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明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我几乎订阅了所有文学期刊的公众号,时不时地便收到各种推送消息,对于阅读,方便快捷了许多。尤其是诗歌,一篇小推送,就能够读到一个诗人的一大组诗,这样既免去了翻纸质书的麻烦,也节省了成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了。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文学期刊类的公众号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诗歌,当然也包括一些精短的美文。
等车的时候,坐在公交车或者地铁里。很多人选择戴上耳机,翻一翻手机,如果恰巧在此时翻到了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只要标题吸引人,便要打开读一读了。或许它是一篇美妙的散文,或许是一个精短的小小说,抑或是一组抨击现实的现代诗歌,总之,你与他们产生了交流。这有可能令你喜出望外或扼腕叹息很久,甚至长于你的阅读时间。
有些有趣的瞬间也可能在此发生,比如坐过了站,比如读着读着外面下起了雪,比如文中某个似曾相识的细节让你想起往事,阅读的收获不断从手机上蔓延开来。许多全新的名词应运而生,比如“截句”,比如“闪小说”,比如“绝句小说”。阅读方式的更新,不仅仅是方便了我们文学情操的陶冶,它们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健身方式,养生知识,解惑答疑,等等,它们无时无刻不改变着我的生活,可能这些信息就是来自某个网站,某个订阅号。阅读方式的变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带动着我们其他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逛书店的时间少了,玩手机的时间多了,方便、快捷、高效,我们更愿意选择对我们极度有效的信息来阅读。只是,这种改变同样会让我们变得随意和粗糙。
比如你想读一部张炜的《艾约堡秘史》,或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抑或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在现代化的设备中也能够实现,但是我们无法从中获得它们全部的信息。毕竟,一部足够深邃的作品,仅仅靠片段式或者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不够的。甚至,我们无法实现对一个事件的深度思考。手机、电脑也包括潮流的电子书,都无法做到完全取代纸质读物。所以,深邃的东西,仍要给予它足够的篇幅和时间。这在手机上很难实现,手机阅读几乎让我们变得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有时候拿出手机只是想看一看时间,可是解锁后,我们顺手翻了微博,又翻了微信,翻了QQ,翻了抖音。就这样,最后甚至,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太多的东西被我们忘记,我们忘记了毛笔、钢笔,忘记了纸质书香和清风乱翻书的沙沙声,忘记了书签和明信片,忘记了在纸上画出标记出优美的语句,也忘记了手捧新书的喜悦和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的满足感。一些时间过后,有人开始怀念纸质读物,可是很难买到了,许多报纸和刊物停了,许多书店消失不见,许多故事真的成为过去,被长时间的尘封,触摸不到。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格外珍惜纸质的东西,不只是合同、证书、文件和人民币。为了那些可能的、不久远的失去,有必要拿起落满灰尘的书,拂拭掉草率和随意,重新进行“复古式”的阅读。
我们仍旧会在一本书中获得共鸣,会在图书馆进行一次美妙的邂逅,当然我们也会在浅阅读中得到快感与有用的片段,它们并不矛盾。相反,它们能够在冲突中找到一种可以共存的最佳的相处方式。比如网络,它就是一部巨大的知识库,我们需要的东西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便可以检索到,我们的一些体悟和经验可以被轻松地上传与分享,遇到喜欢的文章,我们随手就能够分享给喜欢它的人,这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同样,如果我们在网络上遇到了带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去翻一翻典籍和泛黄的书纸,不解的时候,总能够在古旧的东西里找到答案。毕竟,祖传的东西,多数可靠。
做一个喜欢阅读又擅于阅读的人,我们时而捧着手机,时而深埋书里,无论哪一种方式,這样慎重选择,都会让我们获得真知。有些阅读是需要浅尝辄止的,比如心情失落时一段不长的心灵鸡汤,比如愤怒时一首轻盈又温馨的小诗;有些阅读则需要我们俯下身子,在一盏不必太亮的灯下进行,比如与卡夫卡或者马尔克斯的一生进行一次对话,比如在短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悟出禅宗的真谛。
总之,对于阅读方式的革新,我们要充满信心,也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