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田, 雷汝霞
(1.2.广州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仪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纳尔什·格雷本教授将仪式研究引入旅游范畴,明确“将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旅游仪式理论诞生[1]。作为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的两大流派之一,旅游仪式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早期研究关注仪式活动给旅游带来的二元影响[2],近年来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地方仪式变迁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秩序和族群性重构[3];吴依霏等在研究莪山畲族乡的婚礼仪式时提出,仪式中的象征性符号意义的交流与共享建构了一种“想象共同体”,认为仪式中的符号互动传播促进了民俗传承与个体民族认同[4];许多少数民族为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将神圣性的庆典世俗化、日常化,婚俗仪式尤甚[5]。
仪式作为族群记忆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与特定的时间、场所设施和景观空间等相关[6],仪式过度展演将会失去它应有的庄严感与神圣感。以往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少数民族的社会仪式,鲜有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仪式进行探究。文章借助“仪式—符号—旅游”的契合关系[7],归纳疍民婚俗仪式中的符号元素,分析西江流域内疍民婚俗仪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开发建议,既突显族群特色,又不过度消费族群仪式。
疍民是生活在中国沿海及内河水上的一个特殊族群,近代以来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以船为家,以海为田。疍民在长期的水上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仪式文化,婚俗仪式是疍民人生礼俗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长期以来,研究者集中关注疍民的族群起源与特征、风俗习惯、歌谣俚语、生活状况、区域分布、宗教信仰以及政府管理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疍民婚俗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广东,如梳理广东地方志中与疍民婚俗相关的史料记载[8],从文人笔记、文学作品等文本视角阐述广东疍民的婚俗问题[9];近5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疍民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旅游研究范畴,不少学者将岭南、海南等地疍民独特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对疍民文化的保护模式和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建议[10-11]。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婚礼习俗往往作为疍民生活状况、风俗习惯或疍民民俗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鲜有聚焦于疍民婚俗的系统探究,以西江疍民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更少。自疍民上岸定居以来,与陆上文化逐渐交融,疍民日常生活的许多仪式被淡化。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疍民婚俗仪式作为旅游吸引物,在广东中山、南沙、珠海等地间断展演。本文主要以西江流域内的珠海、中山、肇庆等地为例,探讨疍民婚俗仪式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开发。
西江,是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流经滇、黔、桂、粤4省,在珠海市磨刀门注入南海。西江流域的疍民活动,早在南宋就已有文史记载[12]。从西江中上游的梧州、贵港,到佛山、肇庆,到出海口的珠海、中山等地,都是历史上疍民的集中分布区。明宣德十年(1435年),西江肇庆府的人口总户数有72680户,其中疍民多达1766户[13]。
疍民的生活与水密不可分,其婚俗仪式也呈现与水环境相一致的特点,其中水上婚礼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地域和水环境的差异,造就了西江流域内各地区疍民水上婚礼习俗的细微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疍民婚俗仪式基本沿袭中国传统的“三书六礼”制度。以中山疍民传统的婚俗六礼为例,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14],其中,纳采、纳征中以送槟榔等礼物为特色。纳吉之中,看重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疍民认为活着的人离不开“祖先”的庇佑,祖先不仅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且具有不可抗拒的“至高性”和“神圣性”[15]。亲迎是疍民婚礼仪式中最热闹的环节。疍民盛行“夜嫁”,在迎亲过程中还伴有对歌、哭嫁等叹咸水歌的习俗。
纵观疍民的婚俗仪式,亲迎是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备受瞩目。归总疍民婚俗仪式中的符号可见(见表1),亲迎过程既有红裙、银髻等显性的象征符号,也有咸水歌等隐性的艺术符号。这些符号渲染了仪式氛围,是婚俗仪式中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元素,也是疍民水上婚俗区别于陆上婚俗的显著特征,为疍民婚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表1 疍民婚俗仪式的符号元素
西江是沟通粤桂的重要水上通道,历史上曾聚集数量众多的疍民,其婚俗仪式以地方文献或活态文化留存至今。目前,西江流域疍民婚俗仪式文化呈现出政府主导、各自开发的格局,缺乏全流域层面的统筹开发。
通过“非遗”项目建设传承。疍民的文化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水文化特征,其蕴涵的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元素源远流长。西江流域各地政府重视疍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极整合疍民文化资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代表性传承人。疍家婚俗已经成为疍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重要内容。如广东珠海斗门区的水上婚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区政府将斗门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水上婚嫁传承教育基地,教授咸水歌、婚嫁礼仪、婚嫁流程等,水上婚嫁文化以走进课堂的形式传承和影响当地疍民后代。中山市政府除申报非遗外,还组织出版《香山婚俗》科普读物,记载疍民婚俗“六礼”,以传承疍民婚俗仪式文化。
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开发。仪式是文化符号在关键时点的重点展示,是传统习俗较为完整的重演与再现,将民俗文化附于仪式这一载体上,是对旅游文化符号进行的选择与重新编码。2009年,水上集体婚礼登上中山市民众镇岭南水乡文化节的舞台,广受市民和游客好评。旅游节庆活动,使疍民婚俗仪式文化“活”起来,将静态的文化转变为游客互动娱乐的体验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疍民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在线平台宣传展示。除申报“非遗”项目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外,政府搭建的在线展示平台也在疍民婚俗仪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山市文化信息网站,游客可以通过阅读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等内容了解中山市的疍民婚俗;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展示疍民婚俗时,不仅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还专门整理了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的传承谱系,方便读者在线了解斗门水上婚嫁,也极大地方便了学者的跟踪调研。
历史上,疍民长期被视作贱民,受到陆上阶层的不公平对待。而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和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江流域疍民婚俗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开发由政府主导。“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使疍民婚俗文化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但目前除政府外,其他行动主体仍处于观众的角色。保持疍民婚俗文化的生命力,仅靠政府的力量并非长远之计。如何将大众的关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将疍民婚俗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实际的产出,是西江流域疍民婚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面临的重大考验。
西江流域内政府主导疍民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但传承政策与开发战略各不相同。珠海市、中山市政府高度重视疍民文化,将疍民婚俗与旅游观光、文化活动密切结合,婚俗仪式传承的完整度较高,旅游开发力度较大;而作为疍家发源地的肇庆,作为疍民历史上长期聚居的佛山等地,政府对疍民婚俗仪式的传承与开发力度不足,仪式文化日渐衰落。
流域内以行政单位人为地分割文化,地区间各自为战,使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中山、珠海等地相继举办水乡文化节(见表2),疍民水上婚礼成为文化节的重头戏,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往观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疍民婚俗仪式的传承。但节庆活动中仪式展演时间过短,无法展示完整的疍民婚俗仪式;且文化活动缺乏日常性,限制了疍民婚俗文化的发展。
表2 西江流域疍民婚俗文化活动项目
疍民的婚嫁仪式别开生面,尤能引人瞩目。与仪式过程相比,政府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关注则稍显不足。
原生态文化氛围的缺失。建国后,疍民生活最大的变化是逐步上岸居住。以肇庆为例,疍民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上岸,到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的肇庆疍民告别水上生活,开始全新的陆上生活[16]。疍民婚俗仪式植根于水,离开了水环境,婚俗仪式缺少了原生的文化氛围。近年来,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区域水体污染严重,更是让疍民婚俗仪式的旅游吸引力大大下降。中山市虽通过建立岭南水乡旅游景区保护和开发疍民文化,减少水体污染的影响。但有专家表示,园区将疍民水上婚嫁改为现场“拉郎配”的成亲互动节目,为迎合游客喜好、增加项目趣味性对非遗内容和程序随意改变,使疍民婚俗仪式失去自身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
婚俗仪式相关的原始资料挖掘不足,服饰研究缺乏。随着疍民逐步上岸居住,原汁原味的水上婚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逐步消失。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摄像机的使用尚未普及,传统的疍民水上婚礼极少被录制下来。更令人遗憾的是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录像、口述史等方法在疍民婚俗仪式文化的归档整理和宣传推广中仍不多见;新娘穿戴的凤冠等婚俗服饰的收集展示、婚俗服饰手工艺的传承等关注得更少。专家指出岭南水乡旅游景区中渔家帽与疍家帽混用,这是对疍民婚俗仪式的符号元素重视不足,也是对相关原始资料挖掘不足的体现。
真实性、参与性、组合性是疍民婚俗仪式文化旅游开发应当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仪式是族群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特定时间、场所设施、景观空间和固定的身体实践、语言结构模式相关[9],因而在开发疍民婚俗仪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尊重疍民风俗,深入挖掘疍民婚俗仪式的文化内涵,开发不同时期游客都能欣赏的旅游项目;通过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激发游客的兴趣;同时,疍民婚俗仪式文化旅游必须依附于水域观光旅游进行组合性开发,才能实现自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
西江是疍民生活的重要水域,从流域沿岸非遗数量多少的角度来看,疍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水上文化(见表3)。因此,在发展西江流域疍民婚俗仪式文化旅游时,可以借助线性文化遗产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开发。
表3 西江流域“非遗”保护名录中的疍民文化项目
线性文化遗产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近年提出的新理念,是指以历史时期某种经济、政治或文化功能为纽带形成的线状或带状区域的文化遗产族群[17]。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对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进行有效活化利用的一种崭新方法[18]。借助线性文化遗产理念,开展区域内疍民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在充分掌握各地疍民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后,通过整体规划,实施合理的差异化开发,如咸水歌资源丰富的市县着力打响咸水歌旅游品牌;香云纱染整技术成熟的市县重点发展香云纱制造工艺;水上婚嫁仪式清晰、服饰道具完备的市县大力打造疍民婚俗仪式节庆活动,打破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
借助疍民“非遗”项目,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疍民水上婚嫁中的花草传信、叹嫁诉情、梳头坐堂、花船迎亲、逗歌对唱、趟火盆、拜高堂、回门、宴请等礼仪程序虽繁复,但富有喜庆性、观赏性和互动性。西江流域可分区打造特色的旅游产品,结合渔歌、咸水歌、香云纱、水上婚嫁礼俗、艇仔粥美食等“非遗”项目打造各地文化旅游产品“名片”,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让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西江疍家文化的魅力。
旅游开发初期,政府作为发起者和主导者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疍民婚俗文化,为疍民婚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文化旅游开发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容易导致质量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西江流域各地应当大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设计灵活的开发模式,将产业和商业模式引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使疍民婚俗文化成为西江流域旅游开发的亮点。
政府则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不仅为疍民文化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还应大力加强水环境的整治,为疍民婚俗文化的展演提供优美的舞台布景。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改善西江水体质量,既是对疍民“亲水”文化的尊敬,也是共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