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农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之上,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通过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课程、有效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渠道、联合家庭共同营造心理教育环境等策略,以此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城乡发展差异造成大部分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这样会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所以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相关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进而实现农村留守兒童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其贴合当前新时代教育理念。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归结到底原因如下:
(1)家庭原因,他们之所以会被称为留守儿童,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在其身边,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关怀,甚至将其放置在跨代长辈或亲属家中,由于年龄差距较大且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留守儿童无处诉说心事;(2)学校原因,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并不能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而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3)社会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极易出现过早辍学现象,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转变成具有心理问题的少年[1]。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极度缺乏关爱,所以学校及社会方面应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方面。学校教师除了需要为学生讲授学科知识外,还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首先,教师在日常授课或者课下期间发现学生存在兴趣不足并且不爱说话、较为敏感甚至脾气火爆、自卑等表现时,应当立即与之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排解内心不良情绪,防止长期积累引发较大的心理问题;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长期陪伴左右,所以会产生自我封闭及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将不愿寻求外人帮助,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故而教师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给予他们高度的重视,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探讨,为其解决疑惑,使其成为学生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最后,学校教师应联合社会一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缺失,形成健全的性格[2]。
(二)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课程
学校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些心理课程,并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教育内容,为学生传递正确的发展观念,进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思维习惯。具体方法如下:(1)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活动,让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避免产生孤僻心理。比如在美术课中,教师可安排“出板报”等活动,让每个小组分工进行板报的设计,在学生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板报绘制任务,这样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又能从中发现他人优点,进而对自我成长带来正面影响;(2)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校方面需为其安排制定的生活指导教师,他们正处在一个较为叛逆的时期,生活指导教师需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日常行为,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时需立即进行干预及疏导,以免发生恶性事件。
(三)有效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渠道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有效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为其提供多元化交流方式。比如,学校可根据留守儿童的类型为其设置专门的“知心小屋”,比如父母外出务工型、父母离异型等,并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引导方式,通过与之交流了解他们的心事,并积极为其解决心理困扰,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比如学生由于长期思念父母导致情绪失落等,学校可建立亲情电话,让其能与父母及时进行交流,以便缓解心理情绪。
(四)联合家庭共同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半心理问题都源于家庭环境及童年经历。所以,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以便在家长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桥梁,使其能够互相表达爱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父母工作情况,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苦衷。另外,教师还需倡导家长空闲时间常回家,进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所以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为了保证留守儿童也能得到正常的心理发展,相关教师需结合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且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诉求,以便农村留守儿童能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贺成山.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心理剧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96.
[2]高华英.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心理缺陷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