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探索

2019-01-19 08:23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游泳教学方式动作

王 成

一直以来,游泳运动以其独特的健康促进效果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参与游泳锻炼可强健体魄,增强体力,改善形体,陶冶情操,同时可以收获生活、生产甚至是军事活动中的必备技能。国内普通高校开设游泳选修课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其选课程度甚至可以用“秒杀”来形容。然而,对普通大学生而言,不仅受到学期教学时间短、间隔周期长以及水感培养意识不足的限制,而且受到身体素质测试、安全与卫生教育、考试与机动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有限的学期教学时段内如何尽快掌握游泳技术动作,缩短学习时间,提高达标成绩,就成为游泳课程教研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近年来承担普通高校学生游泳专项课的教学实践,以游泳运动的项目特色为思考点,对游泳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性探究,希冀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教师教改兴趣,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体系。

1 项目特色决定游泳课教学方式的性质

在近些年的游泳教学实践中,笔者时感作为生存实用技能的游泳与进入体育课程体系的游泳之间的差别,也时常反思游泳教学理念和项目本身的辩证关系。游泳运动对参与个体带来的身心感受有着独特之处,使其能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独特项目文化:“游泳,既可追求竞技成绩表现,又能彰显身体流畅美感;既能比时间,又能比距离;既蕴含户外体验的生存实用性,又呈现促进健康的健身功效性;游泳锻炼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怡情、增趣,还可在户外水域及大江大海中乘风破浪、挥臂勇往直前,用身体的经历诠释并体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磨练精神品质,坚定意志信念[1]。”

游泳是人在特殊环境(水)中所进行的一项周期性运动。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陆地上,无论从生理到心理都毫无不适之感。但是当人从熟悉的陆地转入陌生的水域之后,身体的不适便产生了。水的物理特性与空气相比差异较大, 人在水中要陆续面临包括身体姿态、前进方式和呼吸方式等一系列改变,需要重新适应环境,进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身体本体感——水感。对普通高校学生游泳学习者而言,水感可以理解为是在水中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学生根据体表的感觉器官对外界水压、水温、方位等变化的感受来调节肌肉用力程度、方向和身体位置,从而正确掌控自己的动作、速度、方向、身体位置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游泳项目的学练理解为一种水感建立和培养的过程。

笔者认为,游泳运动的项目特色问题是开展游泳教学的出发点和思考点。作为体育课程的游泳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技术动作的习练问题,也要解决学生在陌生环境下的心理问题,从“恐水、怕水”到“喜水、乐水”,再到“玩水、戏水”,扎实提高水感,掌握游泳技术,提高身体对水环境的感知能力[3]。游泳运动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练习环境和身心体验效果,决定了游泳课程的教学方式不仅区别于以往以抽象思维训练和文本知识传承为代表的学科式教学,而且是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以技术传授和技能演练为主的运动人体与运动环境互动的身心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对我们重新理解和认知游泳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游泳课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原则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整套教学组织和方法的集成,是一种教学形态的综合表现形式,涉及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教学策略等相关要素[4]。这些要素经过组合与融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多个教学环节之中。

2.1 讲授式

2.1.1 讲解示范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感知动作外部形象的基础,而讲解则是让学生了解动作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5]。在游泳课教学中,虽然涉及的动作内容不多,但是由于人体运动的环境介质发生了改变,相同的技术动作在陆地上完成和在水中完成的难度差异程度大,加之水中教学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较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讲解和示范主要以在陆地上进行为主,学生下水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并且结合哨音和手势进行引导。讲解与示范通常可以同时进行,边讲解边示范,边示范边讲解,以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认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讲解应当语言凝练,简明扼要,提炼动作关键词,如“高肘”“曲线划水”“小划臂”等,既形象,又便于学生记忆。对于一些特殊的技术动作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抽离相似的动作进行概括,例如在“爬泳腿”的动作教学中,为加深理解,可将此动作重点凝练为“鞭状打腿”,以“甩鞭子”的形象比喻来概括爬泳腿的动作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动作技术、技能的理解,加快形成动作定势。讲解需注意分层次,如“蛙泳手臂划水”教学环节,首先要明确心型划水路线和高肘划臂;其次是发力问题,外划放松,内化用力,前伸积极;再次是手臂和头的配合问题;最后是手臂和头以及呼吸的配合问题。层层递进、深入,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动作模仿。实践证明,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辅之以“精讲多练”“陆上为主,水陆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对技术动作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表象概念,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式,提高习练效果。

2.1.2 电化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实践中使用电教器材设备和电教教材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也称之为“多媒体教学”“机器教学”“CAI辅助教学”或者“视听教学”。常规的体育专项课教学,技术技能的实践演练大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教学,加之设备搭建不便,因此运用较少。当下电化教学更多采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幻灯、投影、录像、电脑等终端设备,在训练计划、游泳模拟、动态展示等课程内容上,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游进中的身体姿态,相比传统语言讲解与示范,具有更为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优势。

游泳项目的电化教学最好能和下水实践结合起来,即技术环节演示和水中自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适时、适量,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演示。毕竟对于游泳项目学习而言,技能的形成和水感的培养还是要依赖于长期的水中身体实践,因此电化教学只能画龙点睛,不能反客为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手机应用平台与终端的不断研发,一批轻型、自动、多功能的手持投影设备已经出现在当下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中介,得到动作影像、资料图片、音效提示等多方面综合的形象材料和感官刺激,弥补了课堂讲授的单一性,有效地提升了游泳课程现场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

2.2.1 询问与应答教学情境中,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方才具有学习的真正动力。我们知道,技能的形成通常遵循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规律,那么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运用程度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做出来的动作是否合乎规范以及动作的效果。对此,教师在讲授、示范的基础上,为考察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该项动作,可以运用“询问与应答”来进行初步检验。例如,针对学生蛙泳手臂划水幅度过大的问题,询问“划臂动作的要领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清楚表述“小划臂、高肘划水”,就可以让其对照要领检查动作是否规范;如果不清楚相关要领,则说明在技术理解层面尚存在障碍。再比如,对学生口头询问“目前自我感觉游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或者“目前的毛病集中在哪里”等问题,让学生自我提炼、总结,然后现场演示,教师进行指导、纠错,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2 观察与纠错观察与纠错,不仅针对教师,更针对学生。新动作学习阶段,观察为主;动作复习阶段,纠错为主。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身体感知和已有经验信息,获得准确、形象的动作表象,从而迅速掌握所要学习的动作技术。游泳时,由于要受到水环境和现场环境的干扰(如水的透明度、光线的折射、水波噪音、射灯照明灯),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自我技能的练习更多地依靠肢体的本体感觉。但是,对于场边的同学或身边的同学,这恰恰提供了一个自身教学相长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动作幅度、结构、发力顺序、正误对比等方面的观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同时,这也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体现。

此外,教师利用观察与纠错法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这对于场边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下水的“见习生”大有帮助。虽然无法下水实践,但是从概念和认知上对动作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接下来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询问的方式进行检验,也可以改变长期以来“见习等于休息”的课堂陋习。

2.2.3 分组与合作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现实往往是一位教师要面对多位学生。以南京大学游泳专项课为例,30人为一个教学班,部分班级是男女混合。不仅如此,学生选课时的初始水平无法掌握,造成了初级班中并非全部零基础,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对此,可以将学生按照性别、基础、水感等情况差异进行2人或2~3人的小团体分组,结成训练伙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则相互保护、互相激励、交流心得、切磋体会。分组和合作既可组内合作,也可组间合作,由已经掌握该项技术动作的小组集体指导尚未掌握该动作技术的小组;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自愿结合,适当调整,会游的带不会游的,学生间相互引导,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双人、三人甚至多人合作的内容,在热身、正式练习以及放松整理阶段,以分组搭档的形式完成动作。这对增添动作习练乐趣、促进学生间交流以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都大有益处。

事实上,在分组练习、互助合作的过程中,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或点评,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鼓励,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动作印象,深化对游泳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认知。

2.2.4 反馈与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往往认为是知识的单方向输送与灌输。随着教学理念的变革,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逐渐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变革的新趋向。游泳课程教学方式中的反馈与指导,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普通高校每周一次的游泳专项课,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需进行大量的课后水中练习。不仅如此,网络多媒体的发达,给学生课后自学创造了条件。学生可通过视频网站提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在自我练习之后,往往存在认知和体验的困惑与不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积极的解答与指导。例如,在游泳“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实践中,教师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建立网络班级群。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终端发布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定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针对身体实践产生的疑问和不解,教师在课前收集问题并集中归类,课中给予反馈并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更强,课上课下有效链接,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弥补了单纯课堂教学的单一和不足。

2.3 互动式

2.3.1 成效比赛教学比赛是体育课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恰当运用教学比赛可以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热烈紧张的练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常在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分类项目课型中运用。游泳课教学实践中,技术动作的学习更多地建立在个人水感培养的基础上,且练习效果可直接呈现,因此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比赛。如漂浮阶段,可进行漂浮效果和时长的比赛;滑行阶段,可进行滑行远度的比赛;蛙泳腿学习阶段,可进行一定距离内蹬夹次数多少的比赛;也可采用游泳计时的形式,以个人、双人乃至小团体的方式进行组间竞速甚至接力比赛。不同形式、内容的教学成效比赛可贯穿在整个游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当然,游泳教学成效比赛需要注意控制运动负荷,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2.3.2 互动游戏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初学游泳者,由于初涉水环境,水感差,心理害怕甚至产生阴影。因此,在游泳教学初期,需要适当安排团体协作的小游戏进行互动练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惧水心理,而且还可以在游戏中在不经意间逐步建立身体对水的适应性,提高身体各部位对水的感知能力,从而逐渐提高水感。有些游戏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游戏互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水中平衡控制能力和水中观察能力,巩固憋气和闭气等呼吸基本技术。例如,“水中接力”“水下寻宝”“水中斗鸡”“骑战马”等游戏在教学中一直深受学生喜爱。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互动教学法适用于初学游泳者。当学生学会游泳之后,此类简单的游戏往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时,就需要设计更为复杂的游戏。例如将浅水区改为深水区,将水中站立追逐改为下潜游进,甚至提升智力游戏的比例,从而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培养其兴趣。

2.3.3 救生演练水中救生原本是指援救溺水者的应急措施,分间接救生和直接救生两种。前者可利用救生圈、竹竿、绳子或木板等工具进行抛拉;后者则需要救生人员直接入水进行施救[6]。进入游泳课程教学方式中的水中救生主要指直接救生。先由教师或救生员入水,运用救生技术将“溺水者”拖带上岸,然后结合“溺水者”出现喝水、休克等状况,进行口鼻内异物清除、排除呼吸道及腹内积水、人工呼吸以及其他护理工作。这些流程和注意事项,事先由教师进行教授,然后学生分组实践。因为是在教学场地内,所以学生的演练心理相对较为放松,但是通过实践和练习,也可以掌握救生的基本技能。

2.4 体验式

游泳项目教学,一般要遵循先陆地后水中、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原则,重视水性练习,技术动作的学习可适当排后,甚至弱化一些。整个教学环节要重视游泳学练中的水感培养,甚至可以上升到“水感即一切”的高度。

2.4.1 正误对比新动作学习阶段,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适当进行正确与错误动作的演示与练习。例如,示范环节纠正错误动作时,师生互换,由教师演示学生存在的错误动作,配合语言和肢体提示,从而使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正误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动作有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认知,而且能够真正了解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除示范以外,还可让学生在水中亲自尝试错误动作,使其明白正误之间的区别。如蛙泳划水“小划臂”和“早呼吸”练习,学生通过“长划臂”和“晚呼吸”的亲身体验,理解为何要做“小划臂”和“早呼吸”,巩固技术要领。

2.4.2 心理模拟水感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体验,是运动员在游泳过程中对水的感觉。提高心理感知能力是培养、提高水感最直接的手段[7]。通过心理模拟训练来提高游泳运动员竞速表现,目前已经被许多教练员广泛采用。对初学者进行心理模拟训练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初学者进行漂浮练习时,因水感差,心里有恐惧感,导致身体紧张和僵硬,漂浮效果不理想。对此,可在陆上结合外在表象训练进行心理积极暗示,通过语言向学生呈现出“气球上浮”或“云朵漂浮”的意境。学生在练习时凭借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自我想象,逐步体会水中漂浮之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期课程教学之初,教师要面对和关注的重点人群往往是持有“恐水”和“惧水”心理的学生,而这部分人群的游泳学习首先必须解决心理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将心理模拟训练重点运用在该类初学者身上。

2.4.3 动作组合在学期教学的中后阶段,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泳姿进行一定距离的游进练习。在此阶段,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游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技术动作,提高配合流畅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作组合和多元训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水感。常用的方式是通过水中游泳基本技术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的水感。有研究表明[8]:通过反复练习基本技术,运动员的水感、手感和肌肉用力感觉、技术动作的时空感以及神经肌肉协调用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或者是对游泳技术中某一个独立动作分开重复,强化某一个专门动作的训练;或者是对不同泳姿进行拆分组合,强化身体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肌肉用力程度、对水作用、发力方向和体位变化。实践证明,动作组合与多元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技术动作,增强学生必要的游泳体能,更可以提升学生水感。

2.4.4 助力辅助顾名思义,助力辅助就是练习者在外力的帮助下学习动作技术。例如,蛙泳腿教学环节,教师双手抓住俯卧于池边学生的双脚,帮助学生体会“收、翻、蹬、夹、漂”的正确姿态和路线;蝶泳身体波浪教学环节,为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躯干波浪传导和鞭状打腿,教师可手持救生长杆,让学生在水中漂浮状态下手拉长杆,教师边行进边进行上下的推拉杆动作;在爬泳呼吸教学环节,为纠正“抬头呼吸”的错误,学生在深水区站立一臂上举,教师拉住学生上举的手,提示学生注意围绕身体纵轴转动,边打腿边转头。此外,学生可凭借浮力工具进行动作,即学生佩戴浮力工具学习。较为常用的助力工具为浮板。也可进行游泳腿部动作的练习以及手臂分解动作练习等。其他还有脚蹼、呼吸管、浮漂、水袖、救生衣等。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学生佩戴浮具下水后,需要适应并掌握在水中的身体平衡,可以先做一些适应水性的练习,再进行其他动作学习;其二,助力辅助,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换言之,学生佩戴浮具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学生对浮具产生身体依赖。

3 结语

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手段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实际贯彻,是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4]。游泳项目的学习,“会”和“不会”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之游泳项目对参与者个体带来了独特的身心体验和感受,使得游泳教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教师也面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选择,如“浮沉呼吸法”“表象训练法”“目标分解法”“举一反三法”“平行连贯法”“目标分解法”“自主合作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多元化的游泳课程教学方式,不仅给教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选择空间,也给师生互动、课程教改带来了新的尝试。

猜你喜欢
游泳教学方式动作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动作描写要具体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