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2019-01-16 05:38葛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问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葛玲玲

[摘要]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教材文本,通过精准的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安排教学板块等途径,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板块;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27-02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立足文本,通过精准的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安排教学板块等途径,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过程,就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逐步具备语言理解、感悟、运用的能力,形成语文学习的习惯,获得语文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立足文本,精准定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设定如果面面俱到,芜杂失当,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设定课时目标一定要精准,突出重点,保证一课一得。

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标对学段目标的要求。二是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三是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目标建议。教学参考书一般都是一篇课文的总目标而不是课时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中。四是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往往是对课文核心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教师要根据它们来确定教学目标。五是依据班级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根据以上提到的因素,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文本的结构特点,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至于其他的目标,则应因“课”制宜,合理取舍,因為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全面兼顾,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抓主问题,引导读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设计必不可少。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在这些问题中,必定有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主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主问题,将该课时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引领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有深度的学习活动。

“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他为什么要杀掉大黑骡子?在文中圈画出彭德怀将军非常喜爱大河骡子的词和句子。”这是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第二课时的一个主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精华点、矛盾冲突的交汇点、情感勃发的动情点以及多向思维的分歧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自主读书、揣摩体会,感受彭德怀将军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情感以及为了把战士们带出草地而不得不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复杂心情,理解语言运用的精妙。这样,让静态的、理性的文字符号活化为灵动的、感性的、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鲜活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真正习得了语言运用的技能。

三、板块教学,变中求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似乎一谈模式就有陷入“僵化”和“教条”之嫌。著名的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说过:“我们必须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模式,它无时无地不有,根本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只是什么样模式的问题。”其实,教学模式是可供模仿和参照的范式,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程序和标准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理想的实效性。在教师整体素质没达到一定高度的前提下,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并有效地规范、约束和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运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自身的实际灵活把握和变通,这样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第三学段两个课时的常规教学流程,便于操作和实施。

第一课时:激趣谈话,导人新课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再读课文,学习词句一读通课文,梳理文脉一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第二课时:检查复习,引入新课一精读课文,品悟语言一读中学写,迁移练笔一立足文本,拓展阅读一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个模式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层层展开,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抓词句训练、朗读指导、背诵积累、仿写迁移,将课后习题课内完成,课外作业课内渗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精准选点,习得语言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形态,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学生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时间很少。

如,教学苏教版的《安塞腰鼓》一文,如何选定语言训练点呢?《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尤其可贵的是,文章的语言极具特色,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文章大量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气势。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积累内化,最后迁移写话。

2.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形象生动,渲染了异常紧张的气氛。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强烈的视觉感受,深深地撞击着人的心灵!

3.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其目的是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文中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这不仅使得语言气势磅礴,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起到了一唱三叹、增强语气、表达情感强烈的艺术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对文本独特语言的品读、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受课文独到的风格,从而积累、内化文本的优美语言。

当然,任何一篇课文,可以找到多个训练的点。教师要摒弃纠缠于内容理解的习惯做法,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揣摩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通过朗读、感悟、模仿等手段,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就一节课而言,训练的点应少而精,不能贪多,应考虑训练的实效,力求一课一得。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关注语文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主问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