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烨,崔 浩,郑雨田,李 娜,芦 洋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天津300170)
2018年 4月,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声明,一口气撤掉 107篇于 2012—2015年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原因是由于涉嫌违规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充斥着一条隐秘的论文交易“产业链”。一些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或直接代笔后进行投稿,同时虚构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编造评审意见。为强调中国学者发表国际论文的行为规范,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已于2015年9月17日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1],明确规定不得由第三方代写、代投论文。然而,对于论文中介机构缺乏规范管理,致使其在利益驱动下违规不止。此等行径给编辑部的工作带来了重负,而且进一步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笔者在近年编辑工作中,曾发现不止一起疑似代写、代投稿件案例,现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甄别与防范措施,以期为识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
1.1.1 注册信息特征
王雁等[2]基于来稿信息对中介稿件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几种现象:①作者和单位。由于存疑稿件在投稿系统中记录作者信息不完备,一般仅有一个作者和一个单位,并仅填写必填项目。通常,中介为在短时间大量投稿,代投稿件中论文作者数量较少,仅填写作者 1人或将全部作者列为第一作者。而作者稿件由于参与实验大多为一个团队,甚至是外研课题,通常为多个作者和多个单位。②电话号码。作者联系电话归属地与研究开展地点和单位不一致。座机号经常为虚假号码或空号,甚至是 010-0000000。中介客户经理为自己管理不同作者填写相同手机号,手机号码通常以170开头。③电子邮箱。邮箱通常以“作者名字全拼+后缀”批量化命名的特点。邮箱用户名与账户名一致,后缀一般含有 tg(投稿)、df(大夫)等很明显的字母信息。④密码。中介公司为方便管理,通常把多名来自不同省市的作者使用同一密码。
1.1.2 登录情况
一般作者投稿后,会随时查询稿件状态,登录次数至少 3~4次。而中介投稿后,很少会关注稿件处理进度,一般只在注册和投稿时登录 1次,他们会在1~2个月时间内给予反馈结论,如在预留时间内未收到录用或修改通知会转投他刊。因此,中介登录次数明显少于投稿稿件。这一特征虽不典型,但可以与其他因素结合供编辑参考判断。
1.2.1 稿件与刊物报道范围不符
近几年,编辑在初审过程中发现,与刊物主旨不符的投稿越来越多。编辑部在投稿网站稿约中明确征稿范围,一般作者都会仔细阅读投稿须知,有针对性选择相关专业期刊投稿。而中介稿件通常采用广撒网形式,以增加命中率。本刊统计 2017年 8月至2018年8月1年间共退稿件280篇,占全年投稿数量的 34%。该现象引起编辑部重视,其中肯定有部分代写代投稿件。
1.2.2 一名多稿
一篇论文的产出是作者长期临床经验、科研实践中对资料进行积累、统计的结晶。作者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计划,周密的临床实验,广泛查阅文献,撰写研究报告,这些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辑部曾发现,仅2018年2月一天,某作者投稿5篇,虽理解作者初衷是想提高稿件命中率,但论文高产的背后肯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在初审过程中还发现,同一作者在短时间内投稿多篇,且注册邮箱均不相同。以疑似代投论文作者的用户名“曾*杰”为例,2017年4至7月,共投稿件 5篇,注册邮箱 3个,且相邻两天采用不同邮箱注册共投稿3篇,编辑对文章来源存在质疑,不排除代写、代投稿件。
1.2.3 同一投稿人,专业不相同
对于上面讲述的一次性多篇投稿作者的筛查,编辑还是相对容易发觉。但对于同一投稿人在不同时间多篇投稿的情况,则需要编辑工作经验的积累。编辑在长期工作中,出于对投稿人姓名的高度敏感性,对经常投稿的作者较为重视。其中有极少数作者存在有意识的学术违规行为。本刊编辑对经常性投稿的一位投稿人筛查后发现,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此投稿人共投稿7篇,涉及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介入治疗、影像技术等。编辑对这位可疑作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其所投文章在投稿系统显示投稿人姓名,但文章中未出现任何作者的相关信息。我们断定此类稿件应为中介公司人员所投,故对稿件给予退稿处理,并将此投稿人列入黑名单。
1.2.4 相同文章,不同投稿人
编辑在初审时曾发现,2016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与2017年10月投来的一篇文章题目相同,进一步核对两篇文章内容,一字不差。通过仔细观察比对看出,两篇文章投稿人注册信息(姓名、邮箱、电话)不一样。编辑怀疑为作者委托两家中介机构代发文章,而这两家中介公司均向本刊投稿。由于文章中无作者信息,无法联系本人确认。进一步拨打注册手机号码,对方回答含糊其辞,表示不记得在我刊投稿。这也证实编辑的怀疑属实。
编辑在初审时会发现部分可疑稿件,但仍有少部分人投机取巧,行为隐蔽。通常在录用后可识别出,具体表现为:①要求更换第一作者、增加作者或更改作者署名顺序,随意修改作者简介,擅自在修改稿中增减。编辑推测此稿中介已转让他人。②文章长时间未修回,再三催促作者修改,均以工作繁忙、外出学习等托辞拒绝。这可能是中介一稿多投,文章已被其他期刊录用或与中介合同终止造成的。③申请撤稿或延期发表。作者通常以文章样本量小,实验未达到预期目标为由,申请撤稿或延期发表。此情况可能与上述原因一致。④以通讯作者为由,修改核心数据和图表。作者修回后反映,通讯作者对论文研究结果不满意,要求修改核心内容以及主要图表和数据后再发表。
此类稿件表现为所在单位科研能力与文章学术水平不匹配。本刊曾经收到篇来自县级医院投来的稿件,此单位在 4年间共收集 39例子宫破裂孕妇,且大多数为完全性破裂。外审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即使在市级大型三甲医院 1年内也无法收到这么多例子宫完全性破裂病例。经我们与作者电话核实情况,其无法提供每位病例的具体数据资料,因此我们怀疑该文章是由中介公司代写伪造的数据。
对疑似中介论文可充分利用多种学术不端检索检测系统进行甄别。特别警惕重复率高和重复率极低的论文,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3]中稿件追踪功能来判定。维普的高级检索功能中可使用“作者简介”搜索项,方便查找电话号码或邮箱代投的不同论文[4]。还可通过搜索引擎(百度、360等),输入文章的题目和关键词进一步排查,通过多平台交叉查询可发现有意义的线索。以疑似论文作者注册信息中的手机号17096526*42为例,该手机号在我刊投稿系统共投稿件 12篇,投稿用户8个,注册邮箱 10个。遂使用维普高级检索功能中17096526*42,发现 2篇无任何关系的论文,一篇为医药卫生学科,另一篇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其中一篇在百度学术上输入题目后发现,与该稿相似文献在2017年以同一作者身份分别发表在两种核心期刊上。带着疑问,编辑分别下载两篇文章比对,发现摘要、关键词、数据都非常相似,只是在语言表述方面稍作修改,且参考文献未提及该论文。经查证该篇稿件为代发稿件,且存在一稿多投。
2016年,编辑部接到作者投诉,有人冒充本刊工作人员以 QQ方式向读者发布征稿启事或提供代写代发论文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这严重损害了作者与出版单位的权益。为维护出版秩序,通过网络自查发现假冒网站(百姓网),并拨打 12321进行举报。通过处理,该网站目前已被关闭。
虽然中国科协出台学术论文发表“五不准”,明确禁止论文代写、代投,但对其行为的处罚缺少法律、法规依据。第三方机构的治理固然重要,但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的制定研究显示出滞后性。期刊应担负起主体责任,遏制各种不端行为[5]。
经笔者调查发现,我刊目前使用的在线采编系统尚存在漏洞,没有增加投稿的手机号验证环节以及邮件激活环节,若在投稿系统中新增此功能,可阻止代投来稿。
目前,大量代投文章通过公共邮箱投稿,因此可要求作者提供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或在投稿系统中自动生成此编码,以便更好地将研究者与其研究活动关联起来[6],对不良作者起威慑作用。
编辑查看投稿的注册信息。首先,观察作者注册的电话号码、邮箱和密码是否可疑、重复。若重复,则核对是否为同一作者投稿,所投文章工作单位是否一致、研究方向是否相同。其次,审核投稿信息是否详细完整。有部分作者仅提供第一作者信息,应及时与第一作者取得联系,补充其余作者的信息。此外,核实投稿信息的真实性。文中作者单位与注册信息中的通讯地址是否一致;论文的内容与作者标注的单位、专业方向是否一致;电话号码归属地与所在单位是否一致;基金项目与题目名称是否一致等[7]。
对信息不一致的文章,要加强审查第一作者。及时与作者联系,向作者索要原始数据、基金项目证书复印件和单位投稿介绍信。
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到,一篇论文的精髓关键在于讨论部分,这是作者对研究成果的深入总结和提炼。而中介代写者未真正参与研究,无法有深刻体会,文章基本上是其他研究者观点的罗列,可读性较差。由于受版面限制,无法将原始数据呈现在文中(增强出版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可向作者索要原始病例资料和图片,有助于判断稿件的真实性。特别是稿件涉及统计学方法的部分,请作者提供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截图,以防止套用或抄写他人的统计学分析部分,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对于不能提供者,对其研究持有怀疑态度,可认为该文涉嫌造假或由中介公司代写代投。
代投稿件一般存在一稿多投,因此应用 AMLC系统可有效地甄别论文代投状况。充分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快速检测抄袭、伪造和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对重复率极低的论文,应比对其相似文献,防止存在改写等隐性不端行为。特别注意在网络上通过其他的途径,如别的网络数据库、论坛、博客等传播的文献。虽然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收录了大量的数据,但仍未涵盖网络上所有传播的电子数据,这就需要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再次检索作者、题名、关键词等信息源,进行深度排查[8]。
专家通过对文章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不为编辑和其他行业读者所知的问题,对其科学性进行把关。从专业角度客观地评价论文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有无剽窃、抄袭、伪造、篡改数据的行为,以便识别稿件是否为中介公司代写。
2.6.1 完善投稿须知
为了增加中介投稿难度,我刊规定在作者来稿时即签订版权协议,并随稿提交单位介绍信(加盖公章)和审稿费。提交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是考虑如果论文研究内容与作者专业方向不同,或者署名有争议,单位会迟疑或不会盖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作者起到监管作用。还可在投稿须知中注明:来稿需收取送审费,若未被录用将不退还审稿费。采用该方式对中介行为可起到一定制约作用。提前签订版权协议,是为了保护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防止作者存在“一稿两投”行为。但需注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9]第三十三条规定,向期刊社投稿的,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此项规定规范了期刊出版者和作者双方的利益,也对编辑部缩短稿件审稿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2 论文更新信息程序化
论文修回稿需附修改说明,对修改内容逐条做出解释。论文署名、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变更以及撤稿均要有明确规定,需作者提出书面申请后,由编辑部集体讨论决定。
2.6.3 出版前再审查
主编把握科技期刊质量,同时要重视审查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待发表稿件,由于初审时已查对重复率,再次修改论文查重很容易被编辑部忽略。随着文章在编校环节的不断修改,文字重复率也在不断变化,需重新采用学术不端检索检测系统检测,以防止该文在其他期刊上发表,造成一稿两投。其次,由于数据库收集论文有一定滞后性,无法检测到疑似论文的源文献,在检测时间上可能存在盲区。为了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多浏览同类期刊新发论文及刊登的下期要目[10],防止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不良行为。
2.6.4 建立黑名单数据库
可通过采编系统的“黑名单”功能,一旦确认为机构代投、代发论文,坚决退稿,并将作者列入黑名单,有效阻止代投、代发者某种注册方式。但不排除,代投者可能采取其他隐匿手段注册,增加期刊发现难度和时间。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保留疑似中介机构的联系电话。编辑可冒充代写代投论文的雇主与中介网站业务人员取得联系,进而掌握其网址。进入网站后,与在线客服取得联系,说明代写代发要求,以便获得不同级别期刊发表论文的费用。随后将聊天记录截图保存,作为日后投诉中介的依据[11]。
当编辑掌握一定证据后,可联系百度公司,请求停止对该中介公司的付费搜索排名业务,同时加快期刊百度认证,维护科技期刊的合法权益,消除假冒网站及论文中介网站对科技期刊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向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网址为https://www.12321.cn)举报中介公司的不良行为,请求处理中介公司网站。
代写代投情况的日益突出,是学术管理制度不规范、作者科研诚信缺失和期刊社职责不明确共同作用的结果[12]。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从期刊社层面着手防范外,还需要从宏观层面入手,尽快建立完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建立论文发表诚信承诺制度、科研过程可追溯制度、科研成果检查和报告制度等。为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出版单位也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升中介稿件甄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