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敏 孟繁洁
(1.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 300041;2.天津中医药大学)
共情,又译作移情、通情、感情移入、同理心等,由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 首次提出,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他人的情绪而产生与之相似的情绪体验,是个人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他人的观点,并能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心理过程[1]。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站在患者的角色位置,理解患者的情绪,并用语言和行动的方式回馈患者,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减轻其痛苦的能力。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他人的情感敏感和关心,即当他人情绪通过语言或者形体表现出来时能迅速识别并且主动提供帮助;二是对他人情绪和观点的认知,并能以一种适合且有益于他人的方式作出反应[2]。作为护理专业人员的储备力量,护生的共情能力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现将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如下。
心理学家认为共情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共情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较好地共情能使患者体会到护士的关心,帮助患者消除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强其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有助于护士顺利开展治疗性操作。同时较好地共情能帮助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理解患者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②减少护士的职业倦怠。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杰拉尔德﹒库彻曾说:“共情决定着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与成就,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护士的共情能力决定着其对爱的感知程度和传递意愿,有利于护士避免情感耗竭,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增进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3]。③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高共情能力使护士与同事沟通更加顺畅,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满足护士内心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4]。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储备力量,共情能力已成为其专业综合素质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目前,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内外护理教育者广泛地关注。
2.1 护生共情能力的测量 目前对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测量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杰弗逊共情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 (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JSE)有 3 个版本,分别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JSE-HP)、医学生(JSE-S)以及健康职业学生(JSE-HPS)版[5]。国内学者安秀琴[6]对 JSE-HP 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建立了JSE-HP 中文版。邱志军[7]对JEPE-NS 量表(护生版)进行汉化 ,用于测量国内护生的共情能力。该量表有20 个条目,包含观点采摘、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三个维度。“观点采摘”可理解为护生对患者观点的认识和取舍能力,“情感护理”即护生体恤、尊重他人情感并给予及时帮助的能力,“换位思考” 则是护生站在患者的立场去感受和理解患者。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8]由 Davis(1980)编制而成。汉化后包括22 个条目,包含4 个维度,即观点取替、同情关怀、幻想力和身心忧急。“观点取替”即观点采摘,是指采纳他人的心理观点。“同情关怀”又称共情关注,是关注并且同情他人不幸的行为。“幻想力”指是运用想象力去体验虚构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能力。“身心忧急”又译作个体悲伤,指能体验他人所处困境,并在自己内心产生焦虑感的行为。
2.2 护生共情得分状况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9-12],护生共情能力得分略低。刘丹[9]和秦芳[10]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生“情感护理”维度得分最低,说明护生在识别、体会他人的情感之后及时给以帮助的能力不足,可能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①护生年龄小,人生阅历少,即使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情感,有帮助他人的愿望,依然不知道该怎样用言语去安慰,用行动去表现。②护生接触临床患者机会少,尽管护生在学校对医学和护理专业知识有系统性地学习,也进行了一系列见习、实习活动,但因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较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临床工作进行灵活融合,当患者发生身体及心理变化时不能敏感地察觉或不能给出恰当的帮助,即为患者提供真正的全方位情感护理能力有所欠缺。蔡晨佳[11]和姚洁[12]的调查研究显示护生“身心忧急”维度得分最低,表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可能不能迅速、准确地体会到患者的困难处境,从而忧他人之忧,故难以及时给予帮助,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
3.1 人口学因素 包括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人格特征、家庭教育方式。①性别:女护生共情能力高于男护生,体现在女护生同情关怀、身心忧急维度得分高于男生[12]。有学者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这两种成分在学前阶段无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性别差异。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当两性逐渐趋向于生理成熟,女性荷尔蒙中的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男性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另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则与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要求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通常为关怀、照顾他人,这与共情直接相关,而男性的性别角色则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与共情没有相关。两性性别角色导致的共情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13]。②生源地:农村护生共情能力高于城镇护生[14,15],多体现在“同情关怀”维度,因经济条件较差的环境中长大的农村护生更能理解他人、习惯从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懂得关心父母、同学和朋友,故共情能力高于生长与经济条件较好、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城镇护生。③是否独生子女:多项调查研究显示非独生子女共情能力高于独生子女[12,16],体现在“观点取替”维度上,可能因为非独生子女因来自家人的关注被分散,与此同时习惯于同龄人之间的互相照顾,逐渐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受他人的心情,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增强。④是否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共情能力高于非学生干部,因其经常组织与参加各种活动,常常与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团体打交道,人际环境相对于非学生干部而言更加复杂,在此过程中观察、换位思考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16]。⑤人格特征:具备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和谨慎性人格的护生共情能力较高。开放和外倾性的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外界的感受能力和整合能力,保持开放和外倾性格的人能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外界,感受和思考患者的喜怒哀乐,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共情[17]。⑥家庭教育方式:在支持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护生比僵化规则型家庭共情能力高,因为支持型家庭教育环境下的护生从小内心感受和情绪得到充分表达,心理弹性较强,责任感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包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照顾他人、与他人共情的能力[18]。
3.2 学习因素 包括护生学历、年级、实习医院级别、在校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对护理专业喜爱程度和高校课堂氛围因素。①学历:本科护生共情能力高于专科护生[10,19],尤其“情感护理”维度,因本科护生文化教育水平更高,学校对人文关怀,人际沟通方面更为重视,开设较多相关课程,且本科护生较多参与社区及养老院志愿者活动,重视见习与实习,护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与病患交流,学会更好地去关心患者。②年级:高年级护生共情能力高于低年级护生,主要表现在“同情关怀”、“身心忧急”和“观点取替”三个方面[15],可能是由于大学集体生活培养了护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医院见习及学校组织的探望养老院等活动增长了护生的见识,触发了护生同情他人的情感以及帮助弱者的愿望。③实习医院级别:研究显示,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共情能力高于其他级别医院[16],与三级医院护理教师带教工作系统、规范,三级医院患者要求较高,以及护生希望将来留院工作,故努力表现,更加重视患者需求有关。④在校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共情能力高于非志愿者,体现在“感同身受”维度[14,18],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有更多机会与同学、老师以及服务对象接触,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体察他人的处境、感知他人的内心状态,更容易对于别人的遭遇有切身感受,发生情感上的共鸣。⑤对护理专业喜爱程度: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的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更加努力,在护理患者时也更加用心,故而对护理专业越认同的护生,共情能力水平越高[18]。⑥高校课堂氛围因素:课堂氛围越好,护生的共情能力得分越高,课堂氛围中的内聚性、公平性、支持性皆与共情能力正相关,提示高校护理教师应注重课堂上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如通过同伴互助、布置小组任务等方法提高课堂内聚性,同时教师应鼓励护生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观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护生,使护生体会到被他人支持和关注的温情,将来踏入临床也能平等地对待病患,给以患者更多的关怀,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与患者产生更多的共情[20]。
众多学者通过实践证明:护生的共情能力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得到提高。陈娟发现在高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中应用以能力为基础的CEB 教学模式可以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增强护生对老年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投入、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21];周广华[22]通过使护生体验患者住院活动的干预模式,来帮助护生经历患者在住院期间饮食、活动、睡眠、大小便、卧位等基本生理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带来的感受,使护生能与患者保持情感的同步,从而促使护生进行换位思考,由此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同情心和责任心,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杨春香[23]发现在《护理基础学》实践操作课教学中,护生同学之间进行实体练习比使用传统模型人练习更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实践技能和共情能力;张娣等[24]采用基于医疗影视的情境案例式教学法进行灾难护理教学实践,发现护生共情和沟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均有明显提高;邱志军等[25]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共情教学计划,并对处于前意识、意识阶段的护生实施动机性访谈,发现高职护生的共情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在短期内得到提高。总之,护理教育者应不断改善护理教育方法,加强对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如增加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情景讨论、共情案例示范、换位思考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及医院见习等课外拓展活动,让护生从多角度思考,增强其对患者心理变化的敏感性,从而能为患者解决担忧和困惑,进而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共情是包括对他人内心的识别,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对他人共情的表达,即共情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对应共情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共情能力可以促进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加强对护士共情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护理教育的方向,帮助护生在进入临床后更好地适应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共情能力可通过学习获得提高,护理教育者可将共情放在人际交往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重视共情和评判性思维的协同培养,提高护生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其共情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