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清
[摘要]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向导、引擎、路标,它能启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运用问题导学,必须在“导”字上做足文章。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认知模糊处导学,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导学,还可以在学生的知识断层处导学。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J.学数学;问题导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90-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运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学,具有很多意义。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向导,能启发、引领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与探究;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路标,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问题导学,必须在“导”字上做足文章。教师只有善于导,才能让问题发挥应有的实效。
一、在学生的认知模糊处导学
在问题导学中,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也是学生学习的主线。从根本上说,问题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导学的成效。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聚焦学科本质,直击原理性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有时显得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运用问题导学,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教材例题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纷纷采用一一列举法,但却出现了两种错误,这些错误暴露了学生的认知模糊。其一是将22根1米长的木条列举成长、宽分别是1与22、2与11;其二是将22根l米长的木条列举成长、宽分别是1与21、2与20。显然,有一部分学生混淆了周长与面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22米长的木条怎样摆成长和宽比较模糊。鉴于此,笔者设置了“问题导学单”,助学生厘清思路。
借助问题一和问题二,学生能认识到22根1米长的木条是长方形的周长,能认识到22根1米长的木条与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借助问题三,学生能深刻地理解一一列举中的“一一”的含义,即列举的对象是有限的。在列举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有序列举的优势,即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学生在一一列举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长方形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方形演变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就小学数学教材例题而言,绝大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在一一列举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什么是“有序”、什么是“一一”、什么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等思想内涵。
二、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导学
运用问题导学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以本为本”“重教轻学”的问题。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困惑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些困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教师的着力点。在学生的思维困惑处导学,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从被动走向主动。
例如,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的教学为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分类列举的问题:游乐场有滑滑梯、游船、摩天飞轮3种游玩项目,某校组织学生来游乐场游玩,每个人至少选l项,最多选3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困惑:用怎样的方法来列举?是用文字说明还是用字母表示,还是采用列表打钩的方法呢?学生没有先分类后列举的意识,而是从一开始就列举,结果思维出现了混乱。在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后,笔者运用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让学生逐步掌握先分类后列举的方法。笔者围绕问题中的关键句——“至少选1项,最多选3项”,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研讨:(1)“至少选1项”是什么意思?(2)“最多选3项”是什么意思?(3)“至少选1项,最多选3项”又是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借助这样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研讨,思路逐渐清晰,逐渐突破了难点。
思维困惑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思维处于紊乱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而借助问题导学,就能促使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等,從而使学生的思路清晰起来,更好地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在学生的知识断层处导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理解不到位或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而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导致数学学习遭遇困难。教师要主动修补学生的知识断层,在学生的知识断层处导学。如在数学教学中由浅人深地呈现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通过无形的援助,让学生的知识衔接水到渠成,从而对知识进行有形建构。
仍然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教学为例,学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旅馆里有两种规格的房间,一种是2人间,另一种是3人间,某旅游团一共有23人(同性别),可以怎样安排住宿?(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设计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考虑2人间,再考虑3人间;另一种是先考虑3人间,再考虑2人间。学生在列举过程,直接从1个2人间或1个3人间开始考虑。显然,学生的解题思路中,没有都住2人间或都住3人间的。基于此,笔者用这样的问题导学:(1)怎样理解每一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表格中从1个3人间开始考虑,这个时候2人间的10是怎样得到的?当3人间为2个时,为什么2人间的格子中画上了一根横线?(2)你能从2人间开始独立思考吗?(3)如果将题目中的总人数由23人改成24人,又应该怎样列举呢?这时,可以全部住2人间或全部住3人间吗?这样的问题,正是基于学生由于知识断层而出现的盲点而提出的。尤其是“总人数由23人改成24人”的问题,能弥补由于知识断层使学生造成的错误,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严谨。
教材中的习题对数学知识的静态处理往往会省略一些过程内容。正是由于这种固化处理,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出现盲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学,能让静态的文本动态化,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灵动起来。当学生的知识断层被弥合之后,他们便能产生新的解题思路,进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问题导学中的问题应当具有立意的建构性、表征的适切性以及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教师才能在知识的迁移处、知识的关联处、学习的关键处设计问题,让问题基于学生之“有”、顺应学生之“需”、激活学生之“能”。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散”为“连”、由“浅”人“深”,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更要经营好问题,让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好的问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能力及数学素养。
(责编黄露)