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佳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300074)
作为我国现代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课题制自 1999年首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试行,“十五”期间于国家科技计划中全面推行,今已成为我国科研实施及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1]。按规定,可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按需设置“项目—课题”或“课题—子课题”两级管理。日常科研管理中提及的科研项目是相对广义的概念,泛指科研项目的各个层级。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是围绕项目自身需求,在管理范畴内对科研项目在申报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直至归档入卷进行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目的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优化科研环境,整合科研资源,确保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的科研竞争力。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和专业性,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特点[2],有必要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
企业科研项目按经费来源渠道一般分为3类:纵向财政类、横向委托类和内部自选类。纵向财政类是国家为宏观调控和引导科技发展设立的科研项目,可分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地方财政科技计划,这类项目的主管部门于固定时间发布指南,引导符合条件的科研团队申报项目,申报前项目研究内容是不确定的,批复立项后则按照主管部门制定的项目管理规定实施。横向委托类是根据其他单位需求进行的特定技术研发,其研究内容、过程管理及成果验收符合委托方规定即可,来源主要有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内部自选类是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开展的各种攻关任务,由单位自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支持科研生产实践或科技创新探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多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科技合作开展,项目来源将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势必给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我国科研管理起步较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立项、轻过程”的现象与“被动式”的管理方式。科研水平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于项目申报,对已立项项目更多关注的是论文、专利等指标完成情况,很多情况下对科研项目过程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唯一的介入式管理就是项目批复单位规定的“中期检查”。忽视过程管理不但会造成材料归档、实施进度掌握不到位,还会导致结题时成果含金量低、应用有局限性,直接影响后续报奖及推广工作。在实际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往往是“被动式”管理,且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程式化。
科研项目中管理人员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首先表现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满足于“上传下达”中无纰漏、不出错,对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以致企业的科研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其次,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技术了解不够、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在科研项目制度、进度、经费、档案等各方面管控能力不足;最后,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风险的识别不全面,对科研项目进度和质量的预测存在偏差,往往给项目的开展埋下潜在的风险。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创新能力,是推进企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和长期的任务。
科研项目任务书签订时一般都遵循项目管理的P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明确的(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具有可达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ased)。而科研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区别在于,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创新探索,在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科研项目的开展与深入,受到研究条件和研究方向的影响,项目进展可能与预期目标存在差异,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行动计划,甚至需要改变整个研究内容,严重时会导致项目的延期或终止。这种结果导向性与科研探索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科研项目具备弹性的管理模式,在无法确知行动结果的情况下制定计划,给企业科研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精细化管理以“精确、规范、细致”为特征,是对战略规划和管理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和落实,从而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理念与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精细化管理要求注重系统意识、规则意识和细节意识。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实现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是承接立项与验收的中间环节、获取科研成果的直接途径,有效的过程管理可以降低科研风险、提高项目绩效、控制成果质量。科研项目研究周期根据项目类别有所不同,国家级重点项目周期有时可达 5年以上。因此,需要对在研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开展中的问题与困难,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并解决,在有限资源下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4],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细则、项目进度和阶段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质量过程控制监督管理办法、考评和激励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在所有项目立项时,考核与申报指南的相符性、研究方案的具体性、研究进度与经费安排的合理性,并详细记录各类统计指标台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跟踪项目的经费资产使用情况、阶段研究内容完成情况、重大事项调整情况、阶段性成果产出情况等,不断调整完善研究计划、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结题验收时,鉴定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与创新性,统计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过程资料归档、资产开放共享等情况。同时,建立科研人员项目实施信用登记制度,将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果产出纳入考核评估体系,也有助于项目申报过程中的评审参考。
不同科研项目来源不同,性质差距较大,管理侧重点也不一样。全部采用全周期、全要素的管理模式,会导致管理成本高且效率低下。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系统分类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如以企业战略需求、学科交叉程度、经费额度等为指标,对科研项目实行量化考评,分级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权限[5],并针对每个项目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运用新方法、新思路。
将“无边界”管理理念用于科研项目管理中,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协调企业内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人力、审计、企管部等,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的资产设备采购、科研经费使用、人员调整变动、因公出国审批等事宜,进行及时沟通与信息交流。打破部门间的边界,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服务机制,做到信息发布公开化、经费开销透明化、设备管理科学化。
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将科研项目整体纳入考量范围,对科研任务及各种因素分解量化,在执行的不同阶段调配资源,为实施全过程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企业应进行科研奖励与考核机制改革[6],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和价值。
随着上级管理部门统计数据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企业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首先,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基础数据库,涵盖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基本信息、设备经费、人员配置、计划进度、成果鉴定、知识产权等,便于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该系统应建立信息传递与交流平台,具有互动的双向确认功能,确保科研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避免出现信息遗漏的情况。开发项目申报、中期检查、验收存档的网上流程,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随时了解各项目进展和运行情况。
其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可尝试与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和资源在企业内部共享。开发经费、设备、外事管理的网上申请与审批,形成为科研人员服务的集成化工作模式,大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在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还应增加深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集中整理现阶段热点或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的科研课题,结合企业自身科研项目类型划分[7],为企业科技政策制定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和政策要求,积极获取最新的科技项目实施办法与管理模式,依照整个管理流程和需求搭建专业化渠道,保障科研项目实施中能够精确获取有效信息。充分了解和掌握整个项目进度与实施状态,加强同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汇报和推荐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与突破,为企业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科研管理人员的自我学习与完善;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国家新政策、新导向,探寻与企业发展相切合的科研优势点;经常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科研管理技术,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最符合企业发展的科研管理方式。在开展培训与交流的同时,可设立科研秘书[8]或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企业科研项目高效运行提供切实的帮助。
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研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过程规范化管理,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项目管理专业化队伍,不断完善企业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