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发展的途径研究

2019-01-17 04:44张琳郭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模式活动课程

张琳 郭芳

摘 要:我们深入研究了本校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传承、发展现状和当前采用的方法,从课程育人、渠道拓展、活动育人和行为习惯形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创新了“课程引领实践”的家校合作思路,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出在家校合作背景下,自主研究生态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创新了生态道德主题活动家校合作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探索出“获得感+幸福感”的生态意识的内化模式。

关键词:生态道德素质;课程;活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15-02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总结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势,调查分析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发展现状,研究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组织内容、形式和活动效果,寻求有效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总结提炼了可以借鉴并推广的方法和模式。

一、在课程育人方面,创新了“课程引领实践”的家校合作思路

“课程引领实践”是指将常规教学和生态教育结合成一体,真正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转化,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一)常规课程系列化

在每学期开学前,由教学部门牵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根据各学科特点将生态道德知识适时地列入各科教学内容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及时记录生态教育落实情况,在教学再设计和教学反思中也要有体现。

(二)常规课程专业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课前让家长帮助孩子寻找身边的具体事例分辨事例中的人和事,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说说感受,再将孩子的感受组织成资料。

(三)常规课程校本化

班队课设立“生态道德讲堂”,它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载体,是我校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发展校本课程的有效补充。通过讲生态道德故事、唱道德歌曲、诵生态道德经典、听生态道德评议等形式,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卫生、勤俭节约的好品格融入生活和学习,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让生态道德素质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每月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利用班队课开展“生态道德讲堂活动”,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身边人成为典型”为主题,班主任根据本班情况制作一个“生态道德讲堂”课件。各班对“典型学生”的事迹进行故事编写、拍照或制作成课件,确定一批宣讲学生,主持和开展此项活动。

二、在渠道拓展方面,探索出在家校合作背景下自主研究生态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我们以五年级102班和四年级126班牵头开展垃圾分类研究性学习,邀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给两个班的孩子上生态环保课,家长准备了许多有关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的图片、录像资料。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小组合作安排表,深入调查校园环境现状。

调查发现校园自身产生的污染,家长志愿者们主动联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处理厂,组织孩子们实地学习。然后制定行动计划开展活动,在专业家长的指导下,制作校园污染情况问卷调查表、校园垃圾投放情况统计表、校园垃圾回收情况表,并汇总情况制定措施。我们在全校倡议垃圾分类的方法、提倡回收废纸,最终达到了学校总垃圾排放量减少、可回收垃圾的利用率提高的效果。

我们还将研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倡议孩子在家里也要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我们总结出小学生垃圾分类研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协助下开展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问题,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得以发展。

三、在活动育人方面,创新了生态道德主题活动的家校合作模式

(一)常规活动系列化

在日常开展青少年保护生态、治理水土活动的基础上,把植树节作为“保护母亲河行动周”,将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作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日”,由班主任和家委会牵头联合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治理保护实践活动。在行动周和行动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保法等的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举办展览等方式,对“母亲河”湘江的生态状况、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

这些常规活动在我校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流程和模式。例如,世界粮食日活动流程:首先,发出节约粮食、不挑食的倡议,制定调整“光盘行动”活动计划和方案;接着,分班重温世界粮食日的故事,发现身边的“节约好少年”,共同监督学生在校和在家用餐情况,并每日统计光盘情况。最后,活动小结,谈收获和体会,收集活动资料,形成文字资料,并及时进行评比颁奖。

(二)特色活动模式化

探索出“一体两翼”教育模式,形成生态道德素质培养合力。“一体”指学校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主体教育,“两翼”指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教育合力。

学校服务家庭和社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服务方式,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各项活动中全程参与决策重大事项,关心社会教育,及时反馈活动建议,协助学校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是学校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双向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社区为学校提供教育基地,学校的德育发展迫切需要学校与社区进行合作。

四、在生態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探索出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内化方法

“获得感”使学生得到有指标衡量的可能,而幸福感是不可衡量的。因此,在生态道德行为的形成方面,“获得感”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直观可感。幸福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至少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将这种“获得感”,通过“回收废纸”生态教育家校合作方式,转化为“幸福感”,提升了学生的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强化了生态道德意志,促进了良好生态道德行为的形成。

(一)道德行为的获得感

对于“回收废纸”生态教育,我们已经运转三年多,实现了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提倡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回收的废纸统一投放到学校的“生态银行”,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爱心捐赠活动。以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全校掀起垃圾分类学习的高潮,经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高,基本养成了将生活和学习垃圾分类的习惯。当我们发现班级收集的可回收垃圾量超过班级处理能力时,提出建立“生态银行”。“生态银行”刚运转时,遇到了诸多问题:设施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学生未养成将可回收垃圾分类打包投放“生态银行”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生态银行”运转正常了,学生基本养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但是“生态银行”产生的款项越来越多,没有得到妥善安排,于是我们想到可以将款项转变成学习用品和书籍,奖励给积极参加生态活动的班级和个人。每学期将班级参与情况进行总结、评比、颁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道德行为的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组成成分。我们将生态教育与爱心教育有机结合,将“生态银行”产生的款项作为爱心款,捐给需要它的人,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有了体验。我们发现这种“获得感+幸福感”的内化方法,确实是一种提升道德素质发展的有效办法。

(三)“回收废纸”生态教育家校合作流程

在家中收集可回收垃圾,家长协助简单分类处理,装进环保专用回收袋,回收袋贴好班级二维码,家长协助投放至“生态银行”,绿动循环扫码分班统计,积分兑换物品,保护生态环境,爱心捐赠社会,家长、学生情感体验认知升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编号XJK016CZXX009)“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娟娟.美国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 焦英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德育大观园,2006,(8).

猜你喜欢
模式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