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甘肃省第13次党代会的报告中,省委书记林铎同志明确指出,在今后五年当中,甘肃发展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的能量和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科学技术和创新驱动对发展的推动力。客观地说,提高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体制和政策问题,培育科技新动能必须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科技资源的战略定位和开发方式。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31个省区市之间在制度结构、开放层次和发展状态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和区域性,东部发展非常快,中部处在中间状态,而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则落后很多。反思中国区域之间在改革开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许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创新问题,创新不足是甘肃等许多地方共同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比如,关于中国制造、制造强国、创新发展、创新引领、第一动力、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国家科技部就创新问题还做出了许多新的政策规定,编制了多个创新方面的规划。这一切都说明,甘肃等地区要在改革开放方面有所新的建树,必须在创新方面有独特的创新思路和措施,必须加快解决软实力不足的突出问题。
甘肃省虽然目前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上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比较大,但是,在科技创新的组织建设和人才梯队上并不比东部地区的有些省市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甘肃省的创新组织比较多,创新平台建设比较快。到2017年底,全省共设立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53家,认定各类省级创新平台605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园区5个,兰州3个(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市1个(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昌1个(国家新材料研发基地);国家级工业园区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个。2017年,甘肃省的研发投入比为1.22%,远低于全国和世界就水平。全国为2.1%,西方发达国家为4%-5%。
目前,甘肃省的国家级专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两院院士28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62名,长江学者28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多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总计2200人。省级主要有:省级领军人才943名,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9人,甘肃省优秀专家473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43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509人,省属院校博士生导师246人,总计4744人。另外,还有多个人才开发计划,如飞天学者计划、“333”人才、“555”人才、农村实用开发计划等。从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来看,目前,甘肃省各类人才总数为19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方面的高级和其他技术人才约为65万人,约占31.08%;R&D人才有3704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69%。
现以甘肃省在“十二五”(2011-2015)规划期间的科技发展动能体现为例,说明甘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全省级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比:1∶40.5,较“十一五”时期的1∶33.8有了明显提升;二是形成了“5+1”科技计划体系:即科技重大专项、民生科技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知识产权计划;三是省级科技计划立项共有4818项,投入科技经费11.95亿元,科技经费的支持强度为24.8万元/项;四是创新效果评价。省科技厅曾经调查评估选取了3703个项目,占立项项目总数的76.9%。评估结果是:3703个项目签订成果转让合同1272份,实际应用成果2356项,认定省以上名牌产品或商标159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05亿元,新增净利润近50亿元。全省科技投入拉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比例为1∶11.3,而“十一五”时期仅为1∶6;所调查的3703个项目共取得授权专利4159件、标准874项、新技术或新工艺905项、新材料408种。
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甘肃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进展非常慢,目前的短板明显。主要表现在:
在人才总量上,到2017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95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7.15%。其中,研发人才有37046个,人才总量的比重比较高,但是效果比较一般。在人才结构上,专业技术、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级人才共有118万,占人才总量的61.13%,40%左右的是其他人才。每两个农户可以拥有1个实用型人才。在人才作用上,总体作用有限,导师多大师少、教授多专家少、论文多思想少、有高原没有高峰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人才的职称与水平严重脱节,许多地方的人才工作变相为单纯地增加限额和提高职称待遇,现在大多数教授的实际水平不如20世纪80年代的讲师。人才短板明显存在,人才主导战略选择不当、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大部分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前的甘肃省,科技实力相当强。这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在西北的中心);大学教育处在领先位置(兰州大学,1978年居全国综合大学前10位);装备制造业处在西北前列水平(从国家“一五”计划到“四五”,有大批国家企业项目落地甘肃)。但创新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综合大学的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序持续下降;2017年的研发投入比为1.22%,全国为2.24%,西方发达国家为4%-5%;创新成果80%左右流失到省外;2017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约为8.4%,全国为30%,西方国家在60%以上;2017年全国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5%,而甘肃省只有52.2%,发达国家在70%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9.1%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78.7%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52.7%的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经济实力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基本能量,而甘肃省的经济能量显然不足。这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看出:经济总量,1978年甘肃省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78%,此后持续下降,2017年降低到0.92%;人均水平,1978年甘肃省人均GDP也在全国列第14位,2017年我省人均GDP约为4760美元(全国约为9000美元),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是西部地区的74%;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6.8亿元;支出超高3000亿元,财政倒挂率约为75%;县域经济,国扶贫困县有58个,这些县严格说来,基本没有多少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县级财政自给率为17.2%,最低的东乡县仅为3.2%,最高的兰州市城关区为70%。财政自给率5%以下的县域有3个,5%到10%的县域有28个。
制度基础和体制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科技单位的经营体制和模式也在不断实现转型。一方面,部分国有科研单位与政府和财政逐步实现脱钩,下海经营,自负盈亏,与市场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伴随从国内外招商引资又创办起大批的科技创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科技公司的相当部分已经上市经营,有些科技公司已经到国外挂牌上市。但是,在上述这些改革方面,甘肃明显没有进展。
2017年,在甘肃省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48.37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3.95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38.07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98.19万人。教育年限上,2016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3年,而甘肃省为8.17年,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06年,其中,藏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68年,临夏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02年,分别又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1.49年和1.15年。
人才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大部分人才政策难以落实,人才激励不充分人才分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收入没有拉开差距,“搞导弹的搞不过卖鸡蛋”的问题到目前仍然存在,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创新机构是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按照行政规则、甚至政治规则进行管理,不能按照技术规则和市场规则进行管理。大部分创新机构及其人员的经费保证是按照行政部门进行的,大家都吃财政的“大锅饭”。大部分县区的科技局的主要工作是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一般不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甘肃省农村农户有500万户左右,平均每2个农户还达不到1个实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之前拥有的优势装备制造业和优势加工业等现在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在甘肃省的69个县域(65个县,4个县级市)中,大部分基本没有纯粹工业性质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业,只有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工业支撑作用非常有限。支撑全省工业增长和税收的长期靠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工业园区(国家级园区10多个、省级36个、市州级59个)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够理想,比重也不大。新兴产业成长比较慢。新能源、部分装备制造业、节水设备、新材料(纳米材料、水性科天、稀土材料、反光材料)、新型汽车等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还很低。
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一定要从西部的实际条件出发,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总是传统的模式,低效运行。根据西部地区的情况,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选择如下模式。
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中的欠发达地区,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放下身子,虚心向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和引进某些能够用得上的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创办“三资企业”,办好工业集中区,在园区平台上实现先进技术与落后经济的对接,用先进投资和技术冲击资源开发和企业成长,冲击当地市场体系现代化,在某些领域或者某几个产业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比如酒泉市国家级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相当规模的新能源生产能力。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技术都是结构性的,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所有产业、所有行业或者所有地区都是非常落后的,总会在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存在个别产业有改造提升的可能性。所谓嵌入式创新,就是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直接改造有市场前景的传统产业和行业,使之“改朝换代”和进行“二次革命”。比如,庆阳市这些年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果汁加工技术,使得苹果产业开发上了档次,现在,庆阳市的苹果酱、苹果汁已经大量加工和出口国外。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不可能搞“短平快”。适合渐进式创新的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基础产业、基础工程方面。在这方面,甘肃省也有一定的基础,假以时日,必将成绩斐然。比如,兰州大学的生物科学和地理科学,兰州理工大学的建筑工程,甘肃科学院的纳米技术,甘肃农业科学院的农作物育种,兰州石化的石化技术,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的重离子加速器技术等,都是长期研究的结果,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产业和市场开发,前景很乐观。
甘肃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但是,某些科技领域甘肃在全国是有影响的,也有发展前途。比如,在城市科技管理系统技术创新方面,近年来甘肃省研发出城市智能管理系统,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认可,特别是七里河区的“民情流水线”、兰州城关区的“虚拟养老院”等,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经验。另外,还有稀土开发技术、镍钴开发技术、深井石油钻机技术、水泵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也是甘肃省多年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的优势技术领域。
在改革开放的40当中,甘肃省比较重视地方特色技术的开发问题,经过多年的奋斗,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和产业。比如,在农业领域里有中药材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马铃薯无性脱毒原种繁育技术和生产技术、温室生产技术、节水技术、双垄沟播技术、啤酒原料加工技术、旱作大棚技术等;在工业领域里有纳米技术、重离子加速器技术、有色冶金技术等。尽管这些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发展前景非常好。
以上所列的五种创新模式,是甘肃省目前客观存在的,体现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如果配合好适宜的政策和措施,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要快速提升甘肃省的科技新动能,必须首先解决和理顺科技体制,体制不顺影响太大。一是要提高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建议科技主管部门的地位提高到发改委和财政厅的地位,这样以来,许多问题科技厅自己就可以解决。二是要提高科技创新主管行政首长的级别。建议省、市(州)、县(区)主管科技创新的行政领导,必须指定为常委或者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常务副县长。如果可能,甚至可以政策性规定,行政首长主管科技部门和技术创新工作。三是现有政府主管的科技单位必须加快改革和转型。对于技术研发与市场、企业、产业距离比较近的科技单位,可以考虑“激进式改革”,剥离与政府、财政的关系,直接面对市场实行整体市场化经营;对于技术研发与市场、企业、产业距离比较远的科技单位,可以考虑“分步式改革”,先减半保证财政资金,给一定的过渡期,再彻底推向市场。还可以根据科研单位自己的选择来进行。四是实施“民营科技成长工程”,真正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人才是新动能的核心。对策建议:一是要实行新的义务教育政策,推广临夏经验。建议全省所有农村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一律实行“12年义务教育”(指小学和中学阶段)政策。二是对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清理,过时的全部取消,没有落实的抓紧落实,并且根据基础工作的需要,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人才政策不在多,而在实用有效。三是把人才战略的重点放在使用和控制人才流失上,不要放在引进上,甘肃省现在不具备大量引进高级人才的条件,人才工作逐步实现市场化。四是要特别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问题,增加投入,延长培训时间,优化培训课程,争取到2020年农村每个家庭能够拥有一个实用人才。五是要重视科技人才的提拔使用问题,逐步提高科技型人才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集体的比重。六是改革现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聘用制度,改为直接聘用制,取消资格评定制。对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职称职数进行宏观控制,即对每个单位的正高、副高、中级等,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
提升甘肃省的区域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从理论上来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技术研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政策体系、技术流动体系等。从工作的角度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有: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技术市场,完善科技成果的交易规则、价格、渠道和方法,加强与外部科技市场的对接。二是建立一批高质量、有规模、有影响的科技“孵化园”。要尽快改变现有孵化平台规模过小、层次过低、人员太少、服务松散的局面。三是今后的创新园区建设要特别注意纠正“重投入轻产出、重生产轻研发、重开发轻环保”的倾向。四是对业绩突出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要实行重奖,并且奖励面要大,奖励幅度也要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是建设重点,是围绕市场需求建设科技创新框架,定位科技创新方向。
培育科技新动能不仅要解决自身实力问题,而且要解决区域科技竞争力问题,要把科技新动能放到大市场、大环境、大开放中去把握和判断其价值。为此建议:一是要把提升软实力与振兴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进行,使软实力与装备制造业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发展的两个“轮子”。二是把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区、天水国家工业园区、酒泉国家工业园区等作为甘肃省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大平台、专业园区。三是各种园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要做大的调整,要把研发、试验、孵化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在土地、水资源、电力、供气、供暖等方面给予最多的照顾。四是按照做好基础工作的需要,重新编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2016-2020),重新摆布装备制造业的全省布局。五是项目建设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对装备制造业的项目,甘肃省政府要有专项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调查中发现,在甘肃省的基层单位有许多价值连城的技术研发项目,但由于主管单位层次太低和资源掌控严重不足等原因,使得项目建设不得不降低层次,直接影响项目的开发深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按照“优势集中、人才聚集、优势互补、有先有后、公司运作、激励大方、补贴到位”的原则统筹布局科技创新资源。二是在战略导向上,要把“聚集全省之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做法和思路,贯彻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出名堂。三是对目前甘肃省的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评估排位。甘肃省2017-2030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初次排序建议名单:(1)重粒子加速治癌器科技研发、生产和出口工业区;(2)高档集成电路科技研发、生产和贸易工业区;(3)水性科天新材料科技研发、生产和贸易工业区;(4)星火机床科技研发、生产和加工区;(5)稀土新材料科技研发、生产和加工区;(6)新能源技术运用开发研究;(7)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研发、生产和加工;(8)高原夏菜科技研发、生产和出口加工区;(9)甘肃省地方稀有特色农产品科技研发、生产和出口工业区;(10)中药提取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生产和出口工业区;(11)城市管理“三维数字系统”技术提升和市场开发。
甘肃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体系,能够调动全省社会各界的创新积极性。建议:一是要把决策和实施创新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重大发展规划、重大经济政策,每年必须专题讨论两次。二是要把解决创新工作的任务当成是全省所有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不能只看作是领导或者专家的事情。三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软实力、科技创新、装备制造业、科技人才的宣传。四是利用工资、奖金、提拔、年薪、股票期权等多个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工作人员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五是特别要抓紧落实高级人才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专家称号的,要实施更加实在的退休、工资、奖励和科技经费支持政策。六是实施“甘肃创新500强”政策,即每年奖励100位科技专家、100位农村实用人才,100强科技企业、100项技术专利、100项决策咨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