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严
摘 要: 山东秧歌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中独特的艺术品种,以其粗犷豪放、刚柔并济、灵活多变的艺术特色,赢得广大民众的喜爱。笔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缘由。
关键词: 山东秧歌;民俗;保存;传承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流行在山东省胶县郊区农村。
演员有鼓、翠花、扇女、小嫂、棒槌五个角色各一对,计十名演员。个个能舞、善歌,会演小戏,技艺全面。
胶州秧歌由舞蹈跑场和小戏组成。1980年阴历正月十五日,我和北京舞蹈学院几位舞蹈家到胶县马店公社东小屯村观看农村胶州秧歌表演。舞蹈跑场时,村民扫地的、喂猪的,对演员不予理睬。演戏开锣声把忙里忙外的大娘仿佛被“定”住似的,张大嘴,目不转睛,面部随剧情忽喜忽忧,忘掉周围一切。
我想:舞蹈为什么不及演戏吸引人?老百姓为什么爱看戏。
究其原因:一是秧歌舞蹈是本地特产,当地人司空见惯,和我们老远专程跑来的目的、心情不同。二是小戏有人物、故事,台词风趣,表达人们的要求愿望比歌舞直接具体,老百姓备觉亲切,百看不腻。此例可说明汉族地区民间歌舞为什么会自发地向戏曲发展过来。
胶州秧歌音乐。
乐队编制:唢呐两支、高音(小)、低音(大)各一支。鼓、大锣、大镲、小镲各一。高音唢呐吹旋律,低音唢呐吹低八度旋律,或加花陪衬,支声复调。
堂鼓,跟旋律打点,亦可加花碎打,如旋律切分音时鼓在下面把拍子填满。
锣:一拍打一下。
小镲:打“才”和“匡”。
大镲:打“匡”。
胶州秧歌曲牌: “得胜令”是出场锣鼓后的第一个曲牌,音乐威武、热烈。在胶县,大约流行不下五首“得胜令”大同小异。今举出一首,和汉族其他地区流行的“得胜令”差不多。
奏完得胜令后,用仅一个乐句的“隔止曲”过渡到“水浪音”。胶州秧歌“水浪音”与京剧曲牌“水浪音”一样,不知早先京剧学胶州秧歌还是胶州秧歌学京剧的?我估计可能胶州秧歌从京剧学来,因为京剧古老,影响面大,胶州秧歌比较年轻,地方色彩浓,全国影响不及京剧大。
胶州秧歌:“水浪音”因无地方特色,谱例从略
今将“斗鹌鹑”与东北秧歌“句句双”(谱例12)相比,顯然大同小异。“斗鹌鹑”比“句句双”更简洁、质朴。因为山东农民近百年常有“闯关东”历史,会不会山东曲牌中国舞蹈音乐研究“斗鹌鹑”随之传到东北,经艺人加工,变成今天“句句双”?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胶州秧歌小戏唱腔有两个来源:一是地方戏曲。二是民歌小曲。
《南锣》是一段抒情感伤的唱腔,过门长,适合戏剧表演。因出自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受本地群众喜爱。
“扣腔”音域不宽,只有八度,音程不超过四度,主音、属音、重属音关系处理得当,合乎音乐进行稳定一不稳定一稳定的逻辑,故听来优美顺畅。变宫音作为经过音出现。
胶州秧歌唢呐曲牌是广大汉族地区共有,打击乐口诀和别处稍异,节奏型也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小戏唱腔既非板腔体,亦非曲牌曲体,而是借用地方戏曲和民歌小曲,运用较为自由,因此可以说处于戏曲的雏形阶段。——也许这便是民间歌舞小戏的共同特征。
锣鼓伴奏兼演小戏,不用旋律乐器,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流行在鲁北商河、惠民、德州德平一带广场集体表演的群众性民问舞蹈。出场人物有伞(丑伞和花伞)、鼓、棒、花四类,各类人数不限。由丑伞带领大家边走队形边舞,四把伞领头的队形有:“四马全蹄”“力杀四门”“双十字街”等。在四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名为“领伞”,领伞的有“二龙戏珠“‘剪子股”“双皮葫芦”等。
秧歌队的队形来源一说与古代打仗摆的战阵有关,一说与八卦有关,待考。
因鼓子秧歌流行的地方群众好练武术,舞蹈吸收武术招术。如双脚扒地有力,跑动重心降低迈步扎实,步步蹬起泥土。也像武术一样,常用蹲裆步结束一组动作。
乐队编制:大鼓、大锣、大镲、小镲、小堂锣等;常用鼓点有慢、快两种;鼓子秧歌慢点(两种)。
鼓子秧歌行进步伐节奏平稳。大锣打在小节第三拍,形成小节内的强音。演员可自行处理舞蹈动作,或强调第一拍前(或后)半拍,或强调第三拍或第四拍。有时故意使动作和锣鼓轻重相反,造成参差错落的效果。
快锣鼓点节奏紧凑,便于变换队形,场面气氛热烈,推向高潮。
慢锣鼓点与快锣鼓点除速度快慢不同之外,大锣“仓”的次数和间隔距离也不同,紧凑、缓慢使两种锣鼓点表情、作用不一样。
鼓子秧歌打开场子跳过一阵以后,由跟在伞、鼓、棒、花后面的化妆演员出声表演“哈尔虎”。
“哈尔虎”是与鼓子秧歌在同一地区流行的一种唱腔,也叫“摇葫芦”,由演员手拿“哈尔虎”得名,边唱边摇,一拍摇一下。
“哈尔虎”曲目有《大实话》《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等。有人将“哈尔虎”归入民歌,有人归人说唱。无论归入哪里均非鼓子秧歌专有,仅仅被鼓子秧歌信用而已。因此,我认为“哈尔虎”不能划在舞蹈音乐范围,暂不去细说。
海阳秧歌:山东省烟台地区海阳县流行一项传统的群众文娱演出。多在年节和庙会表演,叫作海阳秧歌。场面很大,各村组织秧歌队竞赛。1980年春节我在山东海阳县农村目睹了三个秧歌队表演,盘石秧歌队96人,大薛家84人,咀子前62人。围观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演员出场顺序:红旗一八人或十人。三眼枪一一人。大锣一四面。香盘(村长担任)一一人。大夫一一人或二人。花鼓一四人或八人。货郎一二人。翠花一二人。轱轳匠(补锅,或土地爷,或时迁)一人。王大娘(或狐狸精,或扈三娘)一人。老头一一人。老婆一一人。相公一一人(古装)。小姐一一人(古装)。霸王鞭一二人或四人。丑婆一一人。傻小子一一人。另有跑驴,旱船,狮子或小戏节目演员若干。
海阳秧歌乐队:大锣、中锣、铙、镲、小镲、手锣、大鼓(台鼓)战鼓、圆鼓,有时加上唢呐和弦乐器(二胡)等。加旋律乐器不典型,典型的是唯有打击乐器伴奏。
渐慢或渐快用快的锣鼓点。
表演程式:秧歌队进村,三进三退。自大夫出场到所有演员各自对舞完毕返回原来位置,叫一进一退。
场地表演,大夫献歌,群舞争辉。
进村后在广场上,全体秧歌队在大夫带领下踏着锣鼓跑满全场,演员双双对舞。货郎对翠花,狐狸精变的王大娘半路遇见补锅的轱轳,狐狸精使出追、闪、绕、转的招数企图勾引轱轳。老头老婆逗趣,相公小姐绕圈,丑婆、傻小子赶路,还有优美的翠花舞,风趣的跑驴等,满场热闹、红火。通过队形和画面变换,使周围每个观众都看清各组表演。锣鼓点虽然单一,步伐和动作也不多,却很激烈壮观,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媳妇唱腔是离老头唱腔走得最远的一种变体,由徵调式变成宫调式,音区变了,旋律也变了,二者唯有結构相似,媳妇唱腔第一一八小节和老头唱腔第一一八小节句法一样,第十小节之后媳妇唱腔比老头唱腔缩减,表现出她焦虑的心情。从唱腔看,动员儿子跑四川,老头老婆夫唱妇随意见一致。儿子也听娘的,没意见,只有新婚媳妇心情比较复杂,用一支曲子不同变体演唱一个故事,刻画不同人物,虽谈不上揭示内心和戏剧性冲突,也是活生生存在于民间的介乎民歌和小戏之间的品种,值得我们注意。
海阳秧歌小结和问题:山东海阳县方圆十七个乡,人口七十万,所在的地方流行海阳秧歌,各村秧歌队几乎动员了所有能舞能演的人,走村窜社,表演比赛。大广场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尽情地手舞足蹈。这在被封建礼教束缚了两千多年,提倡“坐如钟,站如松”的广大汉族地区是不多见的。海阳秧歌首先是自娱性的歌舞。虽不像文人雅士那样自我表现,人们从庆丰收、视新春的宏大舞蹈场面中充分感受了生活的美好,希望的热切。自娱自乐的群众歌舞,海阳秧歌不是舞台艺术,非功利性,跳秧歌首先是为了自己快乐,至今未闻有靠跳海阳秧歌吃饭的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像这样带着农民自发本色的民间艺术在广大汉族地区也不多见,尤其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敏.浅谈山东秧歌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08)
[2]雷娟娟.山东秧歌的起源、嬗变及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5,(02)
[3]田伟力.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戏剧之家,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