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基础

2019-01-18 15:34牛先锋
探求 2019年4期
关键词:群众历史

□牛先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表达。从唯物史观高度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对于理论上的清醒和认同、实践中的自觉和坚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思想的坚持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是,现实的人并不是以抽象的、离群索居的、虚幻的方式而存在,实践活动使个体的人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就其现实性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处于社会联系中的单个的个体形成集体意义上的人民群众。“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1](P429)人民群众绵延不绝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能动性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形成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开始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P531)唯物史观从人的生命存续出发,客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涵: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种的延续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基础。第二,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生产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品,同时也创造了石器、青铜制品、铁器、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劳动对象,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升,物质文明发展持续走向辉煌。第三,物质资料是历史发展的最深厚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不仅不会有古代耸立的金字塔、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不会有今天的高速火车、航天飞船、人工智能。第四,物质资料生产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发展,分工协作中相互联系的个体形成了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民群众共同进行的。因此,人自身的发展,进而全部人类历史,都是建立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没有了人类、没有了人类历史。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从物质财富创造的角度来看,人民用双手生产出了粮食、修建了雕梁画栋的宫殿、发明了蒸汽机、火车、飞机、计算机等,从精神财富创造的角度来看,生产衣食住行这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农牧学、艺术、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科学。从这个视角来看,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每一件物质产品也都是精神产品,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物质凝结。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的相融合,决定了物质财富创造者与精神财富创造者统一于一体。在劳动分工还不充分的朝代,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本身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许多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了富有才学的农学家、药学家、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当脑力劳动成为一些人员专司的职业时,精神财富的生产似乎成了脑力劳动者的专利,知识分子成为了系统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像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各种各样的专家、科学家。他们似乎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专司精神产品的创造。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写作的文艺作品、表演的声乐舞蹈、写出的专业著作、申请的专利技术等,没有一样不是来源于人民物质生产实践,而恰好是对人民物质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丰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精神产品创造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讲“沃康松、阿克莱、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准备好了的机械熟练工人。”[1](P439)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对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创新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时代,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保障而文化生活日益增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脑力劳动者在创造精神财富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体力劳动者所直接创造的物质财富、所提供的实践经验对脑力劳动者生活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基础作用,树立起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的正确观念。

(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颠倒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把历史看作有独立生命的主体,而人只是实现历史目的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批驳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P29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并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民群众的劳动经验、技能、科技素质和对生产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有了真正的生产实践,才能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并在生产过程中使劳动工具得到进一步改进、劳动对象进一步扩展、劳动协作进一步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它的变革同样不是自发实现的,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们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怎么样分配生产成果?像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没有一个能离开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在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人民更是革命的主力军,正是他们的革命斗争为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为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力量。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总结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

(四)人民群众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这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作用充分发挥的结果。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期、深水区,要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尽管最后出现的结果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P592-593)历史是人民群众集体意志作用的结果,决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P21)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思想的具体运用和时代表达。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思想的运用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那么,在历史活动中就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群众史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一切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利益而产生的政党,共产党人第一个纲领文献《共产党宣言》就明确规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P44)。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宗旨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1096)邓小平同志在1956 年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P257)面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讲:“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8](P18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P281)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9](P1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政治理念。2012年在河北阜平考察时讲:“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尽量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10](P128-129)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宗旨高度阐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群众,如何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如一地牢记党的宗旨,也正是由于坚持了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民的追求为追求,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才使我们党的阶级基础不断的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加。

(二)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之源

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从第一个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以来的历史考察,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都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群众(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理论思维的结晶,而思维着的内容是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讲:“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6](P44-45)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对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反映,对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核心力量,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领导作用,但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还是蕴含在亿万人民群众之中。“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1](P304)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类求解放的事业,完成这个事业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12](P464)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九千多万名党员,这个数量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还多,但与近十四亿的中国人口相比仍然是少数,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也难以成功。我们始终维护和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但我们也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成员来自于人民群众,正是人民群众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员的生成基础,共产党员是党的细胞,离开了人民群众,也就没有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不仅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连生存的可能性也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有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论什么年代,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处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13](P368)

(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人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需要的满足和对新需要的追求,推动着经济社会的接续向前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

人民的需要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紧迫的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28 年浴血奋战,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群众最紧迫的需要是通过建设,迅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用了近3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独立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党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突破口,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用了短短40 余年的时间使我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对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P4)针对当前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民生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5](P45)只有锲而不舍地把人民需要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了,党的宗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287)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运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一)依靠人民创造伟业,必须要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聚积民智制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离不开人民的创造性参与,还在建党时期列宁就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14](P151)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3](P933)他在《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一文中讲:“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15](P38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之源,是因为人民受的苦难最深,对美好社会最为期盼,对革命斗争的具体环境、手段也了解的最为透彻,最能为革命斗争提供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革命离不开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农村的土地承包制、乡镇企业、个体经营等等都是人民群众首先创造出来,也正是这些创造极大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才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开来。人们尊称邓小平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谦虚地讲:“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16](P1350)上个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剧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江泽民同志号召:“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17](P98-99)只有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大智慧,党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党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顶层设计”不是要否定人民先行、先试的实践,只有集中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顶层设计”才会有可靠的材料。“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不断鼓励各个地方要积极探索,“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他告诫全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3](P27)“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0](P123)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昭示我们: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飞跃,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党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要使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权益、人民福祉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只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合法的、制度化的保证,人民群众心里才能踏实,才能更加放心大胆地去创造历史伟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他们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经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作出了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不能以是否有财产、财产的多少,不能看在什么样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工作,来判断人的政治身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讲话所指出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他们同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同样属于人民范畴,同样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一切合法权利应该同样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面对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为了做到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最广泛地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8]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树立起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理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律平等、公平地保护国家的一切公民。

(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要从体制机制上激励人民干事业、保障人民干成事业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11](P302),人民的预期目的和利益需求,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什么人和组织强行安排的。人民需要什么,自己最为清楚,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就是尊重历史。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始终做到政从民出,政顺民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党的各项战略部署和政策趋向,都是为了保护、鼓励、支持人民群众为实现梦想而自我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把“扶贫”与“自助”结合起来,鼓励亿万人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各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19](P10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0](P135)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才能梦想成真。

猜你喜欢
群众历史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