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莲
(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2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核心,为维护血管通路。针对于此,临床方面可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多经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以此构建血管通路[1]。然而,实际治疗的过程,易于受到较多因素影响,进而引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严重情况,还会危及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故此,本次研究以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4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以早期护理干预为基础,以常规护理作为参照,对比上述两种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参照组(n=21)。试验前,所有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均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各项工作。实验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0~72岁,平均(51.4±5.5)岁。参照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1~69岁,平均(50.7±5.3)岁。所有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用药指导、饮食指导。
1.2.2 实验组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早期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然后,告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病情的积极影响。通过以往成功治愈的病例影响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自信。
早期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病症相关知识、静脉内瘘并发症相关知识、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具有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
早期药物指导,告知患者用药方法、剂量、使用时间等。叮嘱其严格按医嘱服药,禁止随意调整药物使用方法。必要时,可给予改善血管药物、抗凝药物,避免出现血栓现象。
早期动静脉内瘘护理,为患者、患者家属讲解动静脉内瘘相关知识。穿刺前,做好穿刺针眼消毒工作。穿刺过程中,为提高一次成功穿刺率,应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以此使其能积极配合穿刺操作。此外,需合理调整穿刺位置,防止产生内瘘狭窄情况。
早期出血护理,实行动静脉内瘘术后,会受到血液、抗凝药物影响,使得发生局部出血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在穿刺过程中,应避开穿刺点,透析后及时实行按压止血操作。如果止血效果不理想,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止血。
早期抗感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等情况,针对局部脓肿症状者,可进行切开引流操作,给予适量抗生素治疗,以此有效预防感染。注意事项:禁止在皮肤破损位置穿刺,防止引发较差感染现象。
早期出院指导,出院前实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如:静脉内瘘防护方法:禁止佩戴首饰、手表,负重。然后,为患者讲解动静脉瘘正常预防方法,定期入院接受复查。此外,需叮嘱患者结合天气变化,合理调整衣物,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避免因低血压引发动静脉瘘闭塞。定期还应做好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工作,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血流量。
本次研究中,两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全部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分利用n、±、%的形式表示,经t、x²加以统计学检验处理。当P<0.05时,则可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对比的价值。
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21(%)]
实验组和参照组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65.37±15.71)ml/min、(206.97±14.96)ml/min,对比差异性突出,P<0.05,t=12.336。
维持性血液透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经动静脉内瘘游离结扎患者肢体远端头静脉、桡动脉为主进行处理[2]。然后,在离断近心端吻合位置,形成血管通路。然而,受到血管、感染、医护人员操作等影响,容易发生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进而直接危及到患者的透析效果[3—4]。故此,本次研究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动静脉内瘘护理、药物指导等,开展早期护理工作。这种护理模式,能结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5]。因此,能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瘘血流量实行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可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同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内瘘血流量。
总而言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方面广泛予以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