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会斌
资源配置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如何参与其创新和发展,重点是推进“四个协同”。
思想理念要协同
党的十九大绘就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强调的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科学性,充分体现了决策层对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方位的准确把握和研判,也充分体现了上下齐心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城市间的土地等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要素流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城市的吸纳承载能力、地理上的距离和政策上的壁垒等等。可以说,要素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深层基础和必要条件。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规律看,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灵活的土地政策与科技创新驱动三管齐下是推动城镇化成功的重中之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作为金融行业,要深刻认识金融在资源配置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金融在支持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杠杆价值,深刻认识配置、创新、发展三者有效融合的战略意义,把全行业特别是高管层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资源配置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上来,统一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行动上来。所以金融行业首先在理念上要跟进和协同,并积极参与顶层设计,这是这个命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套政策要协同
资源配置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非常复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财税、金融、外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诸多要素市场。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而且在相关配套政策上要环环相扣,且要实施重点优先和倾斜的激励机制,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从银行角度讲,重点应考虑以下协同政策并予倾斜。一是在信贷政策上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市场和不同项目实行差别化的授信额度和利率政策。二是在经营定价上,可实施核心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综合定价政策。三是在项目审批上,“好事先办、急事快办、大事必办、特事特办”,开设绿色通道。四是在资产质量上,可会商监管部门加大核销不良资产力度,放宽、放长不良率的考核容忍度。五是在押品管理上,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资源配置创新,适当放权、放限、放量等,为配套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开“绿灯”。
重点工程和项目要协同
资源配置创新,要重视区域资源特色和发展优势,更要重视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引。重点工程和项目是它的实质,作为银行业不能不参与其中。当前应协同打好“四大战役”。
一是大力推进住房租赁业务。习近平总书记讲“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既通俗又切中要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是中央的决策部署,金融企业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特有的信用、服务和技术优势,从供给侧入手,探索以共享理念与金融科技相结合的新金融模式,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以建行为例,建行加快建立租购并举、实施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政府监管、租赁交易、市场监测分析等公开透明的住房租赁全场景服务;打造“建融家园”等新型物业形态、提供家庭式长租房源;成立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推动市场化运营;构建住房租赁生态圈,降低租购成本,提升租购品质,使房子、服务、资金和信息贯通起来,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促进“长租即长住”新理念、新市场的形成,使城乡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得以平稳解决。为此,笔者建议将此作为“蓝海工程”大力推广。
二是运用科技含量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引导资金流向社会最急需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银行的职责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运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解决方案。比如建行提出的普惠金融战略,就是强化小微企业、商户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客户群的批量营销,并创新推出“小微快贷”“云税贷”“抵押快贷”“平台快贷”等一系列大数据金融产品。近日又提出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26条举措和工作要求,破解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受到社会广泛称赞。作为政府部门、监管单位、银行、企业等都应制定落地配套政策,而不是空喊口号。
三是全力参与新市场、新区域、新领域建设。包括自贸区、一带一路、新兴产业园区和沿海沿江沿边的“铁公基”等重点项目,金融行业应从设计布局、网络渠道、项目审定、投资贷款、结算咨询、理财服务等方面深度参与,并实施网点布局优先、人财物配置优先、项目审批优先、产品供给优先、综合服务优先,使资源配置创新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发挥最佳效应。
四是打造“智慧城市”。近兩年来,一些大银行协同提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运用科技手段,为政府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政务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搭建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全场景的政务便民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等不同主体的行政审批电子化、民生支付数字化、行业应用智能化、城市服务综合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时,组建旅游、交通、医疗、餐饮等行业金融生态圈,打造“智慧城市”,为城市民众提升幸福指数、享受智能生活,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这将是我们今后对接资源配置创新的又一重点内容所在。
服务创新要协同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服务也得创新,尤其是金融服务的手段、方式和种类必须在资源配置创新中充分发挥。
一是实施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将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项目、集团性客户和战略性客户统筹谋划、统筹产品、统筹定价、统筹资源,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二是将各种渠道、手段、客户和产品的运用分门别类,实施虚拟网络与实体运作相结合、不同项目与不同服务相结合、当前重点工作与潜在事项相结合,并逐一落地对接。
三是强化服务的监督与考核,可考虑实施“七制管理”,即项目名单制、领导认养制、服务团队制、批发零售联动制、一户一策制、过程合规制、目标问责制,以推动服务创新、服务质量、服务效益和服务目标的全胜,为打造美丽、智慧、文明和现代化的一流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作者在第四届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系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客座导师、中国建设银行原批发业务总监(总行高管)、建信基金管理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