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观的内容解读及其价值意蕴

2019-01-19 09:16潘建瑞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生绿色时代

潘建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顺应社会发展态势,提出了绿色发展新理念,继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生活富裕、共同发展的绿色道路,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绿色发展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之一,是推动我国经济与生态协同并进的必然选择。因此,正确把握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基本内容以及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基本国情,在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形成的理论成果,其核心要义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基本要求以及核心内容方面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进一步升华。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凸显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绿色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发展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不能忽视生态的保护,简言之,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绿色化和现代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与深化。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这与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攀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生态资源严重透支,生态矛盾愈发严峻,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直面如此境况,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强调环境问题亦是民生问题,要高度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整个过程,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绿色资产,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增加民生福祉,确保人类拥有安全健康、适合宜居的优美生活环境。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概言之,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置于重要位置,并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相结合,加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则要求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实现全社会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也体现出在新时代我国对绿色发展观更加重视。

(二)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懈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形成的必要条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懈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为新时代绿色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做出的战略选择。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懈追求主要表现在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是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生态产品和和谐美丽的生存空间。当今时代,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积累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道路中的“拦路虎”。因此,要解决这一个突出问题,就要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更新思想和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3]实现真正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为人民群众以及子孙后代创造更丰富的绿色资产。这彰显了对美丽中国建设不懈追求的生态之美,即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要实现生态环境自然之美,还要求人类要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多策并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发展双赢,还生态环境以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指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互为存在,共生共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时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呵护自然、尊重自然,将山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界蕴含的重要价值,促使人类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之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人与自然看作生命共同体,才能避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避免人类在谋求自然财富之时走弯路或错路,避免只注重个体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因此,坚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进而实现人类的绿色之梦。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与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推动经济高速度增长,采用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生态矛盾日益尖锐,资源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严重短板。而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和人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愿景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和期盼。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关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要坚定信心,牢固树立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念,补齐生态短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心、人人享有,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可承载的限度之内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推动低碳、循环、绿色的经济发展体系,积极发展节能产业,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低碳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和谐并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价值诉求是为了人民,是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而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共享生态成果,实现绿色为民、绿色惠民。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生态环境,筑牢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4]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红利”,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为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色资产。鉴于此,必须牢牢坚持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新时代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要求。

二、绿色发展观的内容透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一幅宁静、和谐、美丽的画卷,这不仅反映了绿色发展观的内涵、要求、目的,也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坚持的生态理念。绿色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绿色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

(一)要义透视:什么是绿色发展

对于什么是绿色发展问题的回答主要体现在内涵、本质、要求、目的四个方面。首先,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理论创新,是基于当前生态两难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境况下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价值取向,旨在通过开发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5]这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逐渐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缓解这一生态矛盾,习近平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协同共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换言之,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6]其次,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走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针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和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的深刻认识和反思,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在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思想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发展理念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把绿色发展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走工业绿色化、信息绿色化、农业绿色化的新型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绿色强国之路。再次,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源能源的支撑。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我们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走低污染、低消耗、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就要形成生态化、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利用绿色环保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绿色产品,促进合理消费,形成节约、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最后,绿色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绿色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这反映了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民生问题。然而今天,由于经济增长积累的诸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这给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优质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鉴于此,我们必须顺应人民之呼声,实现人民之向往,提升人民的主体地位,创造适宜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优美环境,创造更多的绿色资产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感,实现绿色发展的目的。

(二)路径探幽: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是基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而做出的正确回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培育绿色发展新理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问题频发。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共赢,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从多维度理念出发,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升级转型。为此,培育绿色发展新理念应该分别从政府、企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深化。在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好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担当起生态环保的引领者。在企业层面,要以低碳、循环为核心,坚持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公民层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活动,提高公民的绿色环保意识,致力于形成良好的绿色社会风气。其次,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下,我国要健全完善原有的制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其一,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遵循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实施节水、节能、节地等节能计划,各个组织部门及时进行环保督查巡视,分级管理,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重点加强并规范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对于存在违反环保制度的行为必须加以严惩。其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化执法力度,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结合生态国情和社会发展态势,需要完善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节能节水、土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8]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并协同其他部门严格执法,要做到“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9]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其三,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实现绿色发展是全社会人民共同的责任,而党政机关及其政府部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和实施者。完善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就是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效益、绿色GDP能耗、民生改善等重要实绩,对于考核不合格或者违背制度体系者,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因此,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制度,正确发挥其功能,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更需要在行动上付诸实践,如此才能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在经济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绿色科技创新,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道路;在政治层面,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职能,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在文化层面,加强绿色文化宣传,强化绿色文化氛围,促使绿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社会中形成绿色文化体系;在社会层面,合理利用大众媒体传播和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素养,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在生态层面,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筑牢生态安全红线,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互助共赢的生态保护体系。

三、绿色发展观的价值意蕴

绿色发展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一,在新时代为当代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对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生态平衡,这与绿色发展观的内涵是相同的。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获取高额利润,忽视自然界的可承载限度对其大肆掠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爆发,究其根源,是因为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的。因此,要消除生态危急,缓解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就要转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与自然界是共生共存、休戚与共的关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懂得反馈保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主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绿色、和谐、持续的发展之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基本生态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总结和反思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从“新四化”到“新五化”再到“五大发展理念”的转变,这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和确立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继而又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绿色发展放置于重要位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绿色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期盼。具体而言,绿色发展观是可持续性、和谐向上、普惠民生、创新驱动、高层次的发展理念,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问题,习近平提出要通过生态化、绿色化的实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观的核心是摒弃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的协同提升。”[10]可以说,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中的,而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它不仅为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方案,而且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价值导向。

(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思想引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种新的诠释,它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

努力构建绿色、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导致旧瘴未除,新疾又生。因此,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生态瓶颈,补齐生态短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后劲和动力,走出生态困境刻不容缓。鉴于此,绿色发展观在价值观层面上,要求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之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更多的绿色资产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实践逻辑上,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主张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绿色科技,构建科学合理、稳妥有序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行动体系,促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形成的助推器;在社会层面,人民群众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也是受惠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和谐、美丽的生存环境,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诚如此,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摒弃了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先污染后治理、寅吃卯粮的传统观念,开辟了一条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思想引领。●

猜你喜欢
共生绿色时代
绿色低碳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