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助力学校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9-01-19 02:45
天津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编委科技期刊

李 晶

(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 天津300387)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一种学术型刊物,承担着反映学校科研水平和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高校科技期刊有 1 000 多种,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力军。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主办单位即学校,因此不存在生存压力。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由于没有经费压力,编辑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可以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办刊上,不用担心发行量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转化的时期,相较于专业期刊,高校科技期刊境况相对较好,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没有生存压力也容易造成某些高校科技期刊竞争意识薄弱、不思进取的情况,常常是等稿上门、不拓宽组稿渠道,期刊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这也造成了高校最好的科研成果往往流向 SCI 期刊以及国内专业核心期刊的情况。高校通常将本校的科技期刊定位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基地,虽然提供办刊经费,但重视度不够,期刊常常被边缘化。实际上,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学报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程度越大,学科在学术发展中的地位越高[1]。因此,在新时期高校科技期刊要转变以往的办刊思路,增强服务于本校科研发展的意识,开拓进取,拓宽办刊思路,争取学校学科发展与期刊发展双赢的结果。

学科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方面,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学科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而每项科研从开始到最后都离不开学术期刊[2]。高校科技期刊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展示学校学术水平的前沿和阵地,就要在学科建设中获取认同感和参与权,改变以往单纯发表学术论文的功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期刊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1 从论文发表平台的角度助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通常的定位是本校科研成果的发表平台和科研水平的展示窗口,它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延伸。同专业学术期刊在栏目设置时有所侧重一样,高校科技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也会根据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定位自己的重点和特色栏目,这也是对本校优势学科的反映。在日益激烈的期刊竞争中,高校科技期刊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栏目和品牌栏目;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特色,密切追踪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热点和重点研究。对于多数高校科技期刊来说,校内稿源是论文发表的主体,本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是争取和挖掘优质稿源的主要对象。发表论文是高校科技期刊对于学校学科建设最主要的贡献:①高校科技期刊由于在栏目设置上与学校学科设置高度契合,除了接收自然投稿以外,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定向约稿组稿上,将本校重点学科重点课题组作为组稿目标,结合重点课题组研究项目的热度,主动约稿,争取形成系列发表;②论文发表平台的等级虽然是作者发表论文的首要考虑问题,发表时效性也是多数课题组比较看重的方面,因此期刊要打破常规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对于重点课题组的热点文章,加快编辑流程,缩短发表时间,争取早日见刊,早日形成影响力;③对于重点学科的优质论文可以进行奖励,包括设置优秀论文奖、减免版面费、提高稿酬等。

2 协助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监测学科发展动态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本校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一端是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的科研人员,另一端是需要从大量的论文中获取信息的读者,后者也往往是科研工作者。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都需要科研人员从海量的文献资料中获取跟自身研究相关的重要信息,获取科研灵感的同时也及时了解同类研究进展,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这些文献检索工作需要耗费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资料还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而高校科技期刊基于提高被引频次和提升影响力的需求,倾向于发表具有较高热度、能产生高被引效应的论文,因此期刊编辑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借助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及时了解本刊论文的被引情况、本校重点学科和课题组的论文发表和被引情况以及相关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情况。编辑可以与本校的高被引课题组和高被引作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一方面,将获取的研究信息和文献资料提供给后者,使其有侧重地查阅资料,节省人力物力,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放在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向科研人员提供作者及论文被引情况,使其能够掌握自己研究的影响力和热度,了解自身研究在同类研究中的位置,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

3 通过期刊编委会辅助学科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的编委会通常由各学院院长、科研处领导、各重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等组成,集合了学校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编委是期刊的学术灵魂和重要学术资源[3],也是期刊工作的领导者,主导着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期刊每年都要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编辑就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同编委进行沟通,寻求编委帮助,编辑同编委间的日常联系也是期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委会人员构成上,一方面,期刊要平衡学校的学科构成和期刊栏目组成,在考虑学校各学院编委齐备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增加重点学科、重点栏目编委的比例;另一方面,期刊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需要及时调整编委会队伍,在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作为主导力量的基础上,吸纳学术新秀和没有行政职务的年轻编委。年轻编委是学校科研产出的主力军,他们处于事业上升阶段,相比于有领导职务的编委更接近于科研第一线,有更多的工作热情和更活跃的科研思维。编委是联系学校期刊与所在学科之间的重要纽带,期刊编辑要增强对编委的服务意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编委微信群以及编委会会议等,及时将了解到的科研信息、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等反馈给编委,供编委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加以参考。

4 促进校外专家和本校重点学科间的交流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在组稿、审稿、发表过程中,必须同大量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尤其是校外专家,他们一般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授或研究员,也是期刊的重要学术资源,期刊通常会据此建立作者专家库和审稿专家库。期刊编辑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和部分专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定的联系,这就使得期刊编辑促进本校科研团队和校外专家的交流成为可能。当前的科研环境趋向于开放,科研团队越来越注重跟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热点研究比较集中的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因此,期刊作为汇集了众多专家资源的平台,可以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尤其是针对本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提供服务。①编辑首先要加强同这些重点实验室的沟通和联系,充分了解他们的在研课题,根据这些重点实验室的特点和需要,在专家库中寻找有可能与之进行合作的校外专家,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②期刊可以组织专栏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共同就期刊栏目发展进行研讨,促进校内专家同外界的交流合作;③期刊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校外专家担任编委,每年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内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④期刊编辑出于组稿和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需要,每年都要参加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学科论坛,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比较优秀的专家和课题组,可以推荐给本校相关的科研团队,争取合作的机会。

5 培养优秀作者和科研团队

5.1 进行定期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讲座

高校科技期刊由于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稍逊于专业学术期刊,往往争取不到最优质的稿件。投稿作者通常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对科研成果的总结能力有限,不善于从实验结果中突出研究价值,对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也缺乏了解。因此,期刊编辑可以从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角度出发,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定期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培训,包括论文题目的拟定、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图表制作、对实验结果的提炼、讨论与总结的书写要点等方面,着重培养研究生作者的逻辑条理性和思维严谨性,规范写作时科学术语和语言的运用。这些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校内稿源的质量,减轻编辑在稿件编校时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研团队向校外高水平期刊投稿时被录用的概率,从成果发表的角度助力学科发展。这种培训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期刊与校内科研团队及作者的联系。

5.2 给青年教师提供成果展示平台

青年教师是科研第一线的主要力量,他们思路开放活跃,擅长于接触和吸收新技术和方法,有无限的探索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青年教师由于从事科研工作年限短,缺少前期的研究积淀,难以申请到重大的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写作和发表经验不足,更没有学科影响力,这也导致他们一开始很难在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学校论文的重要发表基地,在保证期刊整体水平不会下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发表一些青年教师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编辑工作一部分的意义在于要尽己所能来挖掘、塑造作者的才华”[4]。期刊要鼓励青年教师撰写综述,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参与课题的情况,结合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进展,定向约稿综述,针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去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激发青年教师的研究兴趣,培养自己的科研思路和方向,加深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这部分作者也是期刊宝贵的作者资源,是未来校内组稿约稿的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期刊要转变传统的办刊方向和思路,不能简单地将自身视作校内论文发表平台。高校期刊和学校学科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期刊要将自己主动融合到学校学科建设中,助力重点学科的发展,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学校学科建设的进步和壮大,反过来也会促进期刊发展,向高水平行列迈进。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编委科技期刊
编委简介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编委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科技期刊的分类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