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发微*

2019-01-16 13:39闫彦敬李亚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标伦理思想孙思邈

闫彦敬 ,马 真,李亚军

(1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291845357@qq.com;2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46)

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不仅是对自《内经》以来到唐初历代医家医德思想、儒道佛有关思想与修行以及孙思邈自身全面研究与实践的总结,而且由于已臻完善而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代的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发乎其微,我们进一步领悟会发现,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确乎犹有深刻切用的价值与意义。

1 “珍重生命”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初心和高义

孙思邈深受生命俱贵的儒道佛思想的影响,故在其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中,首先是极其珍重生命,并将此与以医成德直接关联起来。他特别强调说:“人命至重[1],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即是其意。也正因为这样,他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名称中均冠有“千金”二字。

孙思邈在医学上对生命的珍重,有一项超越时代的内容,就是首重妇幼耆老。这在古代和古代医界,均可谓难能可贵。明代医家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卷三十八曾记录了古代一般甚至有名的医家名为回避实有自私隐曲的几句谚语,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而孙思邈则不然,不仅珍重,而且结合古今无不至为看重的人伦、孝道予以珍重。他在《千金要方》卷第二《妇人方上》“求子第一”中指出:“婚姻养育者,人伦之本。”又在卷第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中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在后来的《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更专门设立了“养老大例”和“养老食疗”,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老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由此建立了包括养生学、食疗医学、老年医学三位一体的医学体系。

对动物生命的珍重,孙思邈是古今医家中最特殊的一位了。他在著名的医德名篇《大医精诚》中说:“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所以他的医书中就“不用生命(活的动物)为药”。即使已死的动物,也是只能用像虻虫、水蛭之类的小型的,而不能用大型的。甚至是鸡蛋,也只能“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这完全是因为,中有命在。

2 “学养精术”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根基和保障

如何成为一名具备德性修为的大医?孙思邈的认识与态度显然与众不同。他认为,凡是期望成为“大医”之人,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的学养。他在《大医习业》中提出,医家必有的学养,第一是必须熟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经典和十二经脉、三步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等医理;第二是必须掌握张仲景、王叔和等大家的经方;第三是“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否则就“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第四是“熟读此方(《千金要方》中的方剂),寻思妙理,留意钻研”。除此之外,孙思邈还特别要求必须“涉猎群书”。因为,涉猎群书中的“五经”,可使人懂得“仁义之道”;涉猎“三史”,可使人通晓古今之事;涉猎“诸子”,可使人睹事之时能“默而识之”;涉猎“内经”,可使人具有“慈悲喜舍之德”;涉猎“庄老”,可使人“任真体运”,从而避免“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如果做到了这些,“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广泛涉猎群书,熟悉经史诸子,从中汲取营养,这将有利于从多领域多学科方面辅助学习、感知体悟医学。这也符合现代医学讲究多学科交叉、相互融合促进医学发展的要求[2],对当今而言有现实意义。

具备了完善的学养,接着要做的乃是必须精通医术。毋庸置疑,孙思邈是将此作为完成“大医”之义的前提性保障。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通医术?孙思邈为此提出了原则与方法:一是基于经方难精、病情难明的“用心精微”;二是基于技艺难精、方法难通的须有“神授”(超凡高人传授);三是基于源流难贯、经验难成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如果不能遵此而为,则一定自误误人。

3 “见诚于行”是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高标和行为

总览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诚”,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涵和价值所在。从传统文化、特别是“诚外无物”[3]的理念考虑,亦是其高标所在。对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将其分为“志”“体”“法”三个方面来论析诸义及“见诚于行”的情况,末则以“因”结其根由,从而最终完成了其德性医学伦理的体系。

“志”,是“见诚于行”的第一项内涵、价值与高标。为尽体贯通着儒道佛思想的“救济”(济世救人)之“志”,孙思邈着重就“大医”的标准及其做法论述了有关思想。他所提出的“大医”标准,一是作为医家,治病时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二是对待患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此标准,具体的做法,一是面对求治的患者要“四不得问”,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二是基于“四不得问”的应有的心理情感态度,即“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三是基于心理情感态度的应有行为,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为强调“大医”的标准和做法,孙思邈概括指出:“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为申明此意,孙思邈还就以物之命救人之命和面对视觉、嗅觉都会感到“恶心”的患者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医者应有的态度,是“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用心体悟孙思邈关于“诚工”的这些论述,无论是“四不得问”,还是心理和行为态度等,即使有关鸡蛋的论述今人多不赞同,我们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大医的仁者之心、佛家之慈和道者之修。完全可以说,孙思邈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既深入人心、又切合应用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医学伦理思想。

“体”,义指风度,是“见诚于行”的第二项内涵、价值与高标。为阐明其义,孙思邈把它分为平常之“体”、诊治之“体”和来到病家之“体”进行分析并各述其因。认为平常之“体”,应当“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完全自然体现出君子气度,也体现了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4]。诊治之“体”,表现在诊察疾病时是应当做到“至意深心”,治疗疾病时则应做到“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完全体现出“大医”之本色。其原因,是“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称俊快,邀射名誉”,否则就“甚不仁矣”。至于来到病家之“体”,大概因为最能显现医家风度,所以孙思邈也着墨见采,给人留下特殊印象。他写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从中完全见出君子医家的正大气度。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论“体”如斯,则此刻如将“医”的内涵和形态比作两个圆,二者可谓已臻高度重合,自然是真正的大医了。正因于此,孙思邈关于“体”的最后一句话,为“斯盖医治本意也”。

“法”指规矩,是“见诚于行”的第三项内涵、价值与高标。于此,孙思邈主要从无论是在己还是对人俱皆不得有见各种“医人之膏肓(指难以去除的恶习)”进行了分述。于己自身,医生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对待同行,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不能因为偶然治愈疾病,就变得沾沾自喜、傲慢轻狂,自诩为天下无双。

由分见于“志”“体”“法”三者的各种不同行为可知,“诚”,确为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内涵和价值所在,是作为衡量医德的重要标杆。只有“精”于医术,“诚”于德性,才能成为济世良医。

至于何以必“诚”,在孙思邈看来,其一是天道有因果报应,其二是人道有“忠恕之道”(指仁义之道),其三就是最重要的医道乃有“救济”之实了。为此,孙思邈还特别要求医者“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因果报应一说我们在此不论,“忠恕之道”,无论古今中外,都不会有人有任何疑义。而进一步从散见于孙思邈著作各处的无论是就“医”的本意、还是医者的本分等来看,均应“见诚于行”,否则“医”字就不必谈了。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既以此归结,也至此完成。

4 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今用问题的思考

通过上述发微式探索,我们不仅进一步细化和明晰了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而且对孙思邈的儒之仁义、佛之慈、道之修、药王之术等有了新的感悟。约而言之,孙思邈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是全方位基于并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根源即儒、佛、道思想和相关诸子之学、大医之术的德性医学伦理思想,亦即以儒之仁义为念、以佛之慈悲为怀、以道之修真为行、以诸子之学为参、以大医之术为能,来实现医学伟大的“救济”(救世济人)的宏愿。至于其之价值、作用与意义等,自始以来论者已多[5],这里无须加赘以及申述,主要希望对其之今用提出几个问题并谈点思考。

其之今用的问题,就笔者之见,集中起来,最主要的是“内化”“外显”“和合”和切实的长效保障等问题。

“内化”,可大分为“个体内化”和“集体内化”两大方面。顾名思义,“个体内化”和“集体内化”,分别是说具体一个医者和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医者对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在养成。

“外显”,则可分为“真显”与“假显”两大方面,分别是说把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真诚无妄”与“欺世盗名”体现出来。

“和合”,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匹配意义上的协和,这里主要指相关问题的相应解决及由此而有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其对象既包括医者自身,也包括医者与医者、医者与各方,当然最主要的是医者与患者以及医者以心使术和取得应有的乃至更好的疗效等。

切实的长效保障主要是指不会因官变而质变的机制,亦即建立在机制性良好基础上或前提下的长效保障。

结合实际,这些问题不说全部,即使其中一项,都很难短时间解决好并持久产生令人满意的成效。所以,这其实是个自身关联、内外关联以及全局关联的系统问题。如欲真正做好,就得从其各种关联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并实行联动,久久为之,自必渐见大功。当然,这并非否认个体、具体的集体或系统的作为及其助益大功的成效。

猜你喜欢
高标伦理思想孙思邈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高标清同播系统的搭建与安全播出探究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20题佳作选登(十六)
谈高标
从学生层面探析中学班风建设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