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2019-01-17 02:06陈先丽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学生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中实践力的重要性,论述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测量、社会调查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创新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空间思维能力,以达成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77-02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认识环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要比应试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需要层层递进,首先在课堂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模型实验的分析形成一定的地理实践意识;接着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比思考,发展地理空间思维;最后走出课堂做相应的社会调查,所学得以应用。这样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他们不仅储备了地理知识,更能适应今后更加长远的社会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做好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呢?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一、模拟实验,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自主设计,激活创新意识。地理模拟实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立体的地理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一方面巩固已有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彼此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提出更多创新的想法,在动手参与中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时,外力作用改变了地球上的地貌,其中侵蚀作用较为普遍,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流水侵蚀导致的“V”形谷,笔者提前准备好土壤、模具、水等实验材料,请学生提前预习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在课堂上笔者先给学生简单讲述流水侵蚀的概念,將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组内成员一起探讨如何操作可以形成“V”形谷。刚开始学生在土壤平面上进行流水侵蚀发现只能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深度远远不够,于是他们将水流两端加高,两端地势的升高使得水流部分更加凹陷,形成 V 形谷。由实验可以得出:在河流上游或者河流的形成初期,流水逐渐冲散土壤形成一条峡谷,若是在山丘中则会成为 V 形。

这样的实验贯彻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使学生慢慢养成独立自主的探究意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求更加有效的操作方法,相辅相成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学生务必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完成中去。

(二)分析数据,形成严谨态度。但凡有实验就一定会有实验数据,这样直观的一手数据具有极高的说服力,因此数据分析能力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学生将测量出的数据进行加工形成地理图表,具备这样的能力今后遇到其他的图表可以很快分析出其中涵盖的地理信息,从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地理学科。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节时,笔者先以复活节岛的故事导入,正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超过了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最后只剩下 111 人,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某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必须在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但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并不能作为依据,我们必须利用更加严谨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结论。学生从网上搜集多年来世界人口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口的数量变化,构建折线图,通过对比环境资源可容纳量验证了这一结论,同时发现这符合“木桶效应”,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数量要以区域内最小环境承载力的资源为限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都会对人口数量造成影响。

在搜集整理数据时我们发现由于实验的误差,部分数据没有可信度,需要加以剔除或修改,但这绝对不是随意的,学生需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严谨对待每一个数据。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今后长期的学习和生活。

二、观察测量,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基于目的,设置梯级问题。在学生观察测量地理数据之前教师需要告诉他们测量的对象和最终目标、应该使用的方法手段,这样带着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地理的学习也不再杂乱无章,具有逻辑性。教师在设置引导问题时构建层级阶梯,由简至难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习知识。

例如在讲授完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一章节以后,学生已经了解气温差异相关概念及成因,于是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暑假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经常会去郊区游玩避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通过温度的测量可以看到郊区气温比室内温度低。”“那么根据学习过的知识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从温度图上可以看出郊区气温变化平稳,市内成为明显的高温区,这就是“热岛效应”。笔者引导学生从室内建设出发,可以得出城市地表被改变,水分减少,吸热增多。“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人为的原因呢?”“城市的大气污染以及热源(各种燃料)都会放热,使得市区温度更高。”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就可得出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地理知识,逐渐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地理的观察和测量,学生形成一定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今后长期的学习探究。从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剖析逻辑性,掌握独立的思考方式,再遇到地理问题时可以自己解决。

(二)多维对比,发展空间思维。地理本身就不是一门平面科目,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构建立体的地理思维,观察测量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物象,以更透彻地理解基本地理现象和形态。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测量还可以得到更多信息。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枯燥地讲解学生难于理解,于是笔者拿地球仪进行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观察。首先可以看到地轴的存在,地球会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接着拿出一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的照射,同时旋转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学生站在上面(北极点)看,地球是逆时针旋转的;从下面(南极点)看,地球是顺时针旋转的。最后请学生各自凭借学习到的知识模拟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剖析更多的相关知识。这使得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三维立体结构,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地球的运动更加便于记忆和理解,学生遇见相关问题时能在脑海中回忆起地球仪模型,解题正确率大大提升。

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自由发挥阐述每个人获取的信息,学生从信息差异中可以看出各自观察测量的方法有何不同,以此找出自己方法的不足加以改进,进而共同探讨出最优的方式。这样的多维对比构建了学生空间思维,今后学习地理更得心应手。

三、社会调查,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走向野外,实地考察。野外考察活动拓展了狭小的室内教学空间,学生走进大自然自己动手收集标本、观察地形风貌,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真实的地理环境相结合,验证自己学习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同时构建了学生团结协作、动手动脑的科学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选修六“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章节时,我国目前已经面临着耕地不足的局面,由于人口的增加、耕地不合理的利用以及耕地质量的低下使得这种情况愈发严重。由此,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土地情况,用照相机拍摄相关照片,大家看到了土地退化的危险情况:植被越来越少、土壤沙化越发严重甚至产生盐渍化。这种情况需要如何处理呢?好在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已经采取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牧业措施,如在本市就有滴灌工程,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糧食产量得以提升;同时还节约了水资源,滴灌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少也保护了环境。

在野外实地考察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才能行而有效;同时安全是首要的,教师将学生为分成不同的小组互相照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野外考察的任务。这也是给学生放松的途径,让他们走出课堂压抑的学习氛围,学玩结合。

(二)与人沟通,学会迁移。有的教师体会不到社会调查的意义,他们觉得这是一项浪费时间且回报较小的活动,在教学中意义不大,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社会调查使得学生与社会初步接触,了解身边的时事,同时让课堂的地理知识得到迁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以提升,不再是只会学习的机器。

例如在学习完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一节以后,请学生分组走出校园,调查市内某些企业主要运用的交通方式,以此剖析本市交通方式的布局。第一组学生调查了郊区草莓园,通过与园长的沟通交流发现来采摘草莓的客人都采用公路运输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地势原因限制了运输方式,另一方面公路运输更加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尽管成本稍微高些。第二组学生访问了本市某食品加工厂,发现他们采用的运输方式很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对于保质期短的、盈利利润大的食品采用航空运输,保质期长的采取水路或者铁路运输,便于携带更多产品……通过这样的调查落实了课堂上学到的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社会调查中对高中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在对社会的接触为今后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锻炼他们与人交往的胆量和技巧,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落实好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能让他们在今后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应用。同时,在实际教学情况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使得高中地理的课堂绘声绘色,学生上课注意力和兴趣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习效果也更好一些,但仍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师生之间还需适时沟通。

【参考文献】

[1]林宪生,程艳新.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践行地理实践力[J].城市地理,2017(16)

[2]王卫兴.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4)

[3]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3)

[4]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作者简介】陈先丽(1989—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任职于玉林市北流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