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术心理剧对丧亲者的干预过程及疗效探讨*

2019-01-16 16:05纪忠红王尔东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剧逝者个案

纪忠红,王尔东,林 婕

(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503916889@qq.com;2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

丧失亲人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会逐渐减弱,然而有些可能导致严重心身疾病的发生或者人格特征的改变。丧亲后伤痛不适的疗愈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疗愈一样,不能任意用强制的方法进行,但是各种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促进这种自然的过程[1]。本研究将探讨易术心理剧疗法对丧亲后哀伤反应的干预过程及疗效。

1 易术心理剧的理论及治疗基础

易术由心理剧创始人J. L. Moreno遗孀Zerka Moreno的唯一华裔弟子龚鉥博士(获2016年美国Moreno心理剧终身成就奖,2017中国心理剧终身成就奖)创立。龚鉥博士(2003)在《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易术之整合》一书中描述该疗法撷取了心理剧、社会计量、完形治疗、传统中医及多种创造性表达艺术的精髓,并将此等治疗理念加以融合,据此进行诊疗,进而协助人们去释放与调节他们个人在生理上或人际方面以及心灵上甚至文化上或种族间的阻碍、纠结与失衡的状态。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中国,包括《易经》的阴阳说与五行论、中医的整体观、道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与自然性等;治疗的基础包括中医、心理剧、完形治疗、社会计量、气功、音乐与舞蹈/律动[2]。

纪忠红,王尔东等提出该疗法通常有两种治疗模式:团体工作坊形式和个案治疗形式。通常有三部曲:暖身、行动、分享;三部曲又可具体为七过程:暖身、探纠、宣泄、滋养、重整、去角、分享[3];五元素:治疗师(也称导演、团体带领者)、个案(也称主角,即解决问题、获得启发之人)、辅角(治疗过程中帮助个案探索问题的人)、舞台(是个案呈现内心世界、自如活动、尽情发挥的场所)、陪伴者(或称观众,治疗过程中未担任任何角色的团体成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龚鉥2012-2015年3年间在苏州市开办的导演长程训练工作坊中有丧亲经历的25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人,女22人,年龄30岁以下2人,30~50岁19人,50岁以上4人;丧亲时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56岁;丧亲时间最长为40年,最短为1个月;丧失的亲人有父亲、母亲、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祖父、姨母、大伯母等,丧失的这些亲人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98岁,亲人死亡的原因分别有自然死亡、车祸、自杀、截瘫、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

2.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为研究工具,就工作坊环境中丧亲个案的干预过程进行参与式观察研究,并用速记的方法记录干预过程。在干预后1个月至2年不等的时间内,随机对上述研究对象中的5名丧亲个案进行访谈,以跟踪哀伤干预后期效果。对上述收集的记录资料、访谈资料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的情况下,作为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按照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认真反复阅读资料,对获得的资料形成初步和整体印象,再萃取出有意义的重要内容,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重要内容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观点整理、分类,再进一步提炼出主题,得出研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做好丧亲者干预提供参考。研究过程中遵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原则和科研伦理原则。

3 干预过程

团体工作坊没有预设个案,本研究25例个案中除2例主动要求处理哀伤并得到团体支持外,其他由画、梦、躯体不适、现实困境等各种途径出来做个案。如,有的是自由舞动后选出的画、有的是分享画画感受的过程中出来的、有的是常常做类似的梦,或是失眠,或是躯体某个部位的不适等躯体化症状愿意出来探索的(这些大多多次到医院诊疗但查不到任何阳性体征),或是现实生活中面临工作与生活困境寻求帮助的,也有是从其他个案的情景中痛哭流涕出来的还有是因多次自杀行为求助治疗的,还有1例之前处理过哀伤。这些个案主要表现为情绪压抑和躯体的不适,也有表现在行为和认知方面的,通常不是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相互交织着,从而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大多个案并不能觉察自己的问题是由于丧亲后的反应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易术心理剧治疗师对每一个个案的干预就是对“每一个心灵的手术”,要求秉持“放空、专注、共情”的态度、营造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跟着个案、顺势而导”。每一个个案的情形不一,研究者总结归纳出对丧亲者个案的干预包括以下三个共性的历程。

3.1 探索目前问题,重现“死亡”的场景(或天堂景)

通过暖身、探纠后发现造成个案问题的症结或创伤经验,确定源由亲人的丧失所致的,就由治疗师安排或个案选择辅角扮演死亡的亲人角色,呈现死亡景或是天堂景。这是心理剧中的一种附加现实的手法[1,4-5],让个案将离世的亲人所处的环境加以表现,使个案能与亲人有连结,这是个案内心世界的呈现,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个方法附加现实,可以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让个案仿佛身临其境,既可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情绪,也可让观众见证发生的一切,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个案都可以接受并且没有怀疑其真实性[1]。

3.2 表达各种情绪,重接“断裂”的亲情

治疗师通过问话、共情、角色交换、替身、镜观(角色交换、替身、镜观被称为心理剧的三层蛋糕[6])、具体化等技术进一步催化,让个案宣泄思念、悲伤、痛苦、怨恨、恼怒、恐惧、焦虑、害怕、自责、愧疚等各种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长时间负面情绪的存在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易术心理剧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7]与五脏五情的关系、七情致病、以情制情、气的运行、先泄后补等融入其中,特别是情绪宣泄之后的补,使个案与逝者再度连结,这个补就是亲情之爱补,很好地滋养了个案,使个案感觉到被爱的同时也可以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个案疏通体内受阻的能量、处理和转化与逝者的关系,还可以借助“逝者”的智慧调整个案的认知,同时爱的联结有助于个案自我能量的提升,再辅以合适的音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 寻找支持资源,重回“现实”的生活

通过个案自我对话、行为演练[8]、展望未来景、重新回到原来问题处看改变的状况等方法,帮助个案寻找新的支持,提升自我能量,增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必要时需告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负面情绪可能还会再度来袭,一旦哀伤情绪再现,想想剧中的景和话,允许自己接纳这些情绪、给自己一些时间疗伤,必要时可以再次寻找专业帮助。

个案干预能否结束,治疗师通常会共情并问及个案感受,和个案确认“做剧可以结束”,只要个案还有问题,干预继续进行,直至个案满意时干预方可停止。

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个案丧亲后的身心反应与逝者死亡性质、死亡时间、年龄(丧亲者与逝者)、关系(丧亲者与逝者)、丧亲者文化背景、性别、支持系统都存在相关性,越是意外死亡带给丧亲者的身心反应越明显、越是死亡时间短的带给丧亲者身心反应越明显、越是年龄小的丧亲者当时反应不明显但长期影响越大、越是关系密切的逝者带给丧亲者的身心反应越明显、越是支持系统弱的丧亲者身心反应越明显、越是男性哀伤往往压抑得越深,越是年长的丧亲者哀伤反应越明显。

4 干预结果

4.1 个案对干预当场效果感觉满意

个案结束时常会说:“很好”“好极了”“太爽了”“挺好”“心不痛了”“胸不闷了”“头不疼了”“后背不痛了”等。通常可见个案面部发光红润,脸色不再像以前那样灰暗;个案自觉身体发热变暖、躯体不适症状消失,身体轻松舒展甚至可以自由舞动,在分享环节,有个案说“感觉有股暖流驻入心间,流到全身,感觉很有力量”“没想到我的悲伤、怨恨如此深地压抑在潜意识里,我还没有觉察,今天有机会倾诉了自己30多年的情绪和感受,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很多”“找到了死去的和活着的亲人们,他们永远在我的心里,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他们连结”“我不会再自杀了,我一定好好活着,把亲人的生命延续下去”等。个案通常自信有力地告诉团体成员,一定更加感恩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好好珍惜生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4.2 团体及有丧亲经历的陪伴者有触动

在丧亲个案的呈现及干预过程中,陪伴者们或多或少都能触动到自己的内心,常常流出感动的泪水,在“看别人的剧,流自己的泪”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见证、陪伴、支持个案”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成长自我。在分享环节,陪伴者纷纷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让个案感受到“原来我不是唯一的”,其他人也有类似的体验和故事,减少了个案的孤独感,减轻了自身因为丧亲带来的不适,同时还增加了团体凝聚力,有的陪伴者在分享中表示自己的伤痛得到疗愈,有的会成为下一个个案,勇敢地在团体中呈现自己的困扰,处理自己的议题。

4.3 后期访谈跟踪干预结果总体满意,个别有情绪反复,情绪反复时能接受

5例访谈者分别遭遇父亲意外自杀、母亲车祸身亡、爷爷肿瘤死亡、奶奶自然死亡、孩子不幸夭折。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不等,逝者死亡情况(死亡原因、年龄、方式)也不同,每个人的哀伤反应、表现形式不同,但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之大的,或震惊,或麻木,或压抑,或梦魇,或影响了性格等,但干预后效果满意。如有学员说:“很多年的便血到医院一直没有治好,但没想到心理剧干预后竟然再也没有出血,一下子解决了多年的困扰,太神奇了。”有学员说:“妈妈离开我1年多了,妈妈的意外死亡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心痛、什么叫孤单。很神奇的是,干预结束时心痛感顿时消失,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不觉得孤单,而且再也没有心痛过。”还有学员说“我的奶奶90多岁属于自然死亡的,奶奶的身体一直很好很健朗,觉得奶奶会长命百岁,没想到有一天她却永远离开了我,我原本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没想到死亡一下子离我这么近,我开始考虑生和死的意义”“孩子不幸夭折,我一直很自责,放不下,在处理后,我当时的感觉效果很好,但之后我还是会有情绪的反复,我告诉自己,可以允许这些情绪的产生,好好地接纳和陪伴它们,这个情绪反应就变得越来越小。”“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没想到对我的为人处世和性格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 有机会看到这一点,我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这一切”。

5 结论与讨论

5.1 易术心理剧疗法用于丧亲者干预效果明显

每个个案的出现情形不同、身心表现形式不同、家庭关系、阅历经验及信仰也不同,干预过程既没有预设的情境,也不能预测剧情内容,干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丧亲者经由易术心理剧方法干预后效果显著,特别是个案变化明显可见,接受了亲人离世的现实,调整了认知,建立与逝者的连接和新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正能量,更能积极面对新生活,有效地改善心理和躯体不适感,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这与“所有接受心理剧治疗的丧痛案例都有令人满意的演变结果,即使是那些最严重的案例亦然”[1]结果一致。

5.2 对丧亲者及早干预,可以促进身心疗愈

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敏感的话题,生死离别是人生中最难处理的问题,许多人不愿去碰触这个痛心的话题,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内敛性格,往往不会主动表达这部分的感受和情绪,这些情绪和感受成为一个受阻的能量影响着丧亲者的身心健康,“事实上,一旦打开了心门,倾诉出沉积在心底多年的秘密后,心情也就舒坦了很多”[9]。

因此,对丧亲造成的身心影响应引起大众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帮助和鼓励丧亲者表达不适情绪和感受,特别是对于老年丧子女者、意外丧亲者、早年丧亲者需要较早地干预,以减少哀伤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地促进哀伤的疗愈,对早年丧亲者更有助于健康人格[10]的形成。

6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在丧亲者哀伤相关性方面没有能够呈现量性的研究结果,希望在以后结合问卷等评价性工具做进一步的量性研究。研究者曾将易术心理剧疗法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丧亲学生的哀伤团体心理干预探索[9],今后希望能继续招募丧亲同质团体,更深入地探索丧亲这个生活事件对个体身心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探索有预见性的丧亲者干预模式及在临终关怀中的运用。另外众多学习者发现易术心理剧疗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帮助个体获得身心健康以及促进人格成长和发展上起着极其显著而独特的效果。但作用机制究竟何在,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致谢:衷心感谢龚鉥博士及易术心理剧长程训练班的全体学员)

猜你喜欢
心理剧逝者个案
教师核心素养在组织与实践校园心理剧中的体现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