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娟,潘永惠,朱永林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随着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办学质量的重视,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重要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内涵正在发生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不仅关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关注毕业生的“发展质量”。因此要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对毕业生进行短期的就业状况观测,还要对其中长期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对中长期发展状况的跟踪,学校不仅可根据毕业生对在校培养的反馈检验自身人才培养内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方法;而且可以掌握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推进系部专业人才培养,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提供借鉴。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的主要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产业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其对应的培养规格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所谓“动态发展”是指毕业生刚开始可能是生产一线具有“班组长”潜质的技术工人,但不排除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成长为“班组长”,甚至一些优秀的“班组长”会逐步成长为车间主任、厂长和总经理,乃至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多种可能性[1]。
为了监测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中长期职业发展,了解他们和对母校反馈评价情况,了解就业5年以上的毕业生有多少比例已经晋升为“现代班组长”及以上相关岗位,帮助学校发现“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学校向已经毕业5~7年的三届(2010—2012)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来搜集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重点关注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状态密切相关的8个方面情况[2-3]:(1)职业行业流向、专业相关度和岗位晋升情况;(2)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位晋升情况;(3)对在校培养的评价;(4)对母校课程教学的评价;(5)能力达成情况;(6)对母校的推荐度、关注度以及对母校的回馈情况;(7)自主创业情况;(8)优秀毕业生影响因素。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2010—2012三届毕业生共1788人,通过班主任和校友等多方的努力联系,获得有效邮箱地址共1482个(即发出问卷数),回收问卷766份,回复率为42.8%,覆盖了学校4个系、10个五年制专业(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回收样本在系部、专业层面的分布与学校实际情况基本接近。根据统计学原理,当样本的分布特征大体接近于总体的分布实际时,样本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4]。因此,本次调查研究的回收样本代表性较强,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1.毕业生的中期职业发展较好,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后劲。从薪资水平来看,学校2010—2012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别为5783元、5650元、5501元(2017年采样数据),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从职位晋升来看,学校2010—2012届毕业生的职位晋升比例分别为55.9%、50.7%、57.7%。此外,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看,有七成以上(分别为75.1%、73.3%、77.9%)毕业生对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感受良好。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校毕业生的中期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与发展后劲,且毕业生的自身就业感受也相对较好,学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表1 各系实际毕业生人数及样本构成情况
表2 各专业实际毕业生人数及样本构成情况
2.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为主,近半数毕业生走上“现代班组长”及以上管理层岗位。从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来看,六成以上(65.3%)毕业生的岗位类型为“技术类”或“管理类”,毕业生广泛分布于“行政、后勤”(12.8%)“机械、仪器仪表”(10.9%)“财务、审计、税务、统计”(9.8%)等多个职业类,就业的主要领域是“机械五金制造业”(17.7%)。从就业毕业生的具体职务层级来看,近半数(48.2%)毕业生为“现代班组长”职位及以上相关的管理层职务,其中,有109人属于基层管理,占比25.1%。具体来看,三届毕业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人数分别为36人、30人、43人,比例分别为28.8%、22.4%、24.6%(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综合三届毕业生中期的调研数据来看,过半数(50.9%)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相关领域,七成以上(73.6%)服务于民营或个体企业。可见,学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为民营企业多、制造业强的江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
表3 学校2010—2012届毕业生职务层级占比(%)
与此同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6.1%、7.7%、12.0%。综合学校调研数据来看,自主创业比例相对较高,自主创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无锡(93.4%),且有七成以上(72.2%)的创业项目有盈利。毕业生的创业现状良好,为本地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力量。
3.毕业生“班组管理”中期能力达成度较高,在校培育成效明显。毕业生“班组管理”相关职业能力总体达成度为88.6%。各项能力的达成情况较好(能力达成度:85.9%~90.4%),其中,服务他人能力的达成度最高,为90.4%,表现较为突出(见图 1)。
图1 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达成度
1.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对毕业后职业发展或深造学习有帮助。83.3%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培养对学校毕业生的中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有92.4%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为其职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远远高于目前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79.2%)(见图 2)。
图2 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对毕业后职业发展的帮助程度
综合三届毕业生调研数据来看,电气工程系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15.2%)相对较低,该系人数规模较大的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此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4%,相对较低。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从事专业不相关的人群中,从事的主要职业类为“行政、后勤”(14.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2%)。
2.毕业生对在校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评价较高。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均在88%及以上,总体而言,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评价较好(见图3)。具体看来,对教师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指导效果的满意度为95.0%,相对更高。从系部层面来看,经管商贸系、计算机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分别有95.1%、94.8%、88.2%、88.1%毕业生对总体教学表示满意。
图3 各院系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总体满意度
从毕业生对课程的评价情况来看,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评价为82.2%,大多数毕业生均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其中,经管商贸系、计算机工程系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评价分别为90%、89%,相对较高。
通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从反馈数据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通识教育表示满意(见图4)。其中,74.7%毕业生认为对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通识教育主要为“综合素质类”,有96.1%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图4 毕业生认为各类通识教育对职业发展的重要度以及认为需要加强的人数比例
1.在校经历对就业后成为优秀毕业生有一定促进作用。优秀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有助于职业发展”的比例为81.8%。从优秀毕业生的背景情况来看,49.2%毕业生来自重点职业技术类高中;30.3%来自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优秀毕业生有过“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等在校经历的比例(62.9%)高出学校平均(57.4%)较多,他们在校期间积极活跃在第二课堂并担任项目、团体的负责人。优秀毕业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通用能力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提升较大,这也许是优秀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能够较快崭露头角的主因。
2.多数毕业生认可母校,且积极“反哺”母校。毕业生认为母校社会声誉有所上升的比例分别为76.1%、72.2%、70.8%,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毕业生认为母校社会声誉有所上升的比例整体有所提升。三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关注度分别为75.6%、69.4%、79.2%,关注母校的主要途径是“联系老师了解母校动态”;对母校有过回馈的比例分别为65.1%、66.3%、75.3%,回馈母校的主要途径是“向他人推荐母校”。
1.在校期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对通识教育整体上表示满意,但是认为对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通识教育主要为“综合素质类”,有96.1%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素质培养,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在毕业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这说明学校综合素质类课程体系及相关培养方案还要进行完善和强化。
2.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学还有需要继续优化的方面,具体来看,有73.7%的毕业生希望强化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任务驱动式仿真教学改革。
3.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学校毕业生在中期职业发展能力达成度与在校“职业素养”培育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毕业生的持续学习、口头沟通、协调安排、团队协作等能力,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现代班组长型”人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升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促进毕业生中长期发展。
4.校友资源开发与组织需大幅度提升。本次调查的三届毕业生希望母校提供的校友服务最主要是“在母校组织校友聚会活动”(73.6%),其后依次是“建立校友查询网”(51.5%)、“通报母校最新信息”(46.3%)等,说明学校在校友资源开发、组织活动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需要不断改善。
通过对毕业五年以上三届毕业生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毕业生就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适配度高,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多领域协调发展,中期职业能力达成度较高,在校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目前职业发展良好,发展后劲足,近半数毕业生已经晋升到管理层,就业感受良好;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期间教学的评价较高,大多数毕业生认可母校,且积极“反哺”母校,很多优秀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有助于毕业后职业发展。但是学校还存在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方面。
针对2010—2012届毕业生中长期追踪调查的反馈分析情况,学校要进一步提高“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重点在四个方面进行提升和优化。第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相关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让中职学生既获得过硬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后续发展的综合素养,重点突出学生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第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特别是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基于岗位工作过程通过项目化、任务化、案例化、工艺单等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相应课程资源,构建仿真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互动和交流,重视团队合作和共享,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协同发展。第三,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的学生文体社团、俱乐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结合“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实际,将企业班组“7S”管理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长效机制,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建立校友会,先从加强校友服务着手,与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联络和交流机制,推进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提升学校社会形象,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拓学校筹资办学渠道,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