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舟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2014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明确了相关具体要求,这标志着党的“三农”工作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 号),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2016、2017、20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引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财政支农资金要与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挂钩。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实施支持项目,加强示范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积极成效。2018 年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 年)》中,总结出了全国各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经验,这意味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兴起。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价值链提升不充分,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产业融合的路径,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产业业态、模式以及产品特征出现了变化,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是基本实现途径和手段,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等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是产业融合的目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产业融合。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等方式,激发产业链、价值链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业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第一,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在农村以农业为基础展开的融合。也即产业间的分工必须在农村这个区域内,必须以农业为基础进行产业的融合。原产业之间的分工在新的融合产业内进行重组,会改变原有的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从而改变利益的分配机制。而如何将产业融合产生的利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是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必须将分工的内化过程控制在县、乡和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这样所有参与融合的产业内的生产要素都能围绕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进行组合,使得产业融合既能够保障分工内部化后的生产效率,又能够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还能保证农民的增收。
第二,一二三产业间分工的前提是产业间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原本存在于两个产业之间的分工要统一在一个产业之内进行协调,其中必须要产生使原本互相不联系的分工存在联系的基础,这就是共同技术基础在分工内部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具体的现实当中,比如一些产业间共同的技术基础就包括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它们使得原本存在与不同层次的分工最终得以在同一层次,即同一产业中展开。
第三,产业间融合的核心是价值的连接。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小农价值与规模价值的连接。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能依靠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只有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不同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深度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其次是产业价值与乡村和城镇价值的连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再次是农业价值与二三产业价值的连接。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同时为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提供了保障。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贯通和整合,并且催生出更多的依托于农业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第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深化,是农业产业化在产业层面的扩展与升级。农业产业化是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形成农业产业内各主体之间分工的内部化,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所有类型相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集聚和集群,进一步将产业化了的组织之间的分工内部化,形成特定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几个类型不同的产业再进一步实现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则形成产业融合。当这个过程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所在区域为发生地区,则形成农村三产融合。农业产业化虽然采用了“公司+农户”等的模式,但实质上是由公司主导,农民处于从属地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则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生力军,广泛采取合作制形式,农民处于主体地位,经营主体更具活力。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破了原先传统产业化模式下资源配置低下等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跨界整合,激活了农村的资源和资产。除此之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对传统农业的创新,不断丰富了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模式,推动新的业态不断出现,传统业态得到改造升级。
第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需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的衔接。
第二,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业态,产生更多增值的环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可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后的增值收益,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新渠道。
第三,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效途径。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构建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体系,将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狭窄发展领域,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价值整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激活城乡闲置资源和闲散劳动力,同时还可以吸引城市和工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之间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双向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五,是凝聚返乡创业的强大动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创业创新有明显的三大群体,即返乡、下乡、本乡人员,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过去主要是农村向城市流动,现在有一部分人从城市又回到农村,呈现双向流动的局面。就拿2017 年来说,全国返乡下乡人员累计达到740万人,农村本地非农自营人员3140 万人。54%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运用了网络等现代手段,82%以上创办的是产业融合项目,89.3%是多人联合抱团创业,形成了一大批农村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开发特色农村资源为核心,将产值和农业附加值留在农村并使得农民充分分享。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出现了资本与劳动力对于农业的脱离。由于产业融合后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下,下游的厂商相较于农业体现出了更高的回报率,导致许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出现弃农倾向,导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一些地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对于农业多功能的挖掘不够,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
农村一二产业联动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较为松散,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更为薄弱。一些地方出现了企业拿走更多产业利润,农户仍然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难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我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一些电商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也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不能抵押,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比较突出。有些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年均融资成本高达20%。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一是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部分合作社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二是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小,参与融合能力差。
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之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其比较利润低下,因此,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比较缓慢。与此同时,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从农村三产融合的两个方向上来看,横向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托于农业的多功能性展开,比如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农业自身生产相结合的横向融合的结果。可以说,经济社会的进步凸显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的重要性,并使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提供了可能;反过来,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也为农业扩展其自身的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农村三产融合中出现的纵向融合居多、横向融合偏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地方反映在横向融合方面找不到抓手,寻不着政策的落脚点。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明确政策支持重点,增强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有效性。特别要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创新规划、用地、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制度,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进政策衔接,整合项目资源,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提升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催化能力,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的价值优势,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产业的融合。要以市县为单位,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城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技术渗透、要素集聚、企业集中,打造产业融合带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发挥产业融合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引入历史、文化、民族以及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利用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发展现代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要重视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因为这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不断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另外,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引导新业态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创收增收。
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能人下乡创业创新,积极引导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大力促进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融合发展技术装备水平,探索和推广信息技术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各环节的技术融合与集成应用模式。积极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发挥优势、强强联合,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小农户融入产业融合链条。
积极打造服务平台,依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优势区和实力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组建研发、开发中心等,打造一批标准高、服务优、作用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引进专业服务管理人才,高质量开展政策咨询、政务宣传、区域品牌推广、农产品市场与价格信息提供、人才推介、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在技术、人才、标准开发上多做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