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际遇

2019-01-19 09:16:58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消费价值精神

贾 磊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0433)

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精神生活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和意义,是人的存在本质的重要表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精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当代中国,世俗化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让人的精神生活陷入现代性的围困之中。对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而言,在自身精神文化传统的时代转换中,批判反思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困境,能够更好揭示当代中国人面临的精神焦虑与困境,从而为克服和抗御精神生活遭遇的现代性困境寻找到超越之路。

一、现代化与精神生活世俗化

马克思·韦伯提出现代化在精神层面就是一个去魅的过程,是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世俗化时代。今天我们借助现代化发展自己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了否定自己的手段,这样的矛盾是我们必须要进行反思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政治、经济、教育、娱乐等领域也都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我们并不否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及现代化带给当代中国人的进步,但从哲学批判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现代化本身是充满矛盾的。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世俗化的进程,即遮蔽了人存在的形而上的意义,而一味把形而下的意义作为其追求的目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抱怨:房价一天天上涨,存款却在不断贬值;作为员工,每隔一两年就要面临着裁员的风险;父母对子女的放纵导致了青少年的叛逆甚至是犯罪;夫妻双方因为工作太忙,只能把儿子送到托儿所,父母送到敬老院;在北上广工作,常常要把大部分时间留在交通上;很多工作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让人感到厌烦;孩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以后的工作就很难有保障……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在当代中国,我们有了更快的飞机、高铁、地铁,我们有了工作学习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结婚的对象,只要不触犯中国的法律,我们几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这样的生活和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和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前相比,实在是自由舒服得多了,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为什么还是充满了那么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们的失望、焦虑和痛苦就在于现代化进程造成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在当代中国,人的一切活动最终所遭遇的都是更加抽象的冷冰冰的产品,感受不到曾经的温度。今天,我们陷入了实然和应然的矛盾困境中。生活中,当大部分的个体有了稳定的工作、家庭以后,往往会感到在某个精神的维度上,自己是空虚的,为了抑制这种空虚感,现代人想尽一切办法出卖自己的时间,疯狂的加班、打游戏、运动、参加各类兴趣小组,让自己没有闲暇时间,以为这样就可以掩饰自己精神生活的失落感。然而这是一种虚假的暂时的满足,这样的精神生活是虚伪的、空虚的、苍白的,它舍弃了自身的抽象性和超验性,沉沦于现实的外在感性刺激,变得浅薄、匮乏。

在前现代化的中国,中国人是通过独有的内在式超越的方式追求神圣价值,通过修身达到与天、道相交通的境界,并为自己的世俗世界提供终极关怀。然而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这一神圣价值被祛除神魅。人本身开始取代过去的神圣价值而成为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人们在世俗世界的终极关怀不再寄托于那些神圣价值,而是从世俗生活本身获取,这样人的精神生活就发生了世俗化的演变。这种世俗化的演变带给中国人的就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让位于文化多元主义,并逐步走向价值相对主义甚至是价值虚无主义。中国人在世俗世界不再将终极价值或超越意义作为其实践活动的重心,而是转向了某种特定的世俗目的。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三形态论,人的发展要经历三种不同的阶段,当代中国所处的阶段正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一阶段造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在当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个体生存而追求物的满足,这是人生存的基础,但是这种对物的追求导致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人的精神生活被物的依赖所侵蚀,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了,信仰、价值也就在中国人的世界失去了容身之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终极价值和崇高目标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世界的离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变得平面化。在当代,不是社会在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人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今天,人们更加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而往往对自身存在缺乏一种自觉地关怀,也就是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面性。我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对象化,只不过,中国人的这种对象化不是出现在宗教中,而是出现在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从而丧失了精神生活的内在超越性。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丰富赋予了拜物教极大的力量,以至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抵挡不住这样的洪流,人在物化的环境中仿佛看到了支离破碎的一些梦境,人们渴望这些梦境多于了对现实的渴望。在本应是超越现存、否定自我的维度里,物的尺度取代了人的尺度,人的生命的内在超越性被无情地否定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扩张。今天,更多的中国人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而是尽最大可能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个人成了“占有性的个人”,个人的一切意义都依赖于种种欲望的实现满足。这就是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世俗化。

二、消费社会与符号价值逻辑

消费主义发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中国社会。消费社会的消费绝不是通常经济意义上的消费,不是指满足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而是为满足虚假需求的消费,是一种过度浪费的符号价值消费。在消费社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退化为简单的消费活动,人的价值等同于消费的价值。

今天,中国人在消费上似乎不再受限于自我以外的其他因素,消费活动完全是个人自由的选择。然而这种自由选择并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念头,他还需要有更好的自我判断理解能力才能够做到自由选择。在当代中国,很多人将市场的标准作为了自我的判断标准,将社会上的流行观念和时尚潮流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样他们在消费上的选择就为市场和时尚背后的力量所控制。尽管人们会说消费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并且消费活动不断在其生命中重复,但无论个人如何感觉消费活动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些消费需求连同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始终都是特定的社会资本从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产物,是虚假的需求。所谓虚假需求,并不是仅仅说消费主体自己承认他并不需要消费,更多是尽管他声称自己需要消费带来的满足,而实际上他们对消费的肯定性回答源于他们接受了大众传媒特别是广告行业关于消费的灌输和操纵,他们渴望消费的回答不能够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回答。消费社会的背后是资本逻辑的控制,这种控制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了人的需求意识领域。在资本逻辑下,消费社会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求,而是实现资本的某种控制。于是创造虚假消费需求的广告行业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现代行业,它们成功地用资本逻辑控制的虚假需求替换了个体的需求意识。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成为消费主体,在消费逻辑的控制下,他们的消费不是“为了使用的需要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的需要而消费”。人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商品能够得到消费,人一边生产着消费品,一边为了购买自己想要的消费品而更加拼命劳动。进入消费循环的不止是人的劳动以及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甚至人的思想、情感、身体都成了可供消费的。

消费主义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人们在它的驱使下,企图从消费活动中去找寻自我价值的证明。今天,消费主义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转而在中国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伦理:消费和对物的占有成为衡量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今天人的价值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购买的。个体通过夸张性的消费来展示自身的财富,而生活中一切和财富无关的事就成为人们眼中不切实际的现实。在中国,消费主义让人们购买商品时关注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带来的身份地位或者时尚品味等的象征价值。人们越是消费更高档的商品,越是从中获得一种价值竞争胜利的满足感。比如今天,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来说,去高档西餐厅吃饭、逛夜店泡酒吧、看歌剧舞台剧、欣赏交响乐、甚至在咖啡厅喝咖啡,都不再仅仅只是个人的消费,而是变为了对于自己身份地位的某种炫耀式的自我验证,并且不断重复进行着,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人进行消费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商品的象征价值,人本身沦为了一种消费的手段或工具。正是因为人们对于物的象征价值的狂热追求,以至于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将作为目的的人驱逐出去。交换和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现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段的东西反而成了目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来满足交换的需要,成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当消费的目的集中在产品的象征价值上,那么消费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装饰性的活动。人们渴望从这种个体自由消费中获取表现自我的机会。今天,我们从消费中感受到的除了异样的满足以外,更多是内心的空虚。经济学研究提出了“边际递减现象”,也就是说,尽管人们可以消费的物质逐渐增多,但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人的满足感的不断下降。资本为了不断激发出个体的消费欲望,就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为商品披上虚幻的神圣的合理化外衣,这一点体现在各类消费场所的精心装饰,以及商品所伪装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消费就成为了世俗化大众满足精神追求和欲望的活动。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消费上的差异,这样消费能力、消费档次的提高就成了人们的追求,而人的超越意识就被无情消解掉。当人们满足于从消费中获得的短暂幸福感,消费主义理论就驱使人们越来越追求能够直接满足他们需求的金钱。他们不知道精神消费更能够满足一个人的归属感,他们追求的是消费带来的瞬时体验和满足,他们不再关注他者和社会,不再追求意义和信仰。

三、文化工业与诗意文化衰落

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已经逐渐跻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但他们本身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由于不具有道德那样的神圣超越的价值,因而无法登大雅之堂。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中国人已经认可了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但它们并没有在法律、教育等领域获得合法身份,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宣传,于是它们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整容师——文化工业,通过这样的整容,来实现自己的合法化。文化工业巧妙地将物欲、消费与文学、艺术、精神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这样就遮蔽了物欲和精神、消费和审美之间的界限,让人们从物欲和消费的满足中还获得了某种审美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安慰。

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解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等级。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彩的,并表现为精神文化、高雅文化等不同等级。然而文化工业为了获得市场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者,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崇高意义,将其以更加通俗的形式进行演绎,满足当下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而“大众”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产物,在从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中获得满足时,“大众”也丧失了对文化的批判意识,而将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交付给文化工业。他们不再想象其他形态的文化,而是想象文化工业下的不同文化类型或畸形,他们是当下的文化的肯定而不是否定。这样文化工业就消解了传统中国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共同的宇宙观人生观,所有的文化不再有好坏之分,而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爱好,文化实现了平民主义,而这种平民主义的文化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文化的离散化、碎片化,代表着文化的主流为市场所支配。在当代社会,文化产品是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表现出了同质化、标准化的特点,最终所有的文化产品就成了千篇一律的模仿品、复制品。尼采将这样的文化作品的风格,称之为“野蛮时期的风格”。文化本身应当是突出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主体个性,应该有文化等级的分类,而今天文化工业不止抹杀掉了文化作品自身的个性,也泯灭了文化受众的主体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是依赖人们的理性与想象展现其价值,而今天文化工业塑造的是诉诸于人们感官的文化。于是,我们看到缺乏深度的心灵鸡汤类的畅销书取代了经典的文学著作,各类明星演唱会代替了传统的戏剧,追求感官刺激的3D科幻大片消解了电影的艺术性……人们不再需要耗神的文字文化,人们更加青睐视觉文化的冲击。在这一方面,广告无疑是最典型的表现,它将人的种种欲望和真善美等崇高联系起来,为欲望的扩张提供了合法合理性。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论述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将艺术视为神圣的存在,对其进行膜拜;一种是仅仅将艺术视为人创造并审视的对象,是一种供观赏娱乐的展示品。今天文化工业的发展,就让文化沦落到了后一种境地,其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已经被商品的交换价值所替代。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单纯的产品,它们不是用来被欣赏的,而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由于文化工业看重的只有交换价值,导致文化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而是一种实业化的大规模机械复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文化产品为了获得更大的销量,往往在形式上追求美观效果,这些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甚至可以媲美人类各个文化繁荣时期。它们的制造者都是天赋极高的人,然而所有的文化最重要是成为商业性的产品。过去人们从艺术作品中所获得的审美快乐今天已经被商品的交易所打断,为一种交换价值的意义所替代,而艺术品放弃了自己的法则,并为成为商品社会的消费品而感到骄傲。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界充满了浓重的计划色彩,文化和市场是分离的。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得到了迅速改变,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文化领域。在文化由“事业”转入“工业”过程中,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到后来的“好声音”、“爸爸去哪了”、“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就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业”的经典之作。今天,不管文化工业如何变换自己的表现形式,其产品仍然是这一产业的商品,而文化工业背后活跃着的就是资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处处显现着文化工业的影子,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了文化工业的很大影响。文化工业作为一个产业系统,将艺术、消费、欲望、技术、哲学等同商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生产大众文化来对人的精神生活进行控制,抑制了其否定的向度,使精神生活低俗化。精神生活应当是建立于每个个体独立的生活经历之上,任何人的精神生活必然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所发生的内在性反思活动。而文化工业的出现,将这种情境进行剧场化。现代电影、广告等的发展,就为人们提供了现实世界以外的虚拟世界,很多人的精神生活不再是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而是投射到了虚拟世界中,以虚拟世界来寻求自己的定位。这样就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对于崇高价值的抵触,当代中国人寻求精神家园的所在转向了剧场化的情境。

四、技术座驾与工具理性宰制

海德格尔将技术描述为安排控制着人的“座驾”。正是在技术座驾之上,人屈服于技术带来的“幸福意识”,而本应充满批判精神的“不幸的意识”被征服,“单向度的人”就不可避免地复活了。技术不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产物,而是伴随人类诞生就一直存在的,并帮助人类发展出了不同的文明。技术的发展不仅让人类摆脱了物质的匮乏,同时让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近代以来,随着技术和资本日益紧密的结合,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统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全面深入。今天,我们关注技术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关注通过技术可以达到的目的,更要关注技术给人类生存方式带来的深刻改变。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但同时也在持续构建着人与自身、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新的关系。在《文化人类学》概要中,基辛所描述的大洋洲伊尔约龙特族的故事,就极为鲜明地展现了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在20世纪30年代,伊尔约龙特族仍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石斧不仅是这个部落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这个氏族体系的圣物,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用于区分尊卑等级,并每年设立专门的聚会进行石斧交易。但是在1915年,欧洲的传教士将大量短柄钢斧送给该部落,从此石斧在该氏族失去了图腾的象征,欧洲的钢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而且彻底瓦解了伊尔约龙特族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能够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无论技术生产的是螺丝钉,还是宇宙飞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技术对人的统治。在近代,技术的力量被人们视作人类解放的钥匙,但如今技术已经让人开始恐惧。在当代,一切人和物在技术面前都沦为了可以被统治的客体,而且这种统治越来越面临着失控的状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很可能将不再依赖人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而是由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进行生产。在那个历史阶段,困扰人类的劳动异化将让位给技术异化,人本身的一切需求将会服从于社会的全部要求。但是,由人所发明的技术解决不了人本身的问题。在面对一切有关人的本质的问题时,技术的一切解释都是苍白的,技术只能够让人变得非人化。技术最初仅仅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生产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控制范围将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在这样为技术所包围的社会里,人会逐渐丧失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对于技术将会极度依赖。

在20世纪的中国,当儒学传统受到挑战,中国文化遭遇危机时,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在坚船利炮的伴随下涌入中国,这种科学技术在最初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上,然而在“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就已经拥有了本体论层面上的价值意义,成为了一种独断的非理性。到了当代中国,工具理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实际发挥着作用的霸权,成为了对中国人有着现实约束和统治的力量,就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在当代中国,技术以“促逼”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比如大型水利的修建改变了江河湖泊的自然流向,能源的开采利用破坏了固有的地质结构,农业生产成为工业机械的承包地等等。在谈到技术时,人往往认为技术带来的进步是无可抗拒、不能加以反对的,的确正是技术的进步成就了现代社会。比如,移动通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方便的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的发展让人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空间移动,单就大多数技术来说,它们每一个都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当所有的技术汇总到一起,就创造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人被技术被动地安排着、控制着,人之为人的个性不断被剥夺。比如在过去我们是通过自己本身去认知这个世界,今天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多了一个同伴,一个比我们更加聪明的人工智能同伴。人工智能的出现必定会在众多领域取代人类的劳动。也许有的人会指出,我们可以控制人工智能,让它们在人类的指令下去工作。的确,人类绝不会轻易将全部的权力交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不会主动地篡夺人的决定权。但我们想讨论的是,人会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强大产生过度的依赖,以至于人本身无法做出任何有效决策,而是全部听从人工智能的决策,因为它们远远比人更加聪明。当人陷于对人工智能如此依赖的境地,处于控制地位的主人实际上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即便这时人可以保留关闭人工智能的权利,也已经无济于事,因为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意味着关掉它们就是自杀。当代中国人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淹没中,丧失了自身的否定性、批判性,真正的价值理性和人的精神生活追求被遮蔽。工具理性把命运攸关的根本问题——人生有无意义,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排斥了出去。工具理性已经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宰制着人的精神生活世界,将人转变为社会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导致人在精神上感到空虚。●

猜你喜欢
消费价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拿出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