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芳东
摘 要:美术课程在中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实际来讲,中学生在美术课程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课堂参与不积极,教学活动效果偏低,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对此,首先分析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的具体原因,然后提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给美术教师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中学美术课程中,部分学生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导致美术课堂呈现出教与学分化的现象,学生自身的学习动能没有发挥出来,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高。
一、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的具体原因
1.学生不重视
从当前实际来讲,美术课程并非中学的必考课程,不论是期末还是升学,都不涉及美术。在中學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较多,学习压力大,因此重心全部放在考试类课程的学习上,对于美术课程此类非考试课程并不重视。学生不重视,自然在学习中也就缺乏积极性,表现出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容易丧失热情,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这就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目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来讲,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单纯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实施教学。课本中的美术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更与学生的兴趣不符合,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拓展创新,引入新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式单一无趣
除了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兴趣带来的影响之外,教学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从教学活动的本质来讲,可以实施的策略是比较多的,并非只有单一的方法。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如果长时间处在单一的模式中,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感,从而兴趣下滑。当前部分中学美术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比较单一,难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构建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美术教师要引起重视,针对性优化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态度等方面转变创新,推动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进步。
1.引导学生转变思想重视美术学习
学生对于美术的认识,会左右其学习兴趣。但是,学生的美术学习态度,并不会主动实现转变,这需要美术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需要将美术学习的意义向学生阐述,让学生了解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作用,这对于语文和英语的阅读理解都能产生积极作用。而通过美术中的物体观察和绘画创作,可以加强空间思维,这对于数学几何知识、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有帮助。美术课程虽然是以美术技巧和鉴赏为核心,但是其中包含的审美素养和空间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有积极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转变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从而对美术学习逐渐形成重视。
2.基于生活素材创新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这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立足生活素材资源,对美术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拓展。首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影视素材进行教学。比如,现在有不少经典的国产动画,其中有很多经典角色,背后的美术知识也很丰富。例如《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哪吒》中的哪吒与三太子形象,这些形象广泛受到中学生喜爱,在美术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这些形象,来实施教学,如此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其次,借助生活实物辅助教学。在美术课堂上,还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进来,比如手工艺品、玩具模型、人物手办等,这些东西中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上引进来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实施趣味性教学
除了拓展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在教学方法这个方面展开创新,构建起有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还可以通过放大与缩小的功能,从细节局部和宏观整体实现教学。第二,情境教学。美术课程中所讲解的一些经典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可以基于创作背景,构建起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内涵。
针对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美术教师要引起重视,然后引导学生思想转变,通过生活素材创新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趣味化构建。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戴锦贞.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6(7):231.
[2]陆千珍.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学周刊,2015(26):236.
[3]王意.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J].美术文献,2017(1):76-7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