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晔
“互联网+”是当前最热的课题之一,而医疗健康又是与我们每个人切切相关的大事,这两者的结合能否破除医疗资源匮乏的瓶颈,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建立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将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本文简要研究了浙江“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自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倡导的“互联网+”医疗改革以来,浙江大力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新模式,将互联网新思维引入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医疗健康问题,开拓了一条“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全新业态发展道路。
以医疗资源为核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医疗信息物理隔离的孤岛,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便捷服务。以“微医”、“联众医疗”和“丁香医生”三家专业互联网医疗平台为例(三家平台所属企业分别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桐乡)有限公司、杭州联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截至2018 年上半年,三个平台合计能实际提供服务的医生达30 多万人,期末注册用户近两亿人,活跃用户数40 多万,累计预约挂号6 亿多人次,在线医疗咨询近亿次,远程会诊10 万多次数。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AI 技术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在早期的网上挂号之外,“互联网+医疗健康”越发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医疗健康过程当中。以互联网医疗平台为中心,聚合各大区域中心医院建立的医联体,搭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全科专科结合的无边界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开展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在线医保等一系列医疗健康活动,从而起到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维护和医疗服务。未来,预计可通过这一体系使得大部分小病、常规病在家解决,一般性疾病可到附近的全科、药店就医,只有真正的疑难病症需转诊到实体医院,真正帮助居民实现健康方式由“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医药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7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从2 亿元激增至325 亿元,年均增速高达89%,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链已逐步形成,在线挂号及问诊企业已从流量争夺进入到了医疗资源扩张的比拼阶段,预计到2020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 亿元。浙江“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实力雄厚,实体医院中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等众多国内外一流医疗资源,在互联网领域更是拥有“阿里系”带动下的庞大一流专业技术人才,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浙江的春风,浙江已经诞生了“微医”、“联众医疗”和“丁香医生”等多个走在全国前列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上医治未病”一直是我国中医界的重要健康管理观念,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医疗资源的匮乏,却让我们逐渐忽视了健康管理这一根本原则,未病不医、有病才医的行为模式在不断降低我们的健康水平。“互联网+医疗健康”业态的兴起,能有效地改变这种错误的行为模式。通过远程设备的定期体检、日常就医记录的存档、不同医院不同科室治疗建议的汇集整理,能为患者及非患者建立全面详实的电子健康档案,从而方便居民自己以及医疗机构进行健康管理。互联网医院能有效推动“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回归到我们的健康理念中,全面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打破了医疗资源的物理空间局限,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通过互联网技术,乌镇互联网医院连接了全国2700 多家医院和26 万名医生,建立了12 个专病专科远程会诊中心,让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老百姓足不出户也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丁香医生”加大与全国各地的医生以及各大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精确的分诊,将需要线下操作的检验检查、手术分配到患者身边的医疗机构,由专家指导当地医生完成,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
医疗资源的有限、分布不均匀、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现存的三大问题,可以预计的是,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兴起,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实现网上挂号、缴费、查看检验报告等基础服务,直接降低了患者就医的成本,还能够提供在线咨询、预约分诊、科普文章等功能,让患者的就医过程更加顺利、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
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健康”类企业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能独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也表明,未来的盈利空间并不乐观。基于互联网免费思维的影响和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大多数公司的挂号、分诊等基础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大多谋求通过延伸产业链,将患者的购药、保险等行为引导到互联网平台自身或者关联平台上。但无论是通过挂号、分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较低,大部分经济行为依旧是在医疗机构、实体药店、实体保险公司等渠道上完成,互联网医疗企业收益较低。而且,由于我国现行的机制,能够在网上销售的药品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盈利的难度。
现今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业务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互联网+医疗”主要涉及医疗服务外围层,如挂号、缴费、病历查询等业务流程,而对医疗服务核心层有着严格的限制。互联网医院只能设置一级科目的科室,网上诊疗只能对常规病和慢性病进行复诊,而不能进行初诊。这一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技术风险,但也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在医疗纠纷责任划分等方面,都不利于互联网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尚不能实现,这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大软肋。由于绝大多数地方的医疗机构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患者检验检查结果不能共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转诊、居民电子病历数据库、区域信息平台等均无法建立,互联网医院的职能、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看,患者病历实际上体现着接诊大夫的经验和能力,各医疗机构为了各自利益不愿将患者相关信息共享、公开。从客观方面看,技术标准不统一。不仅各医疗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不同,标准化水平低,相互之间难以实现连接,而且各医疗机构的基础数据库标准也不统一,病种编码、收费代码等各自为政,即使互联互通,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但最终会走向何方,是像某些互联网行业一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还是会真正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纳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中,促进医疗健康行业的新发展,取决于企业家开拓精神、行业自我改造、制度规范三方的角力。但无论如何,互联网这一元素已经深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中,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改造和影响已经不可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