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向红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教程标准中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均发生了改变。如普高生物学的学科教学标准为通过学习科目内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新课改后高中生物学每一章节都蕴含了丰富的生命观念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通过“免疫调节”内容探析了普高生物学科目培养生命观念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免疫调节”;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生命观念培养
生命观念作为普高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是对以往科目课程知识目标的拓展与延伸,以生命观念为主线开展生物课程教学,可以为社会培育出多方面成长的全能型人才。“免疫调节”作为高中生物教学中最具学科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其通过讲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适应性免疫内容,促进学生稳态与平衡生命观念的构建。在课程改革环境中,生物学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里有关生命观念的素材,通过创新知识传授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了解并升华生命。
一、普高生物学生命观念相关概述
(一)生命观念内涵
生命觀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关普高生物教育的相关文件中对生命观念的内涵作出解释:生命观念是对观测到的生命行迹及关联性或特征等进行阐述后的概括,是通过实践证明后形成的认知及观点,在领会或诠释生物学有关知识和行为基础上产生生命观点、认识和思维模式。在生命观念的引导下了解物种的多元化与统一化,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并以此为依据探索生命活动法则,处理现实问题[1]。简言之,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后正确认识生命,并在科学评定的基础上以良好的态度追求并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二)普高生物教育的生命观念
普高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命观念外包含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四部分。
1.结构与功能观
结构与功能观有两种涵义,其一为结构决定功能,即不同的结构势必拥有相应的性能;其二为任何性能都需依靠一定的结构来达成。结构与功能观渗透在生物学探索的全过程,如微观小分子、细胞、生态系统等,是指导高中生正确对待生物学行为的主要认知。例如,突触的结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单向传递,其主要原理是:突触小泡仅分布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由前膜传递到间隙处,并在后膜处发生作用。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在教授“免疫调节”知识时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可以帮助高中生在了解生命活动特征时深入探究其结构基础,在熟悉结构基础的同时分析其对应的功能,进而掌握生命体中的因果关系。
2.物质与能量观
生命系统是物质的,个体的生命依托于物质的输送与转变,物质的输送与转变通常与能力供给、流通相关。例如,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将其保存在体内,通过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层层传输,实现各类个体内部物质与能量转换。在这一流程中,物质与能量观体现在:细胞气体交换中的能量转化是通过物质的氧化分解实现的;氨基酸等分子的跨膜输送蕴藏着能量的变化。在生物课程中融入物质与能量观,可促使高中生掌握个体的呼吸、血液循环、生长等活动都需要物质与能量的转变,生物地理群落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守恒的且具有可转换性,以使高中生利用论证观点看待个体的生命,并充分挖掘生命价值。
3.稳态与平衡观
生命系统是通达的,内部也时时在产生物质变动与能量转移,但在通常情况下其保持着较平稳的形态,且稳态与平衡可通过生物体调节机制实现。一般而言,动物体内的稳态与平衡环境主要由各类器官、系统在相互配合中通过神经等多种调节机制维持。例如,当人体血糖过高或过低时,神经系统及相关激素会进行运作,将血糖维持在平衡正常范围内,而植物多利用多种激素的分工合作促进自身的生长。上述的生物学现象都说明稳态与平衡的生态系统需要各部分的相互协调与分工合作[2]。教学中融入稳态与平衡观,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稳态与平衡需要多部分的合作与协调,在生物学探究中,教师要考虑集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引导高中生正确理解生命。
4.进化与适应观
生命中存留着巧妙的适应性,适应性是个体蜕变的成果。进化与适应观也包含两种含义,其一为进化是生物使用环境的表现;其二为个体适应条件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乳糖耐受突变情况。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双糖,其通过某种特殊酶分化为人体能摄取的模式,年幼的哺乳动物肠管内具有乳糖酶,但多数成人的乳糖酶活性较低,日常生活中饮用乳制品时易发生泻肚等乳糖不耐受现象,但随着欧洲等地区人们驯化山羊及奶牛后,成年人长期饮用各类奶制品,其乳糖耐受程度也随之强化[3]。在教学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有利于高中生了解个体形迹的根源、物种的多元化及选优淘劣准则等,提高高中生对生命的认知。
二、普高生物科目教育中生命观念培养途径
(一)利用实例构建教学情景,引发高中生感悟生命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的思维具有情景化,是在社会化的环境中形成的,同时其也认为:真正完备的知识多是在真切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的,课堂教学中要为高中生打造能体现学科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并通过切实活动为高中生知识的合作建构提供支持[4]。为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并感受生命世界,在“免疫调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导入新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及体液、细胞免疫流程。
例如,课堂教学初期,教师提出问题:秋天到了天气逐渐转凉,老师前几天不小心感冒了,大家都知道感冒需要吃药,但是有谁知道感冒从患病到病愈的全过程?(学生给出多种多样的回答)并继续提出问题“有谁知道病毒在人体内会遭遇什么样的抵抗吗?接下来我们通过观看一则视频了解人感冒后的全过程”。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人体的故事——免疫系统还击战》,利用霍莉·琼斯身体内的免疫系统抗击、消灭流感病毒视频使学生了解病毒感冒从病发到治愈的全过程,并为其营造真实的生活情景,现实中每位高中生都是霍莉。通过科教微电影为学习者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在身入其境中体会生命的神奇,从而激发其对生命认知及探究的兴致及积极性,并提升其学习质量。
(二)挖掘课本生命观念素材,引领高中生理解生命
在“免疫調节”一课中关于生命观念的素材较多,例如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能使我们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中,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难受”;再如“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呈现淋巴结肿大”[5]。在科教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人体长期处于细菌环境中,但并未感到不适,为什么?”在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结束后回答问题(因为人体内有三道防线或者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知识——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监督和清除功能等。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还要以生命观念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内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引导学习者在学习新知时感受生命观念对生命现象的解释,以加强其对生命的理解。例如,在免疫调节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组织学习者通过讨论“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联性”中的相关问题,了解“HIV病毒攻击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引起机体丧失免疫力”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同时教材中通过“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这一问题及对过敏反应等知识的介绍,总结出“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这一教材内容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
(三)延伸课堂实施自主探究,鼓励高中生升华生命
生命观念不仅仅体现在生物学教材中提供的生物现象,其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生物学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生命观念的外延,积极指引学习者实施合作讨论与自主探究。在“免疫调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调研、专题讨论及宣传活动等。例如,教材“资料分析”以艾滋病为例,作为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免疫缺陷病,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年轻化趋势,而当前这一疾病仍无法治愈,高中生对艾滋病的认识较少[6]。对此,课堂教学后教师以艾滋病为专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下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艾滋病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如“艾滋病的防治措施?如何正确看待艾滋病患者?”等。在调研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艾滋病专题会”,由学生分享资料并讨论相关问题,通过课后的调研、探究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更了解免疫调节相关知识,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更重视生命健康。
三、结束语
生命观念作为普高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其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意识及思维积累,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命观念融入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生命,深挖教材引领学生理解生命,延伸课堂促使学生升华生命。
参考文献:
[1]汪洋.基于生活化教学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2]李文玲,何英姿,刘彬.“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实施方案[J].生物学教学,2018,43(12):69-71.
[3]郭学恒.核心素养视域下“免疫调节”内容的延伸与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18(8):16-20.
[4]陈少琴.以“免疫调节”为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J].考试周刊,2017(45):156.
[5]张倩,徐世才.基于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设计:以《免疫调节》模块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334(4):118-119.
[6]秦晓娟,段巍.学习进阶及其对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以“免疫调节”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7,42(10):23-25.
编辑 乔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