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黄琴:养老是门技术活儿

2019-01-18 07:34
中国民政 2018年24期
关键词:护理员护栏阿婆

黄琴的办公室更像一个工作室,手指分隔握力具、床护栏保护软垫、浴室运送保暖衣……这些都是她用旁边那台缝纫机制作的。

她所在的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住着340多位老人,其中2/3是失智失能老人。针对这些老人的特殊护理需求,她创新护理用具,优化护理流程,培养护理人才、践行“全人照护”,从业26年屡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2018年,她不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且被评为“上海工匠”。

创新源自细微之处

中风后,杨阿婆留下了后遗症,手指关节挛缩变形,五指紧握无法自行分开,时间一长,手心和指缝间破皮感染,苦不堪言。看着杨阿婆愁眉不展,黄琴急在心里。

一次看武侠片时,黄琴发现里面有人用一种叫虎爪的兵器,现代还有一种有些类似的武器,叫做指虎。“可不可以在杨阿婆的手心和指缝间也夹上东西呢?”她先是用纸巾和纱布夹在杨阿婆的手心和指缝,但发现纸巾湿了容易断,而纱布的线头又会造成指间皮肤损伤。那就再换材料、再试验……就这样,黄琴换了一次又一次,最终,用棉布、弹力棉做成圆柱夹在指缝,分隔圈放在手心,这就是手指分隔握力具。

杨阿婆也成了第一个受益者,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黄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重度失智失能老人长期卧床,经常会把手臂、腿脚从床护栏伸出去,护栏是木质的,会造成皮肤破损。护理员把抱枕放在护栏边,但老人会把它扔出去。后来,黄琴就试着把旧空调被子搭在床护栏上,避免老人皮肤直接和木头接触;但老人的手脚依旧会因撞到护栏而受伤,她又在空调被内衬上硬板纸,增加弹力感。

走廊里,一名护理员正在帮脑梗老人进行行走康复训练。老人右脚穿了一只雪地靴,但又有些不同:后跟开放,一根绳子连着脚踝两侧,不时提着绳子帮右脚移动——这也是黄琴的一项创新:偏瘫老人助步鞋。“康复需要老人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老人需要有人帮他进行行走训练,康复师不可能总是跟着他。”黄琴说,“有了助步鞋,护理员也可以帮助老人康复训练了。”

从2013年开始,黄琴根据失智失能老人的特殊护理需求,创新改良了输液导管保护用具、卧床老人隐私裤、浴室保暖衣等6项护理用具,不但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安全服务系数,而且极大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

而这些创新用的材料多是旧物,手指分隔握力具用上了旧汗衫、浴室保暖衣是用旧毛毯改造的,都是黄琴带着工作人员做出来的。“我们现在边用边完善,将来会申请专利,让更多养老院的老人能够用到。”

优化18项操作流程

潘阿婆入住三福院时,她的家人带来了一叠塑料袋,还给护理员示范了一下如何喂饭。老人因病无法咀嚼,吞咽功能也有障碍,所以只能吃流食,喂一勺流出一大半,一餐饭吃了一个多小时。黄琴看了直摇头,她试着把勺子往舌根送一点,还是流出一大半;她又让老人斜着靠一点,还是不行。

看书时,一句话启发了她:喝水反呛时,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黏稠度,减缓进食的流速。可不可以在潘阿婆的流质食物里加一点藕粉?她试着加了一点,喂饭花了45分钟。他们一点点调试稠度,最终把时间控制在比较合适的二三十分钟。

“潘阿婆的饭,既不是流质也不是半流质,而是流质中浓稠一点的。”黄琴说,“根据喂饭心得,在床边指导护理员,我们的这种尝试还是成功的。”

在三福院,一名护理员要照顾多位老人,所以在提取重要步骤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就变得很重要了。三福院副院长徐筠院长告诉记者:“比如喂饭划分得非常细,其中有一步是:让老人了解吃的是什么饭菜,实际操作中护理员可以边喂饭边告诉老人,其他有些也可以合并优化统筹安排。原本15分钟,优化后需要10分钟。”

另一方面,针对老人具体情况进行了人性化的细分优化。“以前书里是这么描述卧床翻身的,老人的手放在胸腹部,腿稍弯曲,护理员一手握老人对侧肩膀,一手握大腿根部,进行翻身。”黄琴说,“我们又细分为三类老人翻身:偏瘫老人、偏胖老人、肢体僵硬老人。给偏瘫老人翻身侧卧时,不能把偏瘫肢体完全压在健侧肢体上要在老人背后支个枕头,让身体和床呈45度角,用床板和枕头的力量来支撑。护理员通常有腰肌劳损,为偏胖老人翻身,我们主要是从职业保护角度考虑的。首先要分三步移到近侧,用肩膀和臀部帮老人翻身,护理员省力,老人也不会觉得疼。还有就是肢体僵硬的老人,这种老人一般比较瘦,容易长压疮。所以为他们翻身时要使用软垫,让老人骨头部位得到支撑,避免皮肤损伤,翻过去以后,两腿中间放软枕,把膝关节隔开。”

除了卧床翻身,黄琴和团队先后优化了适用于失智失能老人轮椅移动、鼻饲饮食等18项操作流程,并入编上海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照护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推广实施6年,使标准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带徒弟精雕细琢

江磊第一次听黄琴讲课是2011年,当时,三福院购买了养老护理服务,院里让黄琴担任培训员,给200多名护理员上课。江磊是一名“80后”,之前学摄影专业,2008年成为一名养老护理员,上班一个月就被调到失智照料中心,“和失智老人无法交流,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2014年,黄琴领衔的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招了第一批徒弟,其中就有江磊。10人中有两个是中级护理员,其他的只有上岗证。

从前的大锅饭变成了开小灶,循环递进的培训让他们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更加完善,情景模拟教学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应对不同状况,而角色体验让抽象的人性化具化为微小差异的力量、角度。“失能失智老人多数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买了一套模拟失能老人装备,大家轮流穿上,感受不同操作带来的差异,找出最优选择。”

黄琴(左一)与护理员讨论护理要点

让江磊感受最深的是,黄琴对带教能力的培养。“黄老师一直在强调带教的语言表达。培训两三年后,我们开始分组,给护理员上课。课后,黄老师会去找护理员,对上课的效果进行验证,然后给我们反馈意见、再改进。”

正是这样精雕细琢,黄琴的12名徒弟都成了骨干,其中1人取得技师资格,5人取得养老护理高级证书,3人荣获民政系统技术能手称号。2015年,江磊也从一线护理员开始独当一面,管理着二三十位老人,二十四五个护理员。

即便现在,黄琴和团队成员无论多忙,定期的会议是少不了的:护理问题的探讨、突破瓶颈的路径、创新理念的萌芽,都是在一次次思想碰撞、实践积累中实现的。

同时,作为“上海养老护理员技能实训点”的带头人,黄琴和团队承接多家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带教,定期开展民办薄弱养老机构对口帮扶工作,近3年培训受益者超过1.5万人次。

虽然江磊自己也开始带徒弟了,但他还是能从师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时和老人家属沟通会遇到一些障碍,黄琴告诉他:不要着急,让家属把话说完,然后再做判断和讲解。“黄老师工作非常细致,失智老人沟通困难,她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变化感知老人情绪波动,进而掌握老人喜好、情绪规律。”

而这种耐心细致正是源自于人文关怀,既是对老人,也是对护理员。2016年,在她的倡导下,以老人为核心的“全人照护”在三福院得以实施,护理员、医生、康复师、社工的力量融会贯通,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的一体化服务。与此同时,针对护理员的职业保护也是她所倡导和关注的。

“工匠和劳模不同,劳模注重奉献,工匠注重技术、创新。”正如徐筠所说,黄琴展现出来的是:养老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的照顾,更是一项充满含金量的技术活——而这也正是未来养老护理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护理员护栏阿婆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给阿婆一个暖冬
高速公路护栏碰撞监控系统探讨
基于Arduino单片机的智能多功能护栏设计
小镇阿婆茶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阿婆
不要跨越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