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恒花
摘 要: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是简单常用的单词学习,在初中阶段接受的是深层抽象的语法语境学习,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灵活性高的实际运用学习。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英语课程教学更加注意突出灵活性、实用性与延伸性,提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对英语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了适当改革。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提高;意义;方法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很多学生有了更成熟的思维方式,也有了更自觉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已经不太需要老师几乎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了,表面看上去似乎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实际上,与初中不同的是,高中教学需要应对高考的压力,并且一直都承载着多方关注;而且高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还要关注家长的反馈意见,很多教师都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难以协调工作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高中英语是高中教学学科中的主科之一,也是让老师感到困扰、让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门学科。
一、高中英语活动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少,除上课的45分钟外,课后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几乎为零。然而,英语教学目标基本没有变化,可见这一节仅有45分钟的英语课需要承载多少内容。[1]具体来看,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性差、英语课堂刻板枯燥,有的学生有抵触情绪和惧怕心理、课后作业反馈不及时……因此,思考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二、提高高中英语活动教学效率的方法
1.注意师生互动,营造良性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高中英语活动教学,大多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与中心,学生面对的是抽象静止的理论和日复一日的灌输式的教学。时间久了,学生会丧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动力,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会启发与引导。比如:提前布置英语预习任务、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不敢在别人面前读英语,担心发音不标准,语法有错误,对英语的学习一直停留在呆板的浅层记忆,以此来应对英语考试。但是,这样的学生英语成绩很难进步,更需要老师创造机会去读英语,感受英语语法,培养英语语感。而且,只有尽可能地多参与英语实景练习,才有可能加深对英语学习的感悟,逐步提升英语水平。
2.注意运用网络,呈现立体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技术不仅应用于新闻传媒行业,而且应用于生产销售、观光旅游、教育教学等领域。在高中教学领域,一些老师借助电脑、投影仪等播放英语视频音频,将纯正的英语发音传递到学生耳边。但是,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依赖网络技术,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化与人性化;二是过度偏离网络技术,不能呈现活泼生动的学习场景(后者可能是由于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无法熟练操作新媒体设备)。因此,教师不能偏废其一,在使用网络设备的同时,也要紧跟课本要求,注意板书规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去质疑、去求解。
3.注意联系生活,对接实际的生活需求
英语活动教学效率较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实用性。一般来说,很多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英语成绩,只是一味地背诵单词、死记语法,很少重视英语口语练习与具体语境思考。其实,这样是十分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创造使用英语交谈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课程的真正意义,主動适应全方位的发展,比如:设置班级英语角、举办英语美文朗诵分享、设计英语听力比拼大赛等。此外,老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英语学习小组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搜集英语学习问题,并鼓励大家自己讨论解决。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英语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有助于学生今后长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注意合理安排,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负担十分繁重。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很多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学习状态,不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英语学科是让很多学生担忧的一科,也占据着大量的学习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减轻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熟悉掌握课程学习目标,规定好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要讲什么,要布置哪些作业,哪些作业属于实践部分,哪些作业属于理论部分……
对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课本知识来应对严格的高考,而是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操作能力,努力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2]英语教学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毕竟很多学生并非从出生时就接触英语。但是,不能将英语学习复杂化,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自己和学生得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凤景.高中英语理想课堂的探索及感悟[J].中文信息, 2018(5):112.
[2]万娜.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 考试周刊,2017(61):66-6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