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逻辑理路

2019-01-19 09:16:58金明磊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金明磊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1],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深入人心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内容弄通达到实践践行的过程,由情感认同到达价值认同的过程。在学习贯彻中,想要推动它深入人心,就要弄清其逻辑理路。梳理清逻辑理路后,可根据逻辑理路的演进方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入推进,从而达到深入人心的学习贯彻效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指导全党和全社会前进的行动指南。

一、历史逻辑:三个讲清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具备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从历史事实中映像和反思出来的历史规律性[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指它不是无根之木,它的出现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情况,符合我国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时代思想产物。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过程中,讲清其历史逻辑,是让人们从历史维度正确把握和理解该思想的有效方法。从它的发展历程、历史意义和政治价值三个历史维度来层层递进讲清它的历史逻辑,既是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历史根基的过程,也是让大众掌握它的发展渊源的过程。

(一)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萌芽于习近平总书记基层执政时期,发展于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等党和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论述,成熟于党的十九大。它不是从思想到思想的纯粹理论产物,而是结合我国历史发展经验,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而得出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从1982年到2007年期间在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工作,对百姓所需、社会发展有着丰富的基层执政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萌发于此阶段,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陆续通过《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之江新语》三本著作总结了自己执政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从这些著作中可以清晰明确地总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历史脉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则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概括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成果创新,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熟。

在学习贯彻过程中,讲清它的发展历程,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富含的辩证历史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讲清发展历程能有效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长久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其长期发展历程的总结,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它的厚重历史感,才能在学习贯彻过程中取得人民群众认可和坚信。

(二)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提出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党的十八大后新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它所处的时代定位和历史背景清晰明确,不同的历史定位赋予它区别于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它的历史意义是新时代新背景形势下产生的,讲清它的历史意义,对于在学习贯彻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和时代背景有积极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是对我国历史形势发展的准确把握上产生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了这一社会历史形势的变化,基于新的历史定位上新的社会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观点,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新矛盾,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为我国新的时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次,它是在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历史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吸收了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革命历史文化,把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作为其形成的历史根基。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充分继承,是它从历史依据角度确保自身理论能够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形势,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

最后,它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引领上。如果说前两点是对现实和过往的有效把握,对于未来历史的引领则是它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中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思想理论的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位高远,未局限于中国社会,而是积极探索全人类所面对的共通性发展难题,提过中国方案。如“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为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超前站位与前瞻引领,所凸显的历史价值使其在过往、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形成闭环,进而展现其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三)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价值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4]。它所蕴含的政治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智慧的体现,是把一个执政党放在历史维度去考量时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执政党所不同的思想价值和理论逻辑集中展示。讲清其政治价值,既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贯彻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有效渠道,又是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的重中之重。

它的政治价值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源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历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每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的领导集体群策群力下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不但是对党的先进政治理念的继承,还是对党的政治智慧的延续。它的政治价值还来源于对新时代中国历史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这种把握使其面对凶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时,能够正确处理外部形势和内部矛盾,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做出准确判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同时它还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忘初心的坚定理想信念,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能够永葆本色,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作为政治目标。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种本质属性让他在执政过程中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同时因为党的人民属性,也使其能够取得群众信任,群众的信任是执政党在政治上奋发向前的感情基础。

二、理论逻辑:三个回答

历史逻辑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渊源的考证,理论逻辑则是对其科学性正确性哲学根源的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其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正确的科学理论不会是无根之木,它必然是通过对前人先进科学理论的借鉴吸收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回答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间的关系,是展现理论渊源的有效办法。

(一)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5]。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它囊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丰富,其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理论著作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样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制、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6]。内涵的丰富性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承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哲学或者政治经济学,他是人民的理论,这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思考的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给广大人民群众指明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也全方面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包罗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内容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凝聚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精华,但因其实践根基是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这就要求其在中国传播运用过程中要符合中国国情,进行中国化改造,符合中国的时代和社会特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和时代发展相协调,这就催生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具备坚守人民立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探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关注文化发展和政党建设等理论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同样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人民立场,“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热词权重为0.9783,词频为139次[7],可见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关注的群体。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同样关注政党建设,提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党的建设思想。这是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二)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它是站在新时代背景下,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因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相同,所以其思想内容不但是对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延续,更是新时代新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从理论体系发展上说,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链接起来,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贯通起来,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得到传承发展,共同汇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治国理政境界上说,“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谋篇布局,“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从时代背景转换上看,十八大以来的社会环境不同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它清晰洞察社会变革,提出新时代新理论,用新实践解决新矛盾。

(三)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9]。回答它的核心要义是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围绕核心进行的保证,是真正能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保障。“中国特色”是它的背景定位,立足中国国情能确保其符合我国实际和具有中国特色,转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所用;其次“社会主义”是它的理论准绳,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以“社会主义”为核心是党的理论永不退色的根基,是社会发展不走弯路的基础,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不被曲解的政治保障。

三、实践逻辑:三个把握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10]。通过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哲学内涵已经厘清,将理论思想融入社会实践是推动其深入人心的最后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间的关系、理论思想和实践行动间的辩证关系、情感与价值认同三个维度构建符合社会实际的实践逻辑是做到“知信行统一”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间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它不是纯粹的高层理论产物,而是直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解答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矛盾时的经验总结和升华。这种发源于实践的理论思想,不是空中楼阁的产物,有着极强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是它能指导实践引领行动的重要理论特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思想理论停滞不前,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定将受挫。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指导思想。它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过五个章节专门论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相关内容,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现代化建设而又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指导作用,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正确轨迹,通过指导实践工作,也可以得到发展。它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需要和社会共同进步,这就要求它和实践紧密联系,充分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及时发现新变化和新形势,进而总结建设经验提出新观点和新思想。通过二者间的有效互动,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

(二)把握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行动指南间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它在融入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二维性的特征。作为一种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全党、全社会学习吸收,在这个维度上它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教育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在融入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在这个维度上,需要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它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把握它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了解和掌握它的丰富内涵。作为教育内容维度时,需要考虑传播学和教育学规律,用符合传播学规律和受教育者接受心态的方法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懂弄通。

从行动指南上来说,它是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是写入党章的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在这个维度上,它需要具有和作为教育传播内容时所不同的实践方法。行动指南是指导实践的,从这个维度上说,首先需要学懂弄通,这样才能在其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其次要信行结合,从信到行是知行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信是前提,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坚信,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才能有底气有勇气去向人民群众贯彻传播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行动指南时不同的维度有着不同的实践逻辑和要求,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把握好内容认同到情感认同的实践升华

做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了解、思想认可的内容认同并没有达到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的效果。想要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行动指南,必须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把握好内容认同到情感认同的升华是一个有效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天宫、蛟龙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反腐强军为代表的民主法治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代表的人民生活改善,两山理论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等。这些成就可见、可查、可感,通过对这些建设成就的接触感受,激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感性体验的情感共鸣,用情感共鸣来营造情感认同。通过体会新情况新变化来感受新时代新思想,这样可以推动人民群众对新思想由浅层内容认同达到具有情感共鸣的价值认同。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深入研究学习它,能将学习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发展前进动能。通过对历史逻辑三个层面的讲清能够深化对新思想的认知;对理论逻辑相关问题的回答是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蓬勃生机的哲学理论源泉的必然;把握好实践逻辑是检验学习研究成效,促进学思用结合相统一,把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的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定将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