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9-01-19 02:29余盛盈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宁波市比重宁波

□余盛盈

近年来,宁波市围绕服务业争先攀高工作中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服务业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行业整体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建议从完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等方面进一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2018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新表述,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宁波市围绕服务业争先攀高工作中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服务业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行业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优化、“三新”经济有效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等发展态势。然而,近几年也表现出传统行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小而不快,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资源短缺等短板,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阻力。

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量不断扩大、增速先抑后扬

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2018 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32.0 亿元,较2013 年增长53.6%,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3%。占全市GDP 比重为45.9%,高于2013 年水平1.1 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五年增速来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先抑后扬,后期有所提升。2014 年、2015 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并未起到领先发展的作用。但后两年,三产后来者居上,2017 年增速达到8.7%,高出第二产业1.2 个百分点;2018 年增速为8.1%,高出第二产业1.9 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从服务业行业构成来看,传统行业占比有所下降,新产业有所上升。与2013 年相比,2017 年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下降1.7 和0.6 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占比出现提升,四大行业分别提升2.7个、0.8 个、0.6 个和0.8 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到第四位。上述变化说明宁波市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于制造业及商品流通为主体,开始转向既有服务于商品制造与流通的有形服务,正逐步形成“多点开花、多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三)三新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1.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3-2017 年间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2.0%,高出同期三产增速4.9 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发展成绩斐然。从规上企业看,2013 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占整个行业门类的比重仅为17.6%,而80.6%的营业收入依靠以移动、电信联通为首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产生。经过五年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51.9%,反超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比重8.4 个百分点,平均每家单位年营业收入达0.76 亿元,是五年前的3.8 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角色转变。

2.“新零售”模式崭露头角。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零售新模式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借力网络模式实现了零售的转型提质。一是“线上”零售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零售主渠道。2018 年,在宁波市限上批零法人企业中,有电商零售活动的企业数是164 家,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占本企业零售额比重超过50%的有115 家。二是网络零售助推传统零售转型升级。2018 年,百货零售与超级市场所处的综合零售业中累计实现零售额211.3 亿元,同比增长3.8%;但该行业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7.2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97.7%,拉动综合零售业增长2.6 个百分点。三是电商给“宁波装”的热销装上了助推器。2018 年,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业实现网络零售额25.5 亿元,占该行业零售额的三分之一之多;同比增长29.1%,高出行业零售额增速25.6 个百分点。

3.商业载体蓬勃兴起。近几年,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等新兴商业模式在宁波市得到长足发展,商圈布局由城市中心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了多核心商圈崛起共存的局面,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也丰富了城市的消费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 年,全市共有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69 处之多。目前,全市十个县市区均拥有自己的商业中心,海曙、鄞州等地更是多达15 个以上。多种业态、不同定位、各具特色的商业综合体的蓬勃兴起,使得居民从以往的集中在某几个区域的消费模式,转向分散式、便利式、特色式的消费,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消费体验,促进了消费的升级换代。

(四)部分产业发展向好

一是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近年来,宁波市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8 年全市旅游业实现国内旅游人数12427.3 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旅游总收入2005.7 亿元,同比增长19.7%,双双呈现较快增长。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健。从国标规模以上服务业财务数据情况来看,2018 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33.4 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省比重为16.9%。实现增加值615.8 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省比重为14.4%。增加值率为27.6%,较去年同期提高0.05 个百分点。

宁波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

从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看,虽然结构逐步优化,但整体上以传统行业为主的现状未能有效改善。与杭州相比,在港口经济带动下,宁波的行业总量上一直以外贸、交通等行业为主导,而杭州市传统行业相对均衡,近年来信息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优势行业,宁波与之差距进一步扩大。2017 年,宁波市三产中批发零售业占比24.4%,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占比9.2%,分别高出杭州市12.0 个和4.9 个百分点;而信息和科技两大高附加值行业占比分别仅为3.3%和2.7%;分别低于杭州市25.1 个和1.7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杭州在服务业转型发展之路上,已经先行一步实现了华丽转身,而宁波对传统行业的依赖依然较重,新兴服务业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与杭州相匹敌。

(二)主导行业竞争力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宁波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总量较大,但行业竞争力相对不足,总体呈现出量大而质不高的局面。

1.批发业大而不强。2018 年,我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6632.0 亿元,同比增长14.1%,规模十分庞大。然而从产品种类来看,以金属、石油和化工类的大宗商品为主,限上企业中此三类产品占比近六成。这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宁波的商品流通虽然依托了港口的区位优势,基本实现了大进大出的流通格局,但也只是体现在具体商品的品种上;而在商品的附加服务,如信息交换与共享、商品增值服务等方面并未形成优势;缺乏“宁波服务”与“宁波价格”的商品流通,既不能很好地抵抗各种外在风险,也因缺乏高附加值手段,形成大而不强的发展模式。

2.交通运输业量强质弱。多年来,宁波始终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物流节点的建设。与快速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相比,我市交通运输企业的效益建设并未驶入快车道,相反却逐步降速。以宁波市服务业统计调查形成的历史数据看,2009-2012 年全市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能够达到8%以上水平,而2013年以来出现震荡下降,基本在7%以下。2013 年仅为6.82%,2015 年降为6.26%,2017 年回升为6.64%,而2018 年,在其他收益的支撑下营业利润率达到7.1%,若剔除这部分的补助收益,仅为6.19%。

同时,水陆运输呈现出差异式发展值得关注。2018 年,我市水上运输的规上企业无论是营业收入的总量、增速、贡献在省内都居于领先,而道路运输的规上企业却截然相反,在省内却居于落后甚至垫底的水平;在产出效率上,水运业规上企业高达67 万元/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强于陆运业规上企业14.4 万元/人的水平。水运强而陆运弱的发展格局并不利于交通业的均衡发展。

(三)金融产业发展待进一步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近两年,由于我市金融业中货币金融业相对发展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减弱趋势。

1.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升反降。宁波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8%以上”。但从历年数据上看,完成规划目标任重而道远。十一五时期上述两个比重呈提升趋势,发展相对较好。2006 年两个比重分别为6.32%和15.77%;到2010 年分别达到7.41%和18.44%;而十二五时期,两个比重不升反降。2011 年分别为7.32% 和18.06%;2015 年 降 为5.98%和13.21%;到2018 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和占三产比重分别仅为5.25%和11.44%。与规划目标差距进一步扩大。

2. 金融生态环境不甚理想。从不良贷款情况来看,2014-2016年,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超过2%。其中,2016 年不良贷款率达到2.63%。而同期,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81%,宁波高出全国0.82 个百分点。2018 年,虽然总体不良贷款率得到控制,但是我市仍有19 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超2%的警戒线。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使企业效益受到影响,扣除投资收益后,银行业的利润率仅为八年前的一半。

从营业利润的结构来看,银行业服务收入产生的营业利润率由前期的30%以上不断下降,2015 年一度降到7.3%,目前也仅有15.7%。而资本运作带来的投资收益年均增速达到了47.4%。利润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侧面反映出不甚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迫使金融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横向比较差距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比,近年来,宁波市金融业占比小、发展缓的现状愈加突出。2005 年,宁波市金融业占三产比重与杭州差距0.8 个点,与上海差距0.5 个百分点,到2016 年,与杭州差距达到3.2 个百分点,与上海差距达13.2 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与沪杭两地差距愈来愈大。

与五个计划单列市相比,宁波市金融业也处于总量和增速末位的困境。2007 年至2017 年,宁波市金融业增加值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位次由第二名跌落到倒数第二,分别于2012 年、2014 年和2017 年被大连、青岛和厦门超越。10 年间,宁波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仅为4.8%,而 大 连(12.6%)、青 岛(16.1%)、厦 门(12.0%)和 深 圳(14.7%)四个城市均速超过10%。

(四)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待进一步夯实

1.创新和研发能力仍有欠缺。2017 年,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业实现增加值120.1 亿元,占三产比重2.7%,较2013 年提高0.1 个百分点。年均增速仅为3.9%,低于三产增速3.2 个百分点,发展较为缓慢。从研发经费来看,2017 年剔除规上工业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5.26亿元,而同期的杭州为154.89 亿元,是我市的六倍之多。从规上服务业(含限上贸易)企业科技投入来看,2017 年,7600 余家企业中有研发和试验检验费用支出的不足300 家,占比仅为3.9%。直至2017年,宁波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为23家,不足青岛(80 家)的三分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和效度方面,宁波明显要弱于青岛。

2.中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人力资本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当前,中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服务业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凸显成为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从2017年度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情况来看,三产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达28.04 万人,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4.6%,但74.1%上述人员主要集中分布于教育、金融、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和卫生四大行业,其他行业高学历从业人员数量相对短缺。在人才引进方面,2017年宁波引进各类人才14.04 万人,其中博士以上691 人,而2017 年青岛引进各类人才13.14 万人,其中博士以上1668 人。由此可见,宁波虽然具有人才引进的总量优势,但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宁波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目前宁波已经制定了不少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但从具体实施效果看还未到全面开花结果的阶段。下一步,应在注重质量、兼顾效率的基础上,对各类规划进一步梳理,牢牢把握“唱好双城记”这个基本前提,进一步提升港口区位这个基本优势,建立起宁波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

一是建立系统性的发展规划。通过对宁波市服务业内部结构、行业优势、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分析,找准服务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产业,与杭州等地形成错位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调研,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出台相关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三是加强地方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建设。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亟需相应的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服务行业的满意度。最后,还要构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产出效益、经济活力等方面入手,真实、客观地反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问题。

(二)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新审视宁波市的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质量,让传统产业发展走上“传统+”的道路;要抓住各种机遇,特别是牢牢抓住“工业物联网”这个牛鼻子,引导传统产业向“集群式、融合式、延伸式”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兴产业规模,把服务业发展以传统产业引领为主的“独轮”模式逐步转变成传统和新兴“双轮”驱动模式。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业。依托宁波市良好的外贸发展基础,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出口竞争力。依托大港口大商贸优势,在跨境电商和B2B下足功夫,打造电商高地。继续深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结构,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消费供给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的独特优势,紧抓“一带一路”机遇,继续推进航海运输、船代货代等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二是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与一、二产结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科技型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宁波市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契机,在服务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业设计、提质增效领域,培育一批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智慧型、高品质、高附加值转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旅游要素,全方位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继续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重点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推动要素资源向激励人才发展方向倾斜。进一步提升“引智”力度,形成“引智”强于“引资”的共识,在“引智”需要强化的同时,注重“育智”。在人才培育方面,支持高校、职业学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引导高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一批符合宁波市服务业产业发展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尤其用以满足信息、科技、电商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引进方面,听取服务业相关行业对现有人才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升级,出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政策条款,特别是注重满足对高端人才引进的需求。

猜你喜欢
宁波市比重宁波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读懂宁波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喜相迎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