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黎
(武进人民医院南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脑出血作为一类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特点就是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同时较为凶险,此病治疗的过程十分复杂,时间往往较长,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手段均需要新要求。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类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式,它主要是将预见性、目标性的主动护理作为宗旨,在实施时提供患者高度标准的护理服务[1]。本文主要选取的是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特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40例,实验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47.2±3.4)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48.5±3.5)岁。两组在基本资料的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但是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也就是:第一步:通过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康复科医生、责任护士构建医护小组,按照已有的国内外脑出血患者护理标准,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内容涉及了入院指导、住院咨询、心理护理、医学知识健康教育等。同时按照治疗过程,将时间作为顺序,完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第二步:在实际治疗时,通过护理工作者应用表格式的护理路径展开护理,同时展开记录,依据护理路径组织患者展开检查与治疗,在此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展开交流,进一步的优化临床护理路径不足之处。第三步:每日通过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展开护理查房,对患者病情及护理路径落实情况全面的检查,对于发生的问题及时展开强化与补充[2]。第四步:所有患者、家属都在出院时将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评价量表”与“健康知识量表”展开填写,满分为100分。对患者的各类评价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了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分数、患者和家属护理评价分数。
本研究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实验组出现便秘、肺炎、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的出现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将患者作为中心,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患者由入院至出院的有效照顾。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者只能被动的依据医生的医嘱展开护理,患者难以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3]。而临床护理路径在具体的实施时,护士是有计划性、主动的、预见性、针对性地展开护理工作。优化护士的责任感,激励护理者积极学习脑出血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强化业务水平,提供患者全方位、多方面的病情指导,强化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以及积极性[4-5]。按照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存在病情重、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借助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确保健康教育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最大程度上强化脑出血患者遵医行为,有效的达到患者的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现便秘、肺炎、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的出现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相比脑出血常规护理路径来说,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实际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