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人类的全球贸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产品贸易,二是产品内贸易。
产品贸易是最原始的贸易形式:一个国家独立生产某种商品,从原材料获取到制造,都在本国经济领土内完成,最后再将最终商品和他国进行交易。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这种原始的贸易形式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为,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国际协作才能完成,协作既发挥了各国的禀赋优势,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成品质量。这种协作,就是跨国产业链。
于是,国家之间开始在产业链上进行贸易,贸易的不再是成品,而是零部件。比如,一部智能手机的诞生,它需要将太平洋两岸数百家,乃至上千家供应商纳入生产链条,所有人各司其职,根据自己的议价筹码(技术水平,要素价格),斬获价值链条的应得部分。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产业链整合的主力军。20世纪后半叶,全球主要的跨国公司(除互联网之外)都已悉数诞生,它们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部各行各业跨国产业链的崛起历史。
但这个过程也种下了一对矛盾。
一方面,跨国公司日益“去国家化”,它们以世界公民自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洼地,产业链地理布局不断变迁,伴随而来的则是国家之间就业、税收的重新分配。这种分配,损害了母国利益。
另一方面,无论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选票政治,它的领导者都必须对本国国民负责,而跨国公司超越国家版图的产业链分配,带来国民的福利损失,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
跨国公司对股东负责,国家对国民负责,而股东和国民的重合度越来越低,这意味着矛盾终将爆发。在部分西方国家,反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一些政客裹挟着部分民意,正试图对全球产业链进行重新配置。
在现有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如果任由产业链的人为重新分配,显然对中国经济是一种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何捍卫全球产业链?这不只是企业所面临的课题,在必要的时候,国家适度、合理的介入,不可或缺。
这种趋势,日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