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波
摘 要:以“升与毫升”教学内容为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展示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的味道,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生成创新精神。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单位容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48-02
“升与毫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量单位的含义,掌握容量测量的方法,并正确理解升与毫升的关系。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問题为切入点,按照“初识容量—容量单位—认识1升—认识毫升—升与毫升关系”路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优质高效教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教学,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视角,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因此,针对“升与毫升”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子,将问题的解决放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下,以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为学生质疑启思奠定基础。
白板展示:明明一家三口有早餐喝牛奶的习惯,现有一瓶容量为2升的牛奶,父母每人需要喝600毫升,明明喝400毫升,怎样才能准确倒出每人需要的牛奶量?倒完牛奶后,还有剩余吗?剩多少?
还未等教师开口,学生纷纷提出疑问:容量是什么?多少才算是1升?怎样才能准确倒出需要的牛奶量?升与毫升又存在什么关系?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在喝水的时候都会用到哪些容器呢?学生纷纷作答:杯子、碗、一次性纸杯、水壶等。教师追问:同学们说的非常全面,那么这些容器中哪些盛得水多,哪些盛得水少呢?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以解决如何帮助明明一家人倒牛奶的问题为切入点,选择了一个学生日常都接触和涉及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将教学内容预先铺垫到问题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心,提升了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学生受到问题驱动,寻求解题的线索,由于对容量、容量单位、如何准确测量、容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等知识感到陌生,由此产生疑问,且问题多由学生提出,为课堂教学走向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 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按照学生提问的线索,教师将按照“初识容量—容量单位—认识1升—认识毫升—升与毫升关系”的路径组织教学,从而为解决问题奠定知识基础。
(一)质疑启思,初识容量
生1:我认为纸杯小,水壶大,所以纸杯盛水少,水壶盛水多。
生2:我觉得和容器的大小有关系,大的就盛的水多,小的盛的水少。
生3:我认为盛水的多少除了大小,还和容器的类型有关系,有的小水壶盛的水就少,而大的杯子盛水也多。同类型的杯子,大的盛的水多,小的盛的水少。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大的容器盛的液体就会比小的容器盛的液体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的容器容量大,盛液体少的容量就小。
教师通过整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从中总结出“容量”的概念,让学生对容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想想做做,领悟容量单位
师:仅仅靠眼睛看,只能看出容量的大小,但是不能具体看出容量是多少,试想一下,通过哪些方法,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容量的多少呢?
生1:可以向同一个杯子里倒水,倒出杯子数多的那个容量就大,杯子数少的容量就小。
生2:将容器中的水导入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容量就大
生3:可以将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再向另一个容器中倾倒,如果能够完全倾倒完毕,还没装满,表明容量小,如果倒满还有剩余表明容量大。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那我们就按照其中一位同学的想法来验证一下。
现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大小一样且装满水的水壶,请你们用手中的容器来测一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由于每个小组杯子的大小不同,答案异彩纷呈。)
生1:我们组倒了不足2杯
生2:我们组只倒了3杯多一点
生3:我们组倒了4杯
师:相同的水壶装满水,不同的小组得到的答案不一样,而3杯多一点,或四杯中并非容量的单位,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容量单位,即升与毫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新知,即容量的大小需要统一单位(升或毫升)标定。
(三)实验操作,认识1升
师:升与毫升是容量的单位,那么1升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能够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量杯,这上面有刻度,单位是升或者毫升,在标有1的地方表示容量为1升。下面我们通过做实验来认识1升是多少,将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分米的空心正方体,注满水,然后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仔细观察结果。
生:水的液面正好到达刻度1的位置,即为1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实物量杯,向学生介绍能够测量容量大小的工具,其目的是,除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容量大小的方法外,还启发学生利用工具探索1升的容量究竟是多少,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了1升即是长、宽、高都是1分米正方体的容量。
(四)讨论交流,认识毫升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液体的容量单位升,而且知道如何测出容量多少,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容量单位标识。
生1:花生油5升,汽油10升,橙汁1升
生2:我还见过有500ml的橙汁,400ml的洗发水,150ml的酸奶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容量单位除了升,还有毫升,那么这两个哪个大呢?
生:升大,因为以前学过米与毫米相比较就是米大。
师:答得非常好,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毫升与升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生活的视角,让学生举例说出使用“升”标志的实物,以此发散性地激发学生表达出与毫升有关的实物,从而进入对另一容量单位的探索学习中。
(五)小组合作,升与毫升的关系
师:现在,我面前摆放着容量分别为10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等刻度的量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我们将刻度(50 ml、100 ml、250 ml、500 ml)量杯里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每个小组在倒入的过程中,注意详细记录倒入的次数,即每个小组均用这4个容量范围的量杯进行实验操作,分别记录各种刻度的量杯需要倒几次就能装满1升?
每个小组通过实践操作均得出:50 ml需要20次;100 ml 需要10次;250 ml需要4次;500 ml 需要2次。从中得出1升等于1000毫升的进率关系。
小组合作中,每位成员分别操作一种量杯刻度,通过测量结果的观察,得出升与毫升的進率关系,深化了对容量单位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容量、容量单位、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那么请同学们想办法解决明明一家倒牛奶的问题,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生1:我选用容量分别为100毫升和500毫升的量杯,先量出两个500毫升倒入两个杯子中,然后再用100毫升的量杯量出两个100毫升,再倒入杯中,即量出了明明父母的牛奶。明明的牛奶则是先用500毫升的量杯量出,再将其倒入100毫升的量杯,即得出400毫升的牛奶。将剩余的牛奶再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测量,得出剩余的牛奶容量为400毫升。
生2:由于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我先统一转化成毫升,只是在计算剩余牛奶时,我通过列算式的方法得出剩余牛奶量为400毫升。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深入理解了容量单位升与毫升的内涵,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测量液体容量的方法,并习得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从而为化解更多的容量问题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结束语
以问题为取向的课堂教学,着眼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以此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认知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可使课堂“解决问题”的味道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倪佳璐.在“玩、想、做、演”中激发学生兴趣——以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
[2]陈玉华,黄琰.“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8,(1).
[3]谭牡,邓铭.建构规律 培养数感——“百数图”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5,(17).
[4]朱芹.整合教学,让数学学习更有意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9,(6).
[5]孙爱国.精挑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以苏教版“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
[6]侯雪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1).
[7]党学成.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8]潘淑玲.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9]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10]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11]杨枝.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
[12]田润花.探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及实现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