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开设有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进而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认知,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语文教学充满无限生机和乐趣。从教学工作着手,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加以探究,谈谈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我们学习的每一篇文章,读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和作者有更深入的思想交流,教师通过情境教学,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会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这种创新型教学方法,也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创设直观入景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拿起课本或者学生对着课本反复地读课文,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解疑各种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学工具,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我打开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几组一年四季的季节图片,让学生观看,接着又给学生播放了几个动画视频,有清澈的小溪的流水声、有春天小草发出嫩芽的美景、有夏天细雨洗刷大地的景致、有秋天满地落叶的校园景色、有冬天白雪覆盖的松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仿佛置身于一年四季的美景之中,体会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又被一幅幅美景图画所吸引。借着学生的热情,展开课文学习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和文本对话,领略文章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学习作者写事物和景致的视角,如何用细腻的画面感给我们呈现出迷人的季节美。可见,创设直观入景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达到入情入景的境界,这样情景交融的相互结合,使学习变得多姿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创设愉快的语言情境
美好的、动听的、愉悦的语言情境总能感染学生,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和想象力,促使学生爱上语文课。从小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两点分析,小学生在课上比较喜欢愉快的语言,这对他们的情感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以此来调动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愉快的语言主要来自赏析文学作品和阅读。
例如,有一次我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赏析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这篇美文,学生在阅读时,会被里面有意境的词语所感染,也会陶醉在柔和的月光美景中,被里面的景致深深吸引。正是因为作者在语言上渗透了愉快元素,才能写出如此美到极致的文章来。因此,在课上给学生创设愉快的语言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情境创设,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富有生趣。学生也会有滋有味地咀嚼文字的意境,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只有吃透课文,才能更深刻、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仿写优秀的作品,进行练笔,反复训练、学习和积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三、创设愉快的互动教学情境
语文学科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课上我们采用“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不能领悟语言的精髓,也无法感受文字中的精神世界。对于语言类极其丰富的学科来说,课堂更不能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空间。通过和他人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也要学会用语言和他人沟通,在别人遇到难处时,积极帮助别人。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在课上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来展开互动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时,我让班里的所有男同学和所有女同学分別来读这首诗,之后让前后左右桌的学生轮换着读诗,在遇到生字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一起查阅字典,把握生字的正确字音,最后,我让学生背诵全诗,采用的方法是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课上互动的条件,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只有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整个课上学生之间才不会有约束感,通过良好的互动,学生能真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心情。创设愉快的互动教学情境,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生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也让语文教学精彩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创新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课上运用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小学生正处于为日后各学科的文字理解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的关键时期,只有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逐步提升学习质量,最终树立“终身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甘丽彬.创设情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73).
[2]尹芳.创设情境,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9(26).
[3]葛美华.情境教学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读与写,2019(2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