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社科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布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评价学术水平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平台,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社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优势,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之一;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积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如果要显得“苍劲有力”,必须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社科学术期刊在形式上是一项编辑出版工作,但其内容和实质是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可以说,社科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就是“学术性”。社科学术期刊只有真正回归到学术本身,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对学术创新、成果创新的引领作用。
社科学术期刊要生存发展,必须在办刊理念上鼓励原创性、强化创新意识。虽说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但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原创性成果,学术研究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样,社科学术期刊要将学术成果的原创性作为衡量成果质量和是否刊发的主要标准,成为学术理论创新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期刊主编和编辑要在熟悉社科学术界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并从中挑选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例如,《中国社会科学》作为国内权威的社科学术期刊,几乎每期组织的选题和刊发的文章都是围绕核心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观点进行阐释,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的创新;《经济研究》在办刊中始终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相结合,致力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发表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在推动学界繁荣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科学术期刊还要善于发现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人并加以引导与培养,为他们的创新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编辑可以就某一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帮助青年学者更好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潜质,从而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
学术研究尤其需要摆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桎梏。提倡学术理论创新,就要鼓励研究学者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也不惧学术批评,在学术争鸣中相互启迪、越辩越明。作为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园地,社科学术期刊理应在引发学术讨论和鼓励学术争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要解放思想,在办刊理念上允许有不同的学术声音。比如在“征稿启事”中明确表示欢迎学术争鸣和学术讨论类的稿件,着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二是要有意识地在设置争鸣性质的栏目,为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交流碰撞提供平台。通过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围绕某些有疑难点的学术课题或具有十分新颖观点的选题,物色筛选具有不同见解的作者进行征稿和组稿,甚至开展持续多轮的学术辩论,为相关主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加深入的探讨。三是要保持公平公正的“中立”态度引导争鸣,以客观的眼光审读此类稿件,不以个人好恶偏袒或排斥某一方。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讨论、商榷、争论是正常的现象,为保证学术讨论和争鸣以一种健康、平等的方式地开展,争论双方在学术观点上可以针锋相对、各抒己见,但要摈弃“文人相轻”、惟我独尊的思想,不搞学术攻击;审稿者要抛开自身的门派观念或学术成见等因素,避免对稿件做出“无理”否定。在这些方面,《经济研究》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经济研究》早在1984 年第1 期就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专题刊发了这样的编者按:“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基础到方案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分部设计,都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本刊愿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提供更多的篇幅,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讨论,广泛反映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改革建议”,向作者和读者释放了刊物鼓励学术争论的第一个信号,逐步建设成为兼容并蓄、平等竞争、拒绝门户之见的学术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相互联系,其中话语体系是一个钮结,学科体系因之而构建成网;话语体系也是一个载体,学术体系因之而得到反映、表达和传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重中之重是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换句话说,话语体系应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孕育而生的、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就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居住的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故训指导下拥有如此丰富的经验,应该被学者发掘并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学术媒体,社科学术期刊融通了理论和舆论两大阵地,搭建了一个用于学术表达和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在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方面,要担当起必然的公共责任。
话语体系要形成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其前提首先是秉持中国立场,站在自己的大地上,说自己的话,建立自己的言说方式,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形成自我主张。一方面,要改变社科学术期刊的“他塑”形象。我国的社科学术期刊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追赶与学习状态,其理论框架、概念体系、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受西方的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盲目崇拜外来学术,即对外来学术完全无批判、无反省地加以运用,却从来不考虑国情的不同和实践的区别,从而患了所谓的“失语”与“无语”症,以致呈现出一种实质上的“无思想”状态,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此,社科学术期刊亟需从“西式”教条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着重发掘和刊登具有中国学术话语理论观点的论文,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内生性,实现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形成社科学术期刊的“自塑”形象。在使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在利用研究资源上,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在构建中国理论上,要以“中国”为其学术研究的原点,提炼形成中国学术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在交流平台上,要以社科学术期刊为平台谋划和设立国际性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推动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在强化传播效果上,要通过社科学术期刊发出中国声音,让“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走向世界。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为我国社科学术界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没有理由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去解释中国实践。社科学术期刊要以国家需求为动力,以现实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贡献智慧力量。一是与时代同步伐,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走向,刊发写在实践大地上、写入群众心坎里的论文。对社科学术期刊来说,不能将学术研究故意弄成艰深晦涩的偏僻理论,也不能将学术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将知识和理论转化应用,而是要要让优秀的学术成果走进百姓的视野,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服务社会,变为经世致用的显学。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国家发展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设特色专栏,开展系统性和深入性研究。社科学术期刊在强调期刊内容理论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内容的实践指向、问题指向和政策指向。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设立的“调研报告”栏目、《经济研究》设立的“三农问题研究”栏目等,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特色栏目,实现了综合类学术期刊从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而社科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的必经程序。也就是说,只要社科学术期刊能够把好最后这一道关口,担当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责任,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极大地失去生存空间和表演舞台。可见,社科学术期刊在倡导优良学风、抵制学术不端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社科学术期刊是推动形成学术规范的重要力量。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也可以理解为在有关学术活动中遵循学术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对社科学术期刊来说,建立和严守学术规范,不仅可以增强编辑工作的严谨性,而且可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还能促进期刊和国际接轨、与国际对话。
一方面,社科学术期刊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端正学术研究中的学风发挥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比如通过刊登约稿启事,要求作者在撰稿时遵守期刊对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要素,标题层级、段落结构、注释引用等格式,以及文献综述、图片数据、参考文献等内容设定的规范,使刊物成为学术规范的范本,进而倡导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社科学术期刊要以所刊登文章的质量和学风影响后续研究者。由于社科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中的枢纽地位,期刊本身的作风对学术界的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读者通过社科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章来认识这个期刊,刊物的选题方向、刊文风格不仅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期刊的认识,也影响着后续的投稿和研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期刊对学术研究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期刊发表实事求是、态度严谨的文章,学术界就会写这样的文章进而投给期刊;期刊发表闭门造车、浮躁虚夸的文章,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期刊作风不正,刊发人情稿、关系稿,或者说通过花钱、找关系可以在核心期刊发文章,很多人将会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不是甘坐冷板凳、专心做学问。所以,社科学术期刊一定要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既要抵制方方面面的压力,又要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以文章的质量作为发表的唯一标准,坚持以学术为本、规范办刊。
目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迅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也滋生了一些不正之风、不良学风,发生了很多学术不端问题,不仅玷污了中国学术的形象,也阻碍了学术发展和创新。这要求社科学术期刊在反对学术腐败上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一是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稿制度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于社科学术期刊来说,审稿是对稿件政治方向、意识形态问题和学术水平等各方面的把关和审查,通过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程序,可以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但如果只是进行三级审稿,审稿力度还不够大,通常可以在三审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双向匿名审稿,即不仅审稿专家是匿名的,而且送审的稿件也被隐去了作者、单位、基金项目等相关信息,以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真正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二是要对学术不端持“零容忍”态度,绝不刊登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要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和违规处罚制度,在编辑部加强对来稿的审查的同时,也广泛发动广大读者、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揭发检举,加强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曝光和惩罚。一旦发现刊登了抄袭剽窃的文章,要立即撤稿,发表声明予以谴责,表明编辑部的立场。总之,社科学术期刊要坚持传播原创性和规范性成果,大大压缩那些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的所谓“学术成果”的生存空间,尽最大努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