人们思想活动的趋利性和不同利益群体心理的差异性。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最基本的条件,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我国农业经济时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正统儒学义利观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被忽视,不屑言利,畏于言利,这是一种禁欲主义式的“极左”的义利观。因此,改革开放的最早举动,就是纠正计划经济时期“极左”的做法,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贯彻利益原则。改革使人人受益,但受益的大小则依创造和实现效益的大小而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市场取向,使利益原则的作用愈加广泛化,甚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新的社会“游戏规则”凸现了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必然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趋利性和务实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如企业改制、住房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实际问题。趋利性和务实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与改革的关系,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改革,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同时它也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改革对利益的调整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不平衡性。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社会成员同时获得相同的收益,必然有受益多、少,受益早、晚之分,有的甚至可能暂时受到一些损失。改革中人们受益的差别并不总是公平的,即使是相对公平的,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人们的心理必然产生较大差异。有的人获取利益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满足不了个人欲望就产生不满情绪;有的人为在利益调整中受益相对减少而产生失落感;有的人面对获益更多的人产生攀比和不平衡心理;有的人由于竞争的激烈性、结果的不可把握性、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和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浮躁、焦虑、怨气等,不同人群之间思想、心理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冲突性。

第三,我国改革实践过程是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过程,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和复杂性。40年的开放政策,使我国打破了自我封闭和外力封闭的双重限制,摆脱了封闭状态,从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到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到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入WTO,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中国人在开放中提高了竞争能力,学习了新东西,增强了信心,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放使人们接触到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异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直接。现代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拓宽,又使得人们增多了选择信息和观念的机会。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我国社会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观念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或新的接触点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影响,特别是一些曾经受到禁绝的腐朽、落后的东西被一些人当成新奇的思想加以吹捧、传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腐蚀性。

第四,我国改革实践是从高度集中统一向多样化发展的过程,强化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可以说是高度单一化的,人们的工作方式是比较简单和高度趋同的,人们的特殊利益要求受到忽视,思想活动也被限制在高度统一的模式之中。通过4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层次到所有制结构,到分配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复杂局面。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们不仅有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也有占相当比重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公有制经济中,不仅有国有独资企业、集体经济,也有国有控股的合资经济、合作经济等等。在分配方式方面,我们以按劳分配为主,但也存在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而且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发展和扩大的趋势。市场取向的改革,使人们也逐渐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依附性、依赖性进一步减弱,自主、自立、自强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而多样化的社会又为多样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多样化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源泉和象征,但是多样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和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解决新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变化,这种影响的主流方面、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健康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都是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但同时,改革实践过程又十分复杂,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些疑虑和困惑,诱发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对这些疑虑、困惑和消极的思想观念,不能采取回避、等待、观望或放任的态度,应该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解决新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正确认识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深化对改革目标的认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初期那种谁改革谁受益、早改革早受益的局面被利益的再分配和自身改革的痛苦所取代。在改革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日益显性化,一般社会成员也感受到自己承担着改革的成本;预期收入的不稳定和预期支出的扩大,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人们难免产生后顾之忧。因此,要正确认识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统一对改革目标的认同。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人在直接利益或眼前利益方面获益较少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我们所需要的是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有时改革确会使一部分人损失一些眼前利益,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因为任何长远利益的获得都需要有足够的投入,投入就有风险,就可能有损失,但不改革将更会损害更多的长远的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下决心改革,最终必然是更大的利益损失。当然,眼前利益的必要牺牲也要考虑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就会挫伤改革的积极性,造成改革主体的缺失。另外,我们在计算改革给自己带来的直接利益时,一定不能忘记改革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但又能够感受到的间接利益,如就业机会和渠道的拓宽、公共利益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善、政治环境的宽松、民主权利的扩大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自由和享受等等。这些方面的利益,与直接得到的物质利益相比较,其意义更为深远。

第二,正确认识改革所带来的积极变化与改革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坚定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当前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比如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经济活动中的弄虚作假、以钱权交易为特征的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等,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有人甚至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产生怀疑。对这些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这是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首先,改革引起的社会进步、积极变化是主流,是主要方面,消极方面是第二位的。改革闯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发展的道路,闯出了一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路,这一事实是决定性的,是改革的最大成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潮流中,苏联、东欧都失败了,惟有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判断改革主流支流必须首先正视的事实。其次,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处于过渡、中介和不定型的状态,社会控制容易出现漏洞和空子,出现一些行为无序、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暂时的。我们在实践中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将使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社会秩序和人们思想行为形成有力的外部、内部约束和规范。

第三,正确认识新时代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是由现阶段客观实际决定的。首先,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目前总体小康已经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800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生产力既有诸多世界先进的,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协调;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等。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抓住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要坚守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打好脱贫扶贫攻坚战;完善制度,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引导预期,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突出抓好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惠民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四,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不仅表征着人类从自然界和社会获得的自由程度,而且对于推动观念转变、启迪创造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多元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分散主义蔓延、凝聚力降低等。因此,在促进多元化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在全社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增强社会的粘和力、道德的整合力和经济的促进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是多元化,越需要一种主流的思想来引导社会前进,越需要唱响主旋律。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对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树立鲜明的社会道德导向,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利益改革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医联紧密时
改革备忘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34:44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51:32
改革创新(二)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