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

2019-01-17 02:05张鑫李珊儿姜骁宵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提升高校

张鑫 李珊儿 姜骁宵

摘要: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通过专项招生计划进入重点高校。他们进入大学后的校园融入和自我发展状况也一直备受关注。为此,此研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影响,并就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29-02

一、引言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随着国家一项又一项扶贫政策的落地,教育部也实施了一系列定向招生计划,如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等,努力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随着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的增加,他们的校园融入和自我发展情况也引起了高校的重视。相关研究指出,多数农村大学新生的家庭和从小成长的环境都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大学生活经验。此外,专项计划学生高考成绩的劣势,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出现过低的自我评价。鉴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本文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融入和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的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以及自信程度的评价。同时,个体对效能的期望越高,就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效能感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且与个人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处于波动中。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后,指出了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关键因素,即直接成败经验、间接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同时也指出,自我效能感主要会通过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四种方式作用于主体。

三、研究分析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选择过程。进入高校后,学生首先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生所做出的选择与自我效能感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觉得能够有效应付的环境,避免那些无法控制的环境,这些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人格发展。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的会更加明显,他们很少会选择尝试一些自己从未参加过或经验缺乏的活动。而在高校,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获得的体验,进而也会影响学生的校园融入,而这些体验会逐渐转化为个体直接或间接经验,从而影响学生新的行为获得和习得行为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相比高中,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权。而学生的选择行为会受到思维和对未来结果,以及对已有经验和自身能力的判断影响,即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且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经常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为努力程度不足,这会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并实现学生的发展。而研究发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挑战和失败时,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问,尤其在无法获得成功的情况下,这些经历会积累为直接成败经验,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后遇到相应的情景时会选择规避风险甚至逃避困难,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动机过程。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均与高中有较大差异,学生往往在短期内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成绩上的肯定,因此也要求学生更能持之以恒,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努力。调查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动机影响学生行为过程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更不愿意接受失败,他们需要一些过程性的肯定来确认努力的正确。如果长期无法得到反馈,一些学生会选择调整自己的预期目标,尤其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会对预期结果和自己的能力产生疑问,而影响到动机过程。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校和校园生活中,则能够长期保持着努力的状态并且一直到预期目标的实现。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情绪反应。研究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甚至无法承担失败带来的后果,有的时候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自己经常会为躲避失败的风险而选择熟悉或可以控制的领域参与校园活动,并导致他们很少出现在对自己有挑战的环境中,这对学生在新领域中获得锻炼与自我提升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学生面对挑战时也会纠结是尝试还是放弃,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则会更相信自己能在陌生环境中有效控制风险,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常常会体验到比较强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采取退避行为,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自身发展。

四、建议

1.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激发学生奋斗精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曾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为唤醒青年学子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研究以王阳明心学为切入点,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深入开展了立志教育活动和国学经典阅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会和理解了“知行合一”中“知”和“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对立志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分享中,可以明显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有了更强的信心,并且也有信心能够在长期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

2.加强深度辅导工作,鼓励学生直面困难。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从家庭中获得高校学习和生活的经验与指导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利用深度辅导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校园融入情况,对学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业帮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本研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深度辅导档案,通过开展相关教育与辅导工作,效果非常明显。辅导过程中也发现这些学生更愿意接受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咨询师的建议,并配合完成相应的规划。接受了几次深度辅导之后,学生的自我规划更加清晰,对于期望目标的达成也更有自信。深度辅导工作既提高了学生的规划能力,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直接成功经验和间接性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并促进了自身发展。

3.组织针对性的活动,丰富学生成功经验。分析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在从未有过经历的领域获得成功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以转变学生对陌生领域挑战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较大程度积累直接成功经验,甚至转化为间接性经验。本研究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关指导,组织他们参与从未参加过的文体活动。成功完成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幅提升,取得了从“零”突破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信心。学生也对于未来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有了新的认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式不适用于复杂的知识学习和高难度的技能训练过程,但对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积累直接和间接经验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的。

五、结论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与帮扶,既是全面脱贫攻坚的任务,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通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直面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提升学生规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艳萍,张碧云,程霞.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2):264-267.

[2]童星,缪建东.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乐观的中介作用[J].高教探索,2019,(03):16-21.

[3]桑青松.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J].心理科学,2004,(05):1239-1241.

[4]Taley J E.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erri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M].Springfielde Charles C Thomas,1985.

[5]李曉东,黄冉冉.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3-47.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提升高校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