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美 杨根兰 左双英 史文兵 梁风 王勇
摘要:文章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为契机,对贵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与改革,建立了适应社会需求和贵州特色的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对本学科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阐述了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并从在校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对课程体系的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与评价结果,提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与评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06-04
一、引言
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教研[2014]5号)的精神[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进行了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进而使本学科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家人才战略发展及市场需求。贵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建设与发展主要依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自然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力量,并在贵州工业大学地质系、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自然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壮大,已有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可谓历史悠久。2000年学科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5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批贵州省重点学科,学科已形成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1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21人。团队科研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
二、课程体系设置現状及评价
(一)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根据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2],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设置了学术型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三种类型研究生的全校性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其他课程。
(一)全校性公共课模块
全校性公共课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模块
学科基础课模块是指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应有知识结构的课程,按照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方向三大类设置必修课程。本学科设置了“数值分析”、“应用统计学与实验数据分析”、“高等土力学”、“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工程地质学”、“高等水文地质学”、“现代矿床勘查技术”、“地学信息技术”、“地球科学新进展”、“现代成矿理论”、“矿床地球化学”、“成矿规律与预测”、“工程地质数值法”等17门课程,学生按学科方向
大类选修16个学分。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为创新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知识方法储备。
(三)学科专业课模块
学科专业课模块是指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课程,含跨学科课程。按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有机联系,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专业课根据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个方向分别设置了“专业外语”、“科技文献检索”、“岩溶地下水勘察、利用及保护专题”、“工程地质新进展”、“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岩溶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监测与反分析”、“贵州矿产资源管理专题”、“贵州矿产地质专题”、“岩石学及其进展”、“能源地质学”、“现代应用地球物理”、“地球科学反演导论”、“遥感物理”、“遥感图像处理”、“现代传感器技术与应用”、“3S技术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等28门学科专业课程,学生按照研究方向选修8个学分。
(四)其他课程模块
其他课程模块是指必修环节课程。必修环节由学术活动、助教、助管、助研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3]。(1)学术活动: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参加2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写出书面总结,由指导教师批阅给出学分;同时,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由在场专家对该次报告作出评价并签名。(2)实践环节通过学科发展动态研究、助教、助管、助研和社会实践体现,要求学生参加助管工作1学期或参加导师课题或研究生创新基金或参加本科生1门课程1学期的助教工作,由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师评定给出学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生,在学完学校开设的课程后必须到相关生产单位或学院的研究生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由现场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和学分。(3)凡同等学历和跨学科考取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自己选修3门学科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并参加本科的认识实习和教学实习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二)课程体系设置评价
1.在校生评价。随机抽取了55位在校生,对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学生能力培养及管理制度等8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汇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校生对总体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专业课程开设的门数、专业外语开设的情况等四项内容评价最高,对课程设置覆盖本专业必须知识的程度、培养实践能力的程度、培养创新能力的程度等三项内容评价良好,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较满意。从上述评价分析可以看出,本学位点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专业课程开设的门数、专业外语开设的情况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本学位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毕业生评价。随机调查了18位本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对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年限设置、课程设置、所学课程对您就业帮助、课程教学整体效果、导师指导、管理制度、学位论文的要求、学术规范的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等10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汇总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培养年限的设置、课程设置、导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导师指导学生的频率、导师进行学术规范的教育5项内容的评价满意度最高,而对所学课程对就业的帮助、课程教学整体效果、学位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5项内容的评价比较满意。因此,本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学位论文要求,增强与生产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学分、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设,进而逐步提高研究生论文的质量。
3.用人单位评价。本次对主要用人单位进行了该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云南能阳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五地质大队13家。调查结果汇总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表现出的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应用数值化设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的能力满意度最高,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系统调节、专业知识应用、科研创新、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也很高。此外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了“加强与生产单位合作,以联合培养方式让研究生更好地、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的建议,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己创新能力,加强对课程规范的教育与培养”的建议。从上述评价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总体评价很高,同时也希望加强与生产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探讨
(一)课程体系突显地方特色
由于大部分研究生来源于贵州省以外的各大高校,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都没有学过“岩溶学”课程,因此,在结合贵州特色,围绕主要存在的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地质、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方面开设的课程与教育较少的问题。因此,本学科应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岩溶工程地质”、“高等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岩溶环境地质”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针对岩溶环境的脆弱性、緊紧围绕岩溶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岩溶基础理论、岩溶水资源安全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岩溶工程地质及地质环境问题(岩溶干旱、内涝、塌陷、石漠化、工程活动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破坏等)及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设,使课程体系突显地方特色,培养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开放性学习能力及创新思路。
(二)加强重点课程的建设
我校研究生院出台了《贵州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2014—2015年分两批建设了一些重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材)、课件、教学方法、课程案例、考核方式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视频课程)等方面。但是,由于每年投入的建设项目数量较少,本学科申报的项目一直没有获批到重点课程,今后将继续进行申报,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
(三)加强课程过程管理及考核方式
过程管理应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上课内容的范围及深度、听课制度以及教改思考、立项建设等。综合考核方式:如平时作业考核+考试(针对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课程设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在听课制度和教改立项方面还比较欠缺,今后将加大这些方面的建设。
(四)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设了地学信息技术、岩土工程数值计算、岩土工程支护设计、岩土工程监测与反分析等课程,借此来提高同学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进而提高同学们的竞争力。此外,各企业对研究生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开设了地球科学新进展和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的课程,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成果,并提高同学们阅读文献以及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希望对同学们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还有一些企业提出应该让同学们在专业课程上更加自主一些,所以,在专业课的结构方面,我们开设了高等工程地质学、高等土力学、非线性科学导论、岩土地震工程学和应用地球物理的课程,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培养更多更加个性化的研究生。
四、结论
贵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为契机,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与规划,建立了适应社会需求和贵州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信息索引:360A22-04-2014-0022-1,生成日期:2014-12-5.
[2]王丽华,曾昭发,李宏卿,范超颖.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121-123.
[3]陈筠,左双英,杨根兰,史文兵.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